Beijing Document

国门前市━━前门大栅栏

- 袁家方

在北京人的言语中,“前门”有两个含义:

一是指正阳门城楼、瓮城、箭楼,完整、严谨地说,还包括正阳桥、五牌楼。它是北京城最前面的城­门那一组建筑的简称。尽管后来建了永定门,但前门一直作为北京城­的正门正脸,北京城的象征,故有“国门”之称。

一是指前门大街及两侧­街巷组成的传统商业街­区。我将其称为“国门前市”。它以大栅栏为中心,包括东西河沿、打磨厂、廊房一二三条、珠宝市、煤市街、鲜鱼口等街巷。不过,每称“前门”,人们往往带“大栅栏”三字,称“前门大栅栏”,或简称“大栅栏”,其中内含着“前门”二字。于是,前门就是大栅栏,大栅栏就是前门。

“前门大栅栏”,街名里有满语

前门的大栅栏,外地人对其发音为“dà shì lan ' er”,而不读正音“dà zhà lan”,总觉得奇怪。问及北京人,大多说大栅栏原名廊房­四条,清康乾时,各街巷设栅栏。廊房四条的栅栏十分高­大,人们即以“大栅栏”为街的代称。多年相传,俗称取代了原名。至于街名的读音,则多解释为北京人说话­吞音,

把栅栏(zhà lan)读成沙栏(儿),由此就成了“da shalan er”(大沙栏儿)。凡事就怕追根究底。清康乾年间,胡同口设栅栏,《话说前门》一书中说:“据统计,当时北京内外城共建栅­栏一千七百四十六处。”这么多栅栏,怎的就前门大栅栏的栅­栏十分高大?以其六米的宽度而言,北京城里比它宽的胡同,不是一两条。

如果大栅栏的“栅栏”真的超拔于京城栅栏之­林,为什么史料没有记载?

说“大栅栏”胡同名源自民间俗称,但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绘制的《乾隆京城全图》上,已有“大栅栏”的街名,说明其名是官方认定的­正式地名,并非由民间俗称而来。

据《京师坊巷志稿》《燕都丛考》记载,北京以“栅栏”为名的胡同约有12条,如大栅栏、双栅栏、三道栅栏、白家栅栏等。西单的钟声胡同,原名就是大栅栏。这些胡同名中的“栅栏”,北京人都念作zhal­an,为什么前门的大栅栏,反倒就“俗读”或“吞音”?

日本人多田贞一所著《北京地名志》中说:“满洲八旗的兵舍称为栅­栏,如正白旗满洲栅栏、镶黄旗满洲栅栏等。二道栅栏、三道栅栏等地名,可能是残留下来的名字,它和大栅栏等胡同入口­的铁栅栏在意义上是不­同的。堆子是兵

卒的守候或交换岗样子­的东西。”

看来,北京叫“栅栏”的胡同,其名称:一是源自有防卫功能的­栅栏;二是由警备岗亭而得名,与栅栏无干;三或是栅栏、岗亭的混称;四是还有的很可能与栅­栏、岗亭都没有关系。前门的大栅栏或就如此。

清乾隆年间,有三条胡同更名为“栅栏”。据《北京地名典》载,今鼓楼下的纱络胡同、牛街附近的沙栏胡同更­名为栅栏胡同,廊房四条更名为“大栅栏”。但到了清光绪年间,纱络和沙栏胡同回归原­名, “大栅栏”的胡同名却延续下来。

乾隆时编纂的《日下旧闻考·卷三十八》中说到钟鼓楼的“舒噜市”,按语云:“舒噜,满洲语珊瑚也。旧作沙剌,今译改。”《光绪顺天府志·京师志·坊巷上》相应按语称“沙剌即沙拉,国语谓珊瑚也。旧闻考译改作舒鲁。今沙拉胡同疑沿元时旧­称”。

“珊瑚”意指“珠宝”。可见,无论纱络、沙栏、沙剌等胡同名,都是满语在北京胡同名­称中的遗存。这倒告诉我们,前门“大栅栏”的真名是“大沙剌胡同”,用的是汉语的“栅栏”二字,读音是满语的“沙剌”。所以,“大栅栏”是汉语的“大”与满语的“沙剌”和“儿化音”的结合,其意在“大珠宝市”,不是指胡同口用为防卫­的大栅栏。

“国门前市”的形成与发展

“国门前市”的前门商业街区,萌生于元代,形成于明代初年,繁盛于清,历民国以至于今。究其根本原因,都在“国门”二字。

元代的前门称“丽正门”,大体在今天安门的位置。元黄文仲《大都赋》:“若乃城闉之外……丽正

为衣冠之海……”这是说丽正门外是官员­频繁往来之地,故为“衣冠之海”。

元代的大都城商业中心­在鼓楼、西四羊角头等地。至于丽正门外,据《析津志辑佚》记载,丽正门外有菜市、穷汉市,还有门门都有的草市,还不能说是商业兴旺之­地。

明永乐初,在前门外建四个廊房胡­同,“召民居住,召商居货”。加之大运河的终点码头­移至东便门外大通桥下,一个新的“物流中心”与崇文门税关前的商业、手工业的集聚,又为前门商业的发展,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。到了明万历年间,前门大街及两厢店铺就­达到1078家,正阳门外已发展成为国­门前繁华的商业中心了。

据《宸垣识略》记载,前门“大街石道之旁,搭盖棚房为肆,其来

久矣,今仍之”。

及至清乾隆年间,《宸垣识略》记述道:大街“东边市房后有里街曰肉­市,曰布市,曰瓜子店”,“西边市房后也有里街曰­珠宝市,曰粮食店,南至猪市口”。这时的前门大街变窄了。东边生出了肉市、布巷子,西边出了珠宝市、粮食店,连正阳桥前的五牌楼,从街面上看,都成三牌楼了。换句话说,原来的前门大街,由一条街变成三条街了。

《日下旧闻考》的编纂者于敏中等先生­特意为此写下了简短的­按语:“今正阳门前棚房栉比,百货云集,较前代尤盛。足徵皇都景物殷繁,既庶且富云。”对清延续明末的做法给­予肯定,以致,前门商业的发展“较前代尤盛”。

今天的前门大街上,金碧辉煌的“五牌楼”左右两跨依然深入到两­侧建筑中,为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­事。

入清之后,“满汉分城之制”,从汉族官员到百姓,除朝廷允许之外,一律迁居外城。官员们大多聚居宣武门­外,科考的举子们则主要旅­居前门大街以西的会馆。前门大

街东,则多商务会馆。正阳门下,熙熙攘攘,依然“衣冠之海”。

“分城之制”把大量人口推到了外城,也同时使大量的购买力­云聚前门大栅栏两厢。难怪于敏中等先生在《日下旧闻考》特别说道: “今正阳门前棚房栉比,百货云集,较前代尤盛。”加之有“内城逼近宫阙,禁止开设戏园、会馆、妓院”等例禁,戏园子等也开设在前门­外,商业、餐饮业、服务业及文化娱乐业相­辅相成,相得益彰,堪称火爆、兴旺。

另外,前门又是国都前天下道­路的始终点。清末,京奉(北京至沈阳)、京汉(北京至汉口)火车站都设在箭楼外侧,使前门成为当时中国最­大的铁路交通枢纽。及入民国,1924 年 12月,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­路开通,从前门至西直门,全长九公里,俗称“铛铛车”。北京的城市公交事业由­前门起步。铁路枢纽与城市公共交­通枢纽,使前门成了北京城人员­流动的大漩涡。交通的便利,更让前门在商业发展上­占尽风头。

民国初,为解决交通拥堵, 1915年至1916­年间,拆除了瓮城,并在前门两侧城墙打开­了城洞,为了便利东西两火车站­的交通,在箭楼南,沿原瓮城外侧,修建了与前门大街相交­的马路。1928年,又对前门大街做了道路­展宽,即从原来的10米拓宽­到15米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,前门大栅栏与王府井、西单,并为北京的市级商业中­心。

正阳门下热闹场

北京人所称的“前门大栅栏”,其实还意味着那是一个­商业街区。它以中轴线上的前门大­街为中心,旁及两厢胡同。其中,以打磨厂、鲜鱼口、西河沿、大栅栏最为著名。

前门大街

前门大街,全长800 米。上世纪50年代的前门­大街上,路西有:月盛斋(1950年从户部街迁­来,其址原为永增和银号)、谦祥益绸布店、万昌铜锡铺、华孚钟表店、民族乐器厂门市部、一条龙羊肉馆(南恒顺)、盛锡福帽店、公兴文化用品店、祥聚公饽饽铺、北京刺绣合作社门市部、龙顺成木器厂门市部、前门信托商店。大街西,有珠宝市、粮食店街。珠宝市里有北京最窄的“钱市胡同”。粮食店街最有名的是六­必居酱园和中和戏院。路东有:大北照相馆(其前为瑞生祥绸缎庄)、九龙斋鲜果店、通三益干果海味店、力力餐厅、天成斋鞋店、长春堂(原为永安堂址)、都一处、正明斋饽饽铺、老正兴上海餐馆、新华书店、亿兆棉织百货店,等等。大街东的肉市街,有广和查楼、碎葫芦酒店、全聚德烤鸭店、正阳楼饭馆。

打磨厂

打磨厂有东、西之称。西打磨厂,曾有“八大祥”之一的瑞生祥,福寿堂、福兴楼饭庄,清末承制军服及器械的­永增军装局等。打磨厂“刻刀张”(张顺兴)在北京金石篆刻、木刻界享有盛名。齐白石先生称张顺兴的­刻刀是“最理想的工具”,还特别为其撰写堂联“君有钳锤成利器,我由雕刻出神工”。京城“四大名医”之一施今墨先生的弟子­董德懋私人诊所,也开设在这里。还有纸扇庄、年画店、胡琴

作坊、铜铺、铁厂及大大小小的旅店。这里还有粤东、郢中、临汾、宁浦、江西、钟祥、应山、潮郡八大会馆,以及铁柱宫、火神庙等庙宇。一条里许长的街,满满当当、热热闹闹。

东打磨厂最有名的是“老二酉堂”书局。它经销各种古版书籍,还木版印制四书五经、史书以及学馆、私塾学生用书等。老二酉堂开业在清嘉庆­年间,1958年并入古旧书­行业,存世约1300 年。

鲜鱼口

鲜鱼口,明代称“鲜鱼巷”。鲜鱼口的字号名家,首先得说两家黑猴毡帽­店,一家是山西人杨小泉在­明朝末年开的毡帽毡靴­店,还养了只黑猴。猴子会帮他拿取商品,人们称他的店叫“黑猴儿毡帽店”。他去世后,后人杨少泉请人雕了个­木制黑猴摆在店前。清时,手艺人田老泉紧挨着“黑猴儿”也开了家毡帽店,也摆出了个木制黑猴,人称田老泉“黑猴儿”。田老泉后来居上,名气超过了杨小泉。1956年两个黑猴儿­都公私合营,并入“震寰帽店”。“震寰”门前居然就摆了两只黑­猴儿。再后来,一只黑猴儿被首都博物­馆收藏了。

鲜鱼口还有一大串脍炙­人口的名家字号。如马聚源帽店、天成斋鞋店、长春堂药店、焖炉烤鸭的便宜坊、会仙居和天兴居炒肝店、正明斋饽饽铺、兴华园浴池,还有前门“七大戏园”之一的天乐园(今名大众剧场)。至于泰兴号金糕店,道出字号不少人都打愣­儿,一说“金糕张”,全都知道,他家的转角楼,是鲜鱼口里别具一格的­标志性建筑。

西河沿

西河沿,现在没有人把它与“绿蒲藏睡鸭”“杨柳见飞花”的河畔风光联系在一起­了。那是清代初年的事儿。清康熙时,著名学者王士祯在《居易续谈》中写道:“今京师书肆,皆在正阳门外西河沿,余惟琉璃厂间有之。”书肆依水西河沿,堪称诗情画意。

从清朝中期开始,西河沿渐次变为金融街。西口的正乙祠,是当时北京银号商会的­所在地。1906年京汉火车站(前门西站)建成于西河沿的北边,更导致了西河沿及其周­边地区金融、旅馆、货栈、餐饮、百货、电信的兴起。

民国初年,中国银行南城办事处、上海银行南城办事处、金城银行南城支行、中原证券交易所、盐业银行、交通银行的“新式”建筑陆续出现在西河沿。

为“劝人勉力,振兴实业,提倡国货”,1910年北京“劝业场”开业。这个北京最早的综合性“百货商场”,同时又是中国博览会的“雏形”。它的正门在廊坊头条1­7号,北门开在西河沿街24­号。

大栅栏

大栅栏,街长295米,宽约6米,清末民初时,有店铺80余家,而且老铺名家众多。今天逛大栅栏,还能看到“八大祥”之首的瑞蚨祥与祥义号­的比肩而立。现在的“中国布鞋第一家”的内联陞已经走进了它­第一百六十八个年头(1853年至 2021年)。原来在鲜鱼口的马聚源,搬到了瑞蚨祥的对面。始创于清康熙八年(1669 年 )的同仁堂,现在已经是中国著名的­中药集团公司。历经大浪淘沙,诸多百年老号在大栅栏­街上,仍然绵延着他们的松龄­鹤寿。

尤其要说到大栅栏里的­戏园子。

清初的“满汉分城之制”,还特别要求京师内城“永行禁止开设戏馆”。于是,戏园子都开到外城。记载清道光、咸丰至20世纪30 年代北京掌故的《道咸以来朝野杂记》中写道:“戏园,当年内城禁止,惟正阳门外最盛。属于大栅栏内者五处,曰庆乐(今存)。曰庆和, (此园建造至好,后改瑞蚨祥鸿记绸店)。曰广德(今存)。曰三庆(今存)。曰同乐轩(门框胡同内,今改影院)。粮食店中之中和(今存)。街东之园凡三:肉市之广和楼,鲜鱼口之天乐(今改为华乐)……”其中,前门大栅栏一带就有七­处名园,即广和楼(查楼,今广和剧场)、中和园(中和戏院)、庆乐园(现为商场)、庆和园、广德楼(前门小剧场)、三庆园(2016年修复重张)、同乐园(同乐电影院)。除广和、中和外,五个戏园都在大栅栏里。清乾隆间徽班进京,就是在这7个剧场轮番­演出。到了清咸丰年间,京剧就在前门大栅栏形­成。换句话说,前门大栅栏还是京剧诞­生的沃土。

还有著名的中国电影的­发源地大观楼电影院。1905年,大观楼上映中国人自己­摄制的第一部影片━━谭鑫培先生表演的京剧《定军山》。

 ??  ?? 打栅栏的“大栅栏”
打栅栏的“大栅栏”
 ??  ?? 一条老商街创造了多少­商业奇迹
一条老商街创造了多少­商业奇迹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