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Document

告别“毛泽东号”旧机车

- ޮഄႴ

第一次看到“毛泽东号”机车,是我 16 岁那年(1949 年),当时我在北京铁路公安­段警卫通信班做警卫工­作,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­卫专、包列车的绝对安全。

说来也很有趣,我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­是1949 年 2 月 1日,刚工作了一个月,“毛泽东号”机车就从东北随解放军­进关了。

当时,不论我们在哪里执行任­务,只要一看到“毛泽东号”机车来了,就十分兴奋,立时感到重任在肩!

“毛泽东号”机车诞生于1946年­的哈尔滨机务段,同年10 月 30日被光荣地批准用­领袖的名字命名,1949 年 3月随军入关。从诞生开始,“毛泽东号”机车就投入到了革命战­争中,解放大军打到哪里就开­到哪里,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,运送军备物资,屡建功勋!

这台英勇无畏的火车头­啊,我多么希望能近距离地­看到你,抚模一下你巨大的摇杆­和动轮。如果能和光荣、英雄的乘务员们握握手、说几句话,该有多好啊!

1956年,社会秩序基本安定了,大批公安人员转去业务­部门工作。我被调到张家口铁路分­局宣化站担任接发车外­勤值班员。从此,两年多再没看到过“毛泽东号”机车了。

再见“毛泽东号”机车

1958年的一天,一列货车开进我站东运­转场,我突然发现那台机车正­是光荣的“毛泽东号”机车!而且在我站还有甩挂车­作业。立时,我高兴得像看到了一位­久别的战友!

那天参与甩挂作业的调­车组小伙子们,一回到运转室就感慨地­说:“‘毛泽东号’就是棒!联劳协作规定:本务机车只能甩一钩、挂一钩。今天咱们没把待挂车辆­准备好,让人家多干了好几钩活,但司机二话设说,马上就干起活来,动作又快又稳,就是不一样!”

那天这趟列车作业完后,又让了两趟车,在我们站等待了40多­分钟。如果是别的机车,乘务员不会再注意后面­的信号。发车时,需要值班员跑到机车前­告诉他们准备发车才行。那天我去发车时,走在列车中部,离机车足有20多辆车。我突然想起都说“毛泽东号”机车无论在哪个车站作­业,等待时间多长,始终都有人瞭望后方的­信号,我决定试试,向机车方向发出“试风”(试闸)信号。果然,机车立即鸣笛一短声,

“唰”的一下,所有车辆的“钩臂”都伸了出来,所有闸瓦都紧紧抱住车­轮。这时,车长马上下了守车,向前力显示“回风”(缓解)信号,机车立即鸣笛两短声,“唰”的一下缓解良好。当车长向机车显示发车­信号时,他那展开的绿旗刚转动­了两圈,机车就一声长鸣,列车起动了,真痛快!

这就是执行规章制度一­丝不苟的“毛泽东号”啊,你不服不行!

与“毛泽东号”的亲密接触

不过,我当年盼望能更近距离­地接近这台英雄机车的­愿望很难实现,因为《毛泽东号》很少到塞外来。然而,6 年后,惊喜从天而降。

1964年6月11日­的早晨,我去车站食堂吃早点,正在用餐的车站政委张­斗鸣同志对我说: “小周,你做好准备吧,路局决定筹办一个‘毛泽东号’机车先进事迹展览,从全局各地抽调20名­美工人员去北京,电报上的名单里有你的­名字。考虑到你的小女儿刚一­岁多,车间人员又很紧,我们跟上级要求能不能­不去,结果路局很坚决,让服从大局。你跟小张(指我爱人张爱珍,客运售票员)安排一下最好去吧。”

妻子知道后说:“这不是你多年的愿望吗?你又那么爱画画,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­会啊!你就放心地去吧,我能带好小女儿并克服­困难的。”就这样,第三天我就去路局报到­了。

所有美工人员、讲解人员都被安排住在­路局礼士路招待所,我高兴地见到了许多早­在报纸上就熟悉但却从­没见过面的画友。

最让我激动的是,美工人员到齐后,我们第一天的活动安排­就是去丰台机务段给正­在洗炉的“毛泽东号”机车画速写!更让我们兴奋的是,不久后,我们竟见到了“毛泽东号”最早的几位老司机长:李永、郭树德、岳尚武、蔡连兴、郭映福……这几位老英雄都已走上­了不同的领导岗位,但他们依然怀念着他们­的老机车,都来看我们画的画,热情地和我们亲切交谈,一点架子也没有。

当时,学习“毛泽东号”机车组先进事迹的活动,已从铁路内部走向社会、走向全国。从1964 年 7 月 10日开始,北京各广播电台一天3­次宣传“毛泽东号”机车组的先进事迹。7月 15日,铁道部在二七剧场隆重­召开了向“毛泽东号”机车组授旗大会。我们全体展览筹备人员­有幸参加了这次大会。

我们的担子更重了,领导要求我们画的画一­定要达到“出版”水平!我们白天画画,晚上练基本功……经过反复修改之后,全部画稿终于定了下来。为了风格的尽量统一,领导确定由来自西山疗­养院的罗增涛、来自天津机务段的张喜­田、曹尔万和我4 个人负责勾线。8月 18日下午经部、局领导审查后正式通过。

离京前,“毛泽东号”送给我们每人一件最珍­贵的礼物——让我们每人登上“毛泽东号”机车,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拍照­留念!

告别“毛泽东号”旧机车

“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”。我们经过了十年浩劫之­后,到了1976年的秋天。路局决定再次筹办“毛泽东号”机车组先进事迹展览,再次发出了抽调全局美­工人员的电报,电报的名单上再次出现­了我的名字……

那是我最后一次参与“毛泽东号”蒸汽机车先进事迹展览­的筹备工作了。地点在丰台铁路文化宫。正当我们在紧张工作时,9日清晨,低沉的哀乐响彻在中华­大地上……我们敬爱的毛主席逝世­了……

那次完成任务后,得知劳苦功高的“毛泽东号”蒸汽机车将要退役进入­纪念馆了,新的“毛泽东号”将由一台内燃机车接替。我们美术组的全体同志­和部分编写、以及一位陪同我们的“毛泽东号”乘务员,怀着极其悲痛和依依不­舍的心情,在披着黑纱的“毛泽东号”机车前合影留念。机车上站着的孩子是我­7岁的小儿子铁麟,一身小军装,胸前也佩戴着毛主席像­章,左臂上戴着黑纱。这幅老照片忠实地留下­了那个年代的衣着风貌:我们全体成员每人都是­一身布料衣裤,连正值花季的女孩也是­一身旧军衣。

如今,在我的许多画友当中,有的人已经“走了”,尚在的也大都老了、病了,我局的业余美工人员正­如“毛泽东号”机车和她的乘务员一样,更换了一代又一代……但我们新型的“毛泽东号”机车,依然意气风发地奋战在­祖国的钢铁运输线上,永不衰老、永不停息!

 ??  ?? “毛泽东号”机车老照片
“毛泽东号”机车老照片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