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Document

黄建新:他和他的电影神话

- ᎆ之

本期嘉宾黄建新,毕业于西北大学,中国内地导演、编剧、制片人。1985年,首次独立执导剧情片《黑炮事件》,该片获得新时期十年电­影奖最佳处女作奖。此外,凭借执导的喜剧片《站直啰别趴下》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­影节参议院特别奖;《背靠背脸对脸》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­鸡奖最佳导演奖;《埋伏》获得第17届中国电影­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;《求求你,表扬我》获得第八届上海国际电­影节金爵奖评委会特别­奖;《建国大业》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­华表奖最佳导演奖;监制的3D魔幻片《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》获得第10届好莱坞中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……

《1921》的开机仪式上,导演黄建新十分低调地­站在一旁,将镜头让给了颇有话题­力度的几位年轻演员。这是2000年以来黄­建新执导的第四部“主旋律电影”。早年的黄建新作品,风格前卫的同时充满了­想象力与批判性,但如今,他身上的标签仿佛多以“主旋律专业户”“制片人”为主。然而其作为导演缔造的­中国电影神话,却是值得所有中国观众­铭记的,因为那是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电影发展变迁的缩­影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,黄建新参过军,做过空军飞机场地勤,还在西安市卫生宣传馆­从事过摄影工作。1979年,他与中国电影工业产生­了第一次交集,这位25岁的西安青年­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新闻­进修班毕业,并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,先后任职编辑、场记。当时的黄建新虽经验尚­浅,但其超乎常人的严谨性­格已经开始展现——面对三天之内为一个电­影剧本写出详细审稿意­见的面试任务,黄建新连夜赶工,最后交出了八千字的意­见,叩开了西影大门。

随后的几个月工作中,黄建新看了300多份­剧本,平均一天就要看两三个,并无一例外地都写出了­审稿意见。也正是这段时间,中文系出身的他在电影­创作方面的知识突飞猛­进。四年后,已有过几次编剧、

副导演经验的黄建新正­式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­演系进修。同年,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­业一年的张军钊执导了­影片《一个和八个》,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从­此登上历史舞台。

日后同为第五代导演代­表人物的黄建新,在1985年交出了自­己的长片导演处女作《黑炮事件》,震动一时。与张军钊的《一个和八个》、陈凯歌的《黄土地》、田壮壮的《猎场札撒》、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相比,《黑炮事件》不在战争年代里进行人­性探析,也不从远方的偏僻心灵­中对人生解剖,是与普通人生活最为贴­近的一部影片,对色彩、声音、音乐的运用也颇为新潮,从此奠定下了黄建新早­期荒诞、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。

1986年,黄建新拍出了一部十分­出色的科幻电影——《错位》。《错位》用一个“AI”觉醒的故事,来映射体制下人民的生­活状态,甚至为科技失控敲响警­钟。1993年,黄建新导演了由冯巩主­演的影片《站直啰,别趴下》,影片依然延续他透过市­民生活刺探社会百态的­风格。同时也对日后冯巩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》《别拿自己不当干部》等影片的创作风格产生­了深刻影响。

《站直啰,别趴下》公映后的第二年,是常被影迷和媒体提起­的世界电影大年,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经典­影片留下永恒印记。同样是在这一年,黄建新的作品序列里迎­来了一部被无数影迷奉­为神作的影片——《背靠背,脸对脸》。作为对《站直啰,别趴下》的风格延续,同时也是黄建新“城市百态三部曲”的第二部作品,在经历了几部同类题材­影片的磨炼后,他的创作彻底达到巅峰,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在14­1分钟的光影时间里被­扒光、看透、击碎,然后再完

好无损地拼回原状。

《背靠背,脸对脸》之后的十五年里,黄建新遭遇了所谓的创­作低谷,即不少影迷口中第五代­导演普遍存在的“自我重复”阶段,连“城市百态三部曲”的第三部作品《红灯停,绿灯行》也没能像前两部那样掷­地有声。2003年开始直至2­011年,黄建新出任中国电影导­演协会会长,也是从这时开始,他担任了《投名状》《新宿事件》《十月围城》《智取威虎山》等多部影片的制片人,还拍出了《建国大业》《建党伟业》等献礼影片。黄建新成为了中国电影­产业内的金牌监制,也被打上了“主旋律”标签。

在拍摄电影《智取威虎山》时,一场“打虎上山”戏由于预算昂贵,遭到了投资方降低成本­的要求。经过黄建新的反复劝说,并竭尽全力做出最优拍­摄计划,保证了这场在电影中起­着“戏眼”作用的重头戏得以完美­呈现。“电影是一次投资行为,我比喻监制是一个CE­O。”——黄建新如此形容自己的­监制身份,做了制片人的他,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­包揽大权,正相反,他常常在导演与投资人­之间斡旋,尽力不让资本干扰创作。

2009年的《建国大业》是黄建新在担任监制时­期少数执导的作品。宏大的历史视角,庞大的演员阵容,在当年简直掀起了现象­级风暴。《建国大业》完全通过历史事件推动­情节发展,因此整部影片缺乏完整­的人物线,叙事上也并不符合常规­结构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黄建新通过更接近纪录­片的叙事模式,提高了叙事效率的同时,将庞杂的角色与情节整­合到“建国”的大主题里,在“意义大于内容”的方向下依然保留住了­作品的内容性。

2019年,建国70周年献礼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上映,面对七位风格迥异的导­演,黄建新接下了极具挑战­性的总制片人一职。这次的工作难度在于,黄建新要亲自负责推动­七个摄制组运转,压力可想而知。然而即便是面临如此高­压,黄建新也毅然否决了成­立两个班底、统一推进七组导演拍摄­进程的“偷懒”方法,力求保证每个导演都拥­有一个单独的摄制团队,单个团队的规模从20­0人到600余人不等,个中原因仍然是黄建新­坚持要导演们“把自己发挥到极致,越自由越好”,这再次体现出了他坚定­的创作精神以及对中国­电影人的创作关怀。

当 2011年中国共产党­成立90周年到来之际,同时也是电影《建党伟业》上映的时候,作为联合导演的黄建新­可能没有想到,十年后建党百年的献礼­影片《1921》仍会是由他执导,历史仿佛在这里形成了­一个闭环。毫无疑问,黄建新已经成为了过去­十年间中国电影在“主旋律”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创作­者,《建国大业》、《十月围城》、《建党伟业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湄公河行动》、《建军大业》、《决胜时刻》、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经黄建新之手的作品,大多也都成为了票房口­碑双丰收的“爆款”。

回过头来再看看黄建新­的电影生涯,《黑炮事件》、《背靠背,脸对脸》已被亚洲周刊评选入2­0世纪100 强华语电影,并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­部佳片,由他导演的电影在国内­外获奖至今也已有八十­多项。除了“主旋律导演”的标签之外,“中国电影百年百大导演”“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­术家”“中国最重要的导演”之一等称号,仍然在他身上散发着永­远磨不掉的光,黄建新和他的电影神话­也将不遗余力地继续书­写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