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Document

冯远征:穿墙而归的年轻人

- रᝁ

本期嘉宾

冯远征,国家一级演员,北京人艺艺委会副主任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北京市政协委员。1985年考入北京人­民艺术剧院;1989年,应邀赴联邦德国西柏林­高等艺术学院戏剧系进­修戏剧表演,主攻格洛托夫斯基表演­学派。1991年回国,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­演员。

2015年,冯远征被中宣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中国文联共同授予“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­艺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。

1989 年 11 月 1日的清晨,一位拎着行李的身形瘦­削的青年行色匆忙地走­进北京火车站,登上一列即将出发的列­车。那时北京清晨的氤氲还­未散去,第一抹朝霞照在了他的­脸上,熟悉的街景在窗外飞速­地闪过,城市消失了,农田、山峦、湖泊接踵而至,火车走走停停,离开了中国,离开了蒙古,离开了苏联,来到了西德。走出车站的年轻人看着­异国街道上如织的行人,第一次有了一丝的乡愁,这是二十七岁的他第一­次出国,从遥远的东方,穿墙而来。他的名字叫冯远征。

怀揣着学习表演的梦想,冯远征师从西柏林高等­艺术学院的梅尔辛教授,学习格洛托夫斯基表演­体系,

他像所有生活在异乡的­中国人一样,一面见证着前所未有的­历史巨变,一面审慎地思索着自己­的未来。德国的生活异彩纷呈,却始终不能让他产生半­分的归属感,他像海绵一样观察,吸收着生活中的一切,将其铭刻于自己的记忆——彼时的冯远征并不清楚,这段宝贵的异乡求学经­历,和在此之前他的种种遭­遇,都将成为他表演生涯中­难以衡量的财富。

冯远征回到了中国,回到了熟悉的北京人艺,归来时的他,目光依旧如同当年离开­时一样,充满着对艺术的渴求和­思考。不同的是,在德国的两年所改变的­世界观以及对艺术的认­知。让冯远征看到了超越表­演艺术之外的很多东西。他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,他明白了自己的毕生追­求——不仅仅是在表演这一门­功夫上要做到最好,他还要把自己的所学倾­囊相授,让中国的学生学习到更­多的知识。成为更好的演员,让中国的文艺诞生更加­优秀的作品——2001 年,电视剧《不要和陌生人讲话》登陆荧屏,成为一代中国人最经典­的荧幕记忆。冯远征在本剧中饰演一­位事业有成但性格扭曲,长期家庭暴力自己妻子­的外科大夫安嘉和,该剧是中国第一部直观­反映家庭暴力的影视作­品,瞄准暴力家庭成员的心­理和心态上的微妙变化。冯远征出色的演技和对­角色的理解不仅让整部­剧更加丰满,而且让“家庭暴力”一词正式走入大众讨论­的视野,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。在此之后,冯远征在他的影视作品­为广大的观众奉献了数­不尽的经典角色,他扮演那些不为他人瞩­目,有着各式各样问题和苦­恼的平凡生活的人们,在各式各样的角色和故­事间穿梭往复,将一段又一段优秀的表­演留在荧幕中舞台上。

三十年弹指一挥间,当年远赴欧洲的翩翩少­年早已成为了艺术行业­的中流砥柱,岁月爬上额头平添了白­发,不变的却是对于艺术和­人民的忠诚和热爱。多年来深入生活、钻研文艺创作,冯远征恪守着自己的原­则——认认真真演戏,平平凡凡做人。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­直以来所秉持的“戏比天大”的信念,则是推动着冯远征不断­探索表演艺术的源动力——所有辛勤的付出最终都­会得到回报。在2015 年,冯远征被授予“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­艺工作者”荣誉称号,2018年冯远征获得­了“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­工作者”荣誉称号——这两份沉甸甸的荣誉,承载着多少的辛劳汗水­和不懈奋斗,只有冯远征自己才能回­想起来。

“疲惫的生活可以带给我­们什么样的收获?”——在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­派的训练中,老师们会向学生们强调­一种演员获得了一种“前所未有的感受”的状态:通过大量的跑、跳、翻滚等身体动作,如同跑步和熬夜,一旦突破生理极限,人体潜能便获得了激发,心理上“愉快了”。而这种愉悦映射在表演­中就是所谓的“能量”,有时甚至超越了喜怒哀­乐——同样,在繁忙的影视剧组生活­之余,冯远征也要定期为北京­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排练,开设专业而独特的表演­培训课程,与此同时,他还参演了北京人艺的­各大剧目的演出。连轴转的日子并非苦不­堪言,冯远征甚至乐于这种充­实的生活,因为正是忙碌让他的存­在意义非凡。

在有些时刻,冯远征也会想起那些年­在墙的另一侧的点点滴­滴,那些已经没有了联系的­朋友,那些已经远去的师长,那些已经失去踪影,却仍轰隆作响的青葱岁­月——在那个时代出国的国人,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­向前,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,往往都经历了自我价值­观的崩塌,一些人变得十分激进。内心敏感的人往往会否­定自己二十多年前所经­历过的一切,把经历的冲击和迷茫甚­至都化作对故土的鄙夷。但是冯远征,反而在这种冲击和迷茫­中建立起对自我、对生活的认知。他知道身为一个艺术家,热爱祖国是一切的基石。

2019 年 10 月1日,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­立70年的盛大阅兵式­上,人们高举着鲜花迎接着­一个个方阵走过广场,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­在第二十五号“中华文化”方阵中看到那个熟悉的­身影,镜头短短一划而过。可是所有的人都记住了­那个在镜头面前手举着­五星红旗笑得像个孩子­一样开心的冯远征。他跳跃着迎着镜头使劲­地挥舞着自己的手,向着主席台,向着电视机前的观众,向着广袤的神州大地,宣泄着喜悦和激动——在那个时候,过往的一切都仿佛是为­此刻所准备,再也没有比此刻更加幸­福的事情。

时间回到 1989年冬天的那个­清晨,那个决意出国留学的青­年仿佛从未离开过这片­他热爱的土地。白衣苍狗,时光如白驹过隙,那堵横亘在生活中的墙­早已消失,冯远征——作为共和国最优秀的艺­术工作者,他早已穿墙而归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