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Document

刘绍棠:光明胡同里的“蝈笼斋”

- 方继孝

刘绍棠,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,

“荷花淀派”的代表作家之一,“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”创立者。他的一生有多半时间居­住在位于北京西城区东­南部光明胡同 45 号,而最后的时光是在

和平门的“红帽子楼”里度过的。

最近这些年,在拍卖市场和旧书

店有时出现刘绍棠的书­信和手稿,笔者曾购买了他的多封­书信和三份手稿。书信的地址主要有三个,时间跨度最长的是北京­府右街光明胡同 45 号,时间自1957 年 9 月至 1989 年 10 月。另有一封信是 1979 年 9 月 18 日,写给全国

文代会起草小组康濯的,信封的地址是:北京通县郎府公社儒林­村。这是他的出生地。1936年2月29日,刘绍

棠生于这个靠近大运河­的村子。1992年 7 月 12 日,他写给中国友谊出版公­司第一编辑部杜强的信,地址为北京前门西大街­97号。这是他1991 年 11月,从光明胡同 45 号搬到和平门新居“红帽子楼”的住址。光明胡同,北起西安门大街,南至东红门胡同。清代称光明殿胡同,

简称光明殿,因大光明殿在此而得名。1965 年改称做光明胡同。《京师坊巷

地稿》卷上引明世宗实录:大光明殿明嘉靖三十六­年(1557年)建,内奉玉皇,今已不存。其址为国务院机关事务­管理局所在地。 据刘绍棠回忆:光明胡同 45 号

小院,是他 1957 年,20 岁时凭稿费

买下的。只花了 2000 元,加上私下增

价 500 元,也只花了 2500 元。

刘绍棠的第一篇习作《邰宝林变

了》,1949 年 10 月发表在《中国青年报》。在 1950 年里,他写作兴趣高

涨,连续写出了 20 多篇小说,在多家

刊物上发表。这一年,刘绍棠年仅14岁。1950 年春,诗人晏明在评论文章

中称其为“神童”,“神童作家”称号逐渐流传并得到人­们的认可;他的家乡儒林村邻近北­运河,又被称为“大运河

之子”。1952 年 1 月 1 日,16 岁的刘

绍棠在《中国青年报》上发表了小说《红花》,引起了全国青年读者的­注意。1952 年 9 月 5日,刘绍棠又在该报以整版­篇幅发表了小说《青枝绿叶》。这

篇小说见报后,立刻得到著名教育家、作家叶圣陶先生的高度­评价。他亲自将这篇作品作为­难得的范文、好教材,

选入 1953 年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­第三

册。当时,刘绍棠正在读高一,而他写

的小说,竟然被选入高二年级的­课本。 据说,刘绍棠高二时,当老师讲到这一课时,不好意思讲了,

只好请坐在下面听课的­刘绍棠上来

讲。1953 年 10 月,发表短篇小说《布谷鸟歌唱的季节》。同年,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《青枝绿叶》。

小说集出版后,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­就将它翻译成俄文,在苏联出版发行。1954 年,出版短篇小说

集《山楂村的歌声》。同年,刘绍

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­北京大学中

文系文学专业。这年暑假,他写出

了 6万多字的中篇小说《运河的桨声》。1955年10月,《运河的桨声》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­版。1956年,出版中篇小说《夏天》。同年

被批准为专业创作人员。1957年,出版短篇小说集《私访记》和《中

秋节》,并发表文艺论文。正是在这一年,刘绍棠购置了光明胡同­45 号这所小院。这所房子,住房5间,厨房1间,厕所 1间,堆房1间,并有5 棵枣

树和 5棵槐树。自刘绍棠一家搬进这所­房子,到他中风后住进和平门­红帽子楼,断断续续的在这个小院­住了 30多年。院子小了点儿,房间的数量不算少。可是刘绍棠家里人多,父母、四个弟弟、一个妹妹,

一个都不能少,都从通县儒林村搬进城­里来了。到了1979 年后,刘绍

棠妻子儿女一家五口,都住进这个

小院,显得格外拥挤。就是这样的条件,刘绍棠在仅有几平方米­的“蝈

笼斋”写作、生活了13 年,直到1992年搬进作­协分给他的楼房。如果说 1950 年至 1957 年是他第一次创作高峰,那么“蝈笼斋”里的 13 年,则是他 第二次创作高峰。这期间,他出版了:《地火》《狼

烟》《京门脸子》《豆棚瓜架雨如丝》《柳敬亭说书》《这个年月》《十步芳草》《野婚》等 11 部长篇小说及《蒲柳人家》《瓜棚柳巷》《小荷才露尖尖角》《烟村四五家》多部中篇小说和短篇 小说集《蛾眉》;还出版了散文短篇集《乡土与创作》《我与乡土创作》。在他即将搬进

“红帽子楼”的时候,随笔集《蝈

笼絮语》出版。从 1936 年 2 月 29 日出生算

起,到 1957 年搬到城里,刘绍棠在儒林村生活了 20 个年头。1957年,刚刚搬到城里不久,因发表《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­些浅见》等文章和两篇写实小说,受到全国范围的批判。他的专业创作生涯停止­了。

先是到北京郊区的铁路­工地和水利工地参加劳­动。之后回到家乡儒林村务­农。他正式回城到北京市作­协工作是1979年。但是早在1978年,他已经搬回到光明胡同 45 号了。

据 1978 年 9 月 20 日,写给

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­室王肇岐的

信,此时,刘绍棠已经开始修改《春草》卷一。《地火》卷三,也已经修订完成了。在致王肇岐的信中,他谈到了同辈人中老大­哥林斤澜出

面邀集刘绍棠和张志民、邵燕祥、

王蒙、刘真、邓友梅、从维熙、刘厚明,到他家聚会。畅谈阔别 21年的友情的事情。实 际 上, 他 从 1936 年 至1979 年,几乎没有脱离儒林村。他一生的创作,都是写的儒林村一带的­人和事。始终致力于“中国气

派,民族风格、地方特色”的乡土

文学创作。 我藏有他的长篇小说《豆棚瓜架雨如丝》手稿,300 多

页,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­写下来的。初稿有一半是在儒林村­写的。作品主要写了老虎跳这­位京东运河滩老农的一­生。老虎跳,既是传奇

式英雄,又是现实里普通人物,其形象有着多重历史内­涵。他历尽人世沧桑,却始终不改初心。作品曲折的情节,明丽的画面,纯真的感情,优美的语言,经过作家心灵的酿制,升发出荡人心神的力量。这是对古老运河的深情­眷恋,是对多灾多难运河的不­平回忆,也是对苦难中不失赤子­真情的运河儿女的慨叹­和褒扬。在刘绍棠的小说和散文­中,曾不止一次向读者介绍­他的家世和儒林村的地­理和历史,足见他对家乡父老乡亲­的热爱。关于他的家世,在其《蝈笼絮语》的开篇《寻根》中,他是这样说的:老人长辈们咬定我家是­大汉皇叔刘备的后裔,虽然未

免 攀龙附凤之嫌,却也并非毫无道理。刘备原籍涿州楼桑村,涿州距离我们通州只有­七八十公里,刘室宗亲难免人口流动,也许其中一

支挪了个窝儿,来到通州安家落户。

刘备的祖上,中山靖王刘胜的坟墓

埋在满城县,掘墓开棺发现了无价

之宝的金缕玉衣,成为我国出土文

物的一大奇迹。满城距离涿州也有几十­公里,可见刘备这一支也是搬­过家的……

刘绍棠家是曾祖父带领­曾祖母,还有他们的长子和抱养­的女儿,从北运河西岸的靛庄搬­到儒林村的。他的祖父,1888 年出生于儒林村。在刘绍棠的《我的创作生涯》

中,在叙述家世的时候,他着墨最多的是他的外­祖父和母亲,对他的父亲的记述是:念过五年私塾,13岁到北京的布店学­徒……完全是个

文雅的商人,失去了农家子弟的气质。

刘绍棠是他父亲的长子,出生在儒林村老宅东厢­房北屋的小土炕

上。14 年后,这个土炕上出生的孩子,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­最有分量的作家之一。刘绍棠的最后的时光,是在北京前门西大街 97 号度过的。这是他 1991 年 11 月,从光明胡同45号搬到­和平门新居“红帽子楼”的住址。红帽子楼是座 10 层高楼,位于和平门十字路口西­北角,东

面紧邻文联办公大楼,临街而立。这是 1988 年前后,北京市文联经

市委批准,为解决众多专业作家

及部分文联干部的居住­问题,于1990 年建成的。因楼的外墙是米

黄色瓷砖贴面,宽大的楼檐饰以红色,仰看红檐罩顶、典雅壮丽。因此,刘绍棠戏称它为“红顶子楼”。后来,北京燕山出版社要

为他出一部随笔集,集子收进的作品是在此­楼写成的,于是他把这本随笔集定­名为《红帽子楼随

笔》。随着这本书的流传,“红帽子楼”就这样叫开了。 与刘绍

棠同时迁入的作家有上­世纪 30 年

代左联作家端木蕻良、骆宾基等前辈,有解放区走来的作家阮­章

竞、钱小惠、古立高、李克等,还有当代作家浩然、刘恒、张洁、

赵大年等,可谓名家济济一楼,

有人就把它叫“作家楼”了。

刘绍棠搬入“红帽子楼”时,因中风已经是半身不遂­了。他是1988 年 8月,为了赶写创作生涯40­周年时出版计划中的长­篇小说《水边人的哀乐故事》病倒的。此前,

中风预兆已经出现,但没有引起他的高度重­视,不仅不注意休息,甚至烟和酒也没有减量。于是,糖尿病诱发了脑血栓。经过治疗,命是暂时保住了,但是左手、左腿、左脚,从此不听使唤了。3个月后,出院回到光明胡同 45 号小院。1989 年春,稍有好转,顶着疾病的折磨,开始整理《水边人的哀乐故事》散稿。终于在入夏前完稿。刘绍棠是从1949年­开始写作,1989年是他创作 40 周年,这部为纪念他创作 40周年的《水边人的哀乐故事》由花城出版社出版。在之后的几年里,他拖着残躯病体,又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《孤村》和《村妇》以及许多散文、随笔等作品,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­业绩。1996 年 12 月 19 日,在

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­国代表大会上,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­席和

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­国委员会委员,并于 1997 年 1 月起正式担任

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。二个月后, 1997年3月12日­凌晨,刘绍棠在过完了61岁­生日后的第11 天,病逝于宣武医院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