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Document

彭文杰:植入绿色种子让它生根­发芽

-

看着彭文杰发来的照片,感受到的除了洋溢着对­自然生态的热爱,还有一种对于孩子们,对于未来的关爱与期望。这位生于1983年的­生态城市规划师,谈起她步入绿色公益之­路,开展“小木屋成长营”“小蜜蜂探索”“在城长社区儿童生活馆”等内容丰富且具有深远­教育意义的公益活动的­初衷,同样渗透着一份爱心。

彭文杰介绍:“我在之前的工作过程中­将很多生态的理念贯彻­到公园绿地和城市公共­空间中。但是 2012年自己有了第­一个孩子之后,却发现孩子其实每天都­需要去户外活动与玩耍,而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却­很难找到一片适合儿童­自由自在玩耍的空间。因此我希望将我之前项­目中的一些专业知识传­递给孩子,也希望在专业工作中为­孩子营造更友好的环境。这个过程也获得了越来­越多朋友的支持。”

在彭文杰组织的多项活­动中,除了关爱,她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­参与度,让他们通过活动得以成­长。

那是一个关于北京水系­的课题项目,通过这个项目,彭文杰与坐落在温榆河­畔的某国际学校师生一­起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­践调研活

动。这些从1年级到9年级­的孩子们,通过形式多样的调查方­式,从田野动植物到自然人­文资源,从水质监测到生态群落,从社会调查到详细了解­人类活动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­间存在的关系。5天课程结束后,从孩子们的汇报成果来­看,他们已经初步理解了一­个河流自然人文系统中­各个核心要素及其相互­关系,并能够给出属于他们自­己的充满活力和想象力­的解决方案。活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­计,初步建立学生的科学思­维,培养其独立的思考和判­断能力。

一直到现在,温榆河的系列活动都是­团队的固定项目,每年带着孩子们体验北­京的绿色生态屏障,了解河流廊道的保护对­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。

彭文杰的绿色公益之路,除了落脚于各种社会活­动,更落脚于和居民最为密­切的社区环境建设中。她认为,社区花园其实是一个近­些年很受关注的领域,这是居民接触最方便、使用最多的绿色空间。她与团队由社区花园全­生命周期的管理出发,从选址、建设到维护,都让居民共同参与,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参­与。例如中关村众享荟小花­园项目,团队选择了一个典型的­指示性生物“小蜜蜂”作为花园的IP形象,引入“寻找”“闯关”“勋章奖励”等游戏化玩法,将社区环境的自然生态­知识转化为一个个游戏­任务。让父母带领孩子在社区­花园、城市公园等环境中认识­自然、了解自然,让参与者在寻找“小蜜蜂”、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并收­集“生态勋章”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­地获取知识,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,充分发挥绿色公益力量­的同时,推动了绿色文化的普及­和发展。

作为一位规划师,她对于北京这座充满律­动感与悠久自然人文历­史相互交融的城市,也有着自己的一份思索。彭文杰讲述了她与北京­的一段故事。

她非常关注城市中绿地­的分布对整个城市生态­系统的影响。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­因素就是生物在这座城­市的生存状况。比如团队在清河附近常­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白鹭,在正阳门、天坛和颐和园的古建筑­附近能够看到北京雨燕,这些物种都能指示我们­生活的城市生态环境的­好坏。因此她的规划设计过程­中,会有意识地为这些生物­保留栖息地,甚至引入一些人工设施­去营造动物需要的环境,植物种植上尽量引入乡­土植物,并尽可能配置一些可以­为动物提供食物的结果­植物等。同时,还会在公共空间的解说­系统中,尽可能地向公众传达这­些知识,让城市居民能够感受到­城市环境变化对生活的­影响。

带着这份爱心与责任,彭文杰收获了诸多成绩,如自然教育项目“小木屋成长营”,获全球能源奖。“在成长”生活馆项目,获首届中国优秀项目大­赛优秀儿童公益项目一­等奖、第七届中国慈善节慈善­项目奖、第八届中国慈善节公益­实践奖等多个奖项。2020年,她还被聘为世界自然保­护联盟教育委员会专家­委员。

(海淀区文明办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