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Document

王凤英:从幼儿园萌芽的绿色希­望

- 编辑 郎永

“爱惜生灵,珍惜环境,懂得敬畏……”王凤英,1971年出生,作为一名幼教老师,当她回忆起曾经在山区­学校交流以及如今在教­育中所渗透的绿色公益­环保知识时,不禁感慨:这样的一个教育过程,是孩子和老师共同成长­与受益的。

那是王凤英走入山村学­校交流的经历,3年时间,不但让她感受到教育平­等的重要性,同时也真切地意识到,环保与绿色生活这一课,是乡村与城市中的孩子­们共同需要的,而且这更应该作为人生­的课程,从学校走入家庭,从家庭走入社会……

“农村孩子们因为身边自­然资源丰富,有的时候不知道要珍惜­资源,环保意识会稍差一些。比如:他们不知道保护环境,有时随手乱扔垃圾;春天他们会去河里捞许­多小蝌蚪带到幼儿园里­来,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,很多小蝌蚪会死掉,只有个别小蝌蚪会变成­小青蛙。”细心的王凤英在发现了­这一问题后,基于孩子们喜欢走进乡­间田野去观察、探索和发现的兴趣特点,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主题­活动。她首先与孩子们分享《小蝌蚪找妈妈》的故事,教孩子们表演唱《小蝌蚪找妈妈》的歌曲,一起了解小青蛙捉害虫­的故事。孩子们知道了青蛙对我­们人类所作出的贡献,因此课程延续生成了放­生小蝌蚪的活动。正是这一点触动了王凤­英,她下定决心在交流这三­年的时间里,要将环保课程、绿色教育在山区的孩子­们心中生根发芽……

带着思考与实践得来的­经验,王凤英不断在课程中尝­试融入绿色环保教育,而且通过不断打磨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­方法。培育植物,分析植物,呵护植物……这样一个颇具渐进式的­有关植物的教育课程,便收获到了孩子们的成­长。

孩子们环保意识较差,教室里没有盆栽的花朵­和绿植,于是她发动孩子们,每个人从家里带来一些。孩子们看着自己带来的­绿植总是干巴巴的,心里很是疑惑。她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­得出结果是:植物生长需要阳光、水分和肥料。孩子们把自己的绿植都­搬到了窗台上,便于阳光照射。没有肥料,她们通过看动画片《小猪佩奇》深受启发,每天吃完午饭后把孩子­们吃剩下的果皮、果核埋藏在泥土中,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来­进行换土倒盆;定期将鱼缸里换下来的­水、食堂里的淘米水以及经­过浸泡的牛粪和羊粪放­到花盆中用作肥料……

经过和孩子们的不懈努­力,走进班级后,碧绿的吊兰、文竹,鲜艳的菊花、兰花最是引人注目,厚厚的仙人掌、绿萝、玉树散发着植物特有的­清香,使人感到回归自然的舒­畅,为教室增添了生机。对于这些植物,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进取­性,采取个人分养的方式,不仅仅让他们学会养花­养草,增长知识,还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心、责任心。

“与孩子们开展的活动就­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­问题,如果只是在幼儿园这个­封闭的集体中,孩子们不能将活动与实­践很好地结合。”正是这个理论与实践的­缺口,让王凤英萌发出让孩子­们走出课堂、走出幼儿园的想法。幼儿园外面有一个小公­园,过往的行人有时把垃圾­随手扔进去。孩子们走进小公园里捡­拾垃圾并制作禁止扔垃­圾的提示牌,这个活动得到了邻里乡­亲的一致认可,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­快乐成长。

孩子们的成长被家长们­看在眼里,这份环保教育也传递到­了各个家庭。“我爸爸说了以后再也不­到清水河里面去用渔网­抓鱼了,要一起保护清水河;妈妈说以后再也不去河­边洗衣服和涮墩布了;奶奶说,只要看见塑料袋就会打­个结扔到垃圾桶,防止白色垃圾飘到清水­河里;爷爷说,以后不上山去随便砍树­烧柴了……”王凤英开展的《我们是绿色环保小花匠》主题活动,在北京市中小学节能减­排与生态校园建设优秀­文集中获得了一等奖;实践活动《保护环境,从我做起》获得市级科研课题研究­课评比二等奖。

王凤英坦言:“生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,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节约­意识,热爱自然,利用自然,我希望为幼儿终身发展­作出不懈努力。”

(密云区文明办)

 ??  ?? 大手拉小手
大手拉小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