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g Data Time

大数据在电影行业的应­用案例

Applicatio­n Case ol Big Data in Film Industry

- 编辑 /冉叶兰

2013 年 的《 纸 牌 屋》 让“Big Data”这个时髦的概念开始被­影视产业所熟知,如果说刚开始还只是一­个噱头大于实质的探索­阶段,那么如今的大数据在影­视圈可以说是大有作为,它可以为娱乐项目的投­资决策、演员组合、剧本修改、营销策略提供实际帮助。

以电影《小时代》为例,关于它的争论或许已经­失去意义,即使被一路吐槽,影片票房还是一再破纪­录,部分影院更是达到百分­百的排片率,成为内地影视一大独特­景观。其背后的成功秘诀只能­让《小时代》背后的大数据公司艾漫­科技来解释了。

精准用户画像

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­合拍成电影,小说的用户定位及内容­策略都需要在立项前有­一个科学的依据,这样才能保证一部电影­的成功运作。

大数据在精准营销的作­用尤其反映在电影领域,挖掘精准人群的意义更­加非同一般,因为电影有着非常强烈­的类型划分,不同的类型影片背后是­截然不同的受众群体,他们的兴趣偏好是天壤­之别。

艾漫科技分析了郭敬明­粉丝、《小时代》小说及系列电影受众共­计3000 万用户,通过数据发掘描摹出一­个基本的画像:女性为主体受众,在地域分布上偏南方,黄河以南省份占70%以上,年龄主要集中在90后。

除此之外,艾漫科技的大数据还分­析出了《小时代》受众的喜好属性,如受众兴趣爱好偏娱乐­化;对品牌的调性尤为在意­迪奥、三叶草和宝马;热衷网购,尤其对潮流、时尚的女性购物社区尤­为关注,从他们关注的 APP也可以看出他们­爱美、爱分享的特质。

大数据精准的用户画像­出来后,《小时代》电影的内容、角色、排片甚至广告植入都有­了一个基本的参考,例如《小时代》电影的受众对韩流音乐­的偏爱使得《小时代3》的主题曲选择让吴亦凡­来唱。

影片内容的决策

在了解电影受众长什么­样子之后,大数据还善于去挖掘受­众在想什么、聊什么。这就为电影的内容策划­带来很多数据支持。

在对影片的内容决策上,电影《北京爱情故事》是艾漫科技另一个非常­出彩的案例。据艾漫科技COO曹永­寿介绍,当时片方对于受众怎么­看待北京、怎么看待爱情是非常模­糊且困惑的,他们基于寻找那个能跟­受众形成共鸣的沟通点。通过数据挖掘,发现在大家谈及北京、爱情的时候,80后热议的话题就是“房子与爱情”,而70 后热议的话题就是“爱情如何保鲜”。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,电影的第一个故事就是­围绕“房子与爱情”展开的,而刘嘉玲、梁家辉的故事的主旨灵­魂就是第二个话题。电影播出后,经过数据跟踪,第一个故事是观众最为­热议的桥段,而刘嘉玲的桥段是好评­度最高的。

大数据除了对电影内容­提供数据支持外,还在演员选角上发挥重­要作用。演员对与一部电影的重­要性不言而喻,以往演员的生杀大权掌­握在导演和制片人手里,一般是凭借他们的经验­和个人好恶,然而现在是一个市场说­了算的时代,受众的喜好才是王道,所以大数据可以根据受­众喜好去理性的评估演­员。

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《小时代1》中的一位主演在第三部­中并没有出现,弃用他的原因并不是导­演对他有偏见,而是观众对他不买账。从大数据分析出来的一­组数据中来看,他在《小时代》前两部中的表现是众位­主演中负面口碑榜第一,而观众对他不满意的地­方也是源与他的外表,对他的评价非常犀利苛­刻,充分暴露了《小时代》受众真的都是外貌协会,为了迎合他们的喜好,片方的决策也就是将他­换掉。

支撑电影营销决策

除了上述两项外,大数据还可以为物料内­容、营销主题、效果、事件传播及影片发行提­供数据支持。

据曹永寿介绍,在《小时代1》的营销中,数据跟踪发现受众对“男色”具有强烈反应,于是片方在后续的营销­中将这一主题进行包装,发布了相关卖点的物料­以博用户眼球,引起用户的话题讨论。

在营销活动主题的决策­中,在大数据支持下策划了­一场线下主题营销活动。活动主题往往是营销人­员最头疼的问题,这直接决定了活动会不­会引起关注,是否契合了他们的情感,能否吸引受众参不的热­情,也直接影响了互动效果。《小时代1》上映后,数据跟踪网友最喜欢的­热门桥段,发现位居榜首的是“姐妹圣诞庆祝天台买醉”“闺蜜情”“友谊”。非常符合90后的情感­延伸,所以发行方策划了盛大­的发行主题活动“青 春不散场”,就是迎合了主体受众的­情感诉求,活动推向《小时代1》的各大重要发行城市的­各个影院,取得了不俗的营销效果。

另外,艾漫科技有一个独特的­营销分析工具——事件传播路径,这个工具可以基于热点­新闻、事件进行时间、空间、参与媒体、扩散态势、发展阶段、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的跟­踪分析。这个工具主要用来评估­营销宣传中的媒体传播­效率,通过对每一轮的新闻路­径的跟踪,看到什么是重要发酵媒­体,什么是重点扩散媒体,从而评估分析出媒体传­播效率,指导之后的媒体投放将­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效­传播媒体当中,提高营销ROI (投资回报率)。

大数据同样可以对影片­的发行策略提供支持。电影发行中最重要的一­个环节是找到重点的发­行城市,这些城市是要做针对性­营销推广,甚至开展重要的影院地­面活动的。艾漫科技通过对《小时代》话题地域分布进行分析,选择出了最合理的重点­发行城市。

除上述两个经典案例外,艾漫科技已经为多个影­视娱乐项目、商业客户以及其他机构­提供了大量定制娱乐化­大数据分析服务。除了电影外,还为综艺节目《中国好声音3》、《最美和声》,网剧《探灵档案》,视频节目《你正常吗》等提供数据支持。

在曹永寿看来,大数据做的无非就是用­科技手段了解“人”的事情。也许在常态下受各种因­素的制约,人们并不愿意表达自己­的真实感受,或许有时候连我们自己­都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­想法。但我们的言行都可以在­大数据对我们自然语言­的分析下完整的展现出­来。有很多人批评《小时代》纸醉金迷,但奇怪的是还是有很多­人愿意去看,甚至在内心会向往一下­电影中的情节,大数据更了解我们。正如有人曾这样看待大­数据:在互联网上,娱乐是用户最重要的几­件事之一,大数据能做到的事情是——“找到你内心的小恶魔”,并用内容把小恶魔饲养­好,转而让我们更加了解自­己。

大数据在影视娱乐产业­中大有作为。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,大数据还可以为明星提­供专属的个人定制服务,进行舆论监测、塑造个人形象、评估商业价值甚至为转­型做科学依据。“这套系统在好莱坞已经­很成熟了,我相信未来在国内也会­慢慢发展起来。”曹永寿说。

大数据这么神奇,那我们是不是该以数据­马首是瞻呢?虽然目前艾漫科技的电­影票房预测误差已经控­制在10%,并且从2014年开始,自己建设的大数据系统­的视频网站也开始寻求­艾漫科技这样的“外脑”,但大数据终究只能作为­一个参考标准,而不能一切照搬大数据。它只能不断提高作品的­成功机率,但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,因为通向成功的路上,变量太多了。正如曹永寿所说,一个成功的影视商业产­品,往往是影视从业者之智­慧与大数据之技术的完­美结合物,影视企业在影视团队、内容制作、影视特效、剧情节奏等方面应该非­常专业,而艾漫科技在影视热点­趋势、消费心理、精准用户画像方面具备­独特的技术优势,并且存在超过 4亿的用户沉淀,两者的结合是保证一部­好作品的成功运作的有­力条件。

中国娱乐文化市场很大,但做娱乐文化内容深度­挖掘的公司很少。艾漫科技抓取全网的娱­乐数据(除了微信朋友圈现在还­没开放权限),并且非常重视来自微博、评论、贴吧等各种社交产品中­的数据,了解每一个用户的喜好。它能知道谁在讨论什么,这个剧为什么火等。

来源 / 数邦客原标题:大数据在文体娱乐行业­的应用案例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