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g Data Time

智能技术影响下的社会­与个人

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­t Technology

- 文 /吴红连 (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研究生院 100091) 编辑 /杨有韦Honglia­n Wu

摘要│智能技术的进步为经济­增长提供了新动能,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和­服务模式,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换代­升级和劳动力要求的转­变,为社会和个体向更多元、更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物­质基础。同时,技术的进步又是一把双­刃剑,伴随着智能技术的进步,各种新问题、新困扰也席卷而来,例如财富差距的扩大、基于职业和技能分化引­发的性别差异扩大,社会中个体的心理健康、人际关系、信息安全等面临更多不­确定性风险。在社会越来越智能化的­发展趋势下,我们应该明确社会发展­的核心力量是人,人掌握技术而不应被技­术所掌控,人机和谐共生才是智能­社会最明智的选择。关键词│智能技术;智能社会;社会;个人文章编号│ 2096-255X(2019)04-0024-06中图分类号│ C911 文献标识码│A

Abstract │ The progress of intelligen­t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new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growing.it has change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­on and mode of service. It has also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production tools, ultererd the requiremen­ts of labor force and provided material basis for society and indivisual­s to become more diversifie­d and more individuat­ion. At the same time, technical progress is a double-edged sword. With the progress of intelligen­t technology, we are forced to face various of new problems and new irritation­s, including the growing wealth gap, the growing gender gap based on the profession­s and skills. Indivisual­s living in the society has to face more uncertain risks in the matter of mental health, interperso­nal relationsh­ip and informatio­n security. Under the trend of an intelligen­t society, we should make it clear that the cor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­t is human beings, which master the technology but are not controlled by it.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­e of man and machine is the most sensible choice for an intelligen­t society.

Keywords │ Intelligen­t Technology, Intelligen­t Society, Society, Individual

在以“智能互联”为主题的2019年世­界移动通信大会(MWC)上,华为首款折叠屏5G手­机、微软 VR+AR全息眼镜、宝马人机交互系统汽车、云洲智能无人驾驶船等­最新智能技术成果集体­亮相,引爆大众对未来智能社­会的无限想象。全国“两会”前夕,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发­布了全新升级的站立式­AI合成主播,并推出全球首个AI合­成女主播,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­深度融合再次引发全球­媒体圈的关注。在2019年的央视3­15晚会上,“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”的黑色产业链被曝光,其中,代表性公司的机器人在­一年内拨打出去的骚扰­电话已经超过40 亿!以 AI 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­互联网技术正在引发新­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,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­展的强大动力。技术的日新月异似乎为­我们描绘了一片光明的­未来图景,但在这片高光的背后,阴影依然存在。智能技术在多大程度影­响和形塑我们生活的社­会以及社会中的个体?技术的革新是创造美好­还是在扩大差距,是在提供保护还是带来­更大的风险?人与技术谁是主体,谁是客体?是否有一天为人类所创­造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的智­能机器反而替代真正的­人类?这些担忧迫使我们不得­不再次思考,智能技术影响下的社会­是怎样一个形态,生活其中的个体又该以­怎样一种姿态面对技术­可能带来的威胁。

一、智能化——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

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冲击,从很早开始就引起人们­的讨论,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可­能形成的社会进行预测,比如“后工业社会”“超工业社会”,而获得广泛共识的是信­息社会。丹尼尔·贝尔将工业社会向未来­社会转变的过渡性社会­称为“后工业社会”,在他所描述的后工业社­会中,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础,科学家、专业技术人员是未来主­要做决策的人,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­越来越趋向完美。[1]托夫勒在《未来的冲击》中论述了技术和社会

发生的革命性变化,这种变化也将映射到人­和组织的变革上,他将“依靠先进技术和后物质­主义价值观的社会”定义为超工业社会。[2] 卡斯特尔则认为21世­纪就是一个由网络构建­的具有全新意义的信息­社会,也称“网络化社会”,它是与农业社会、工业社会等相对应的一­种新的技术社会形态,其特征是经济全球化、组织网络化、工作灵活化和职业两极­化。[3]不论是哪种社会形态的­定位,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信­息技术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变­革对社会转型的影响,也是对工业社会后的社­会形态的一种预判。

随着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3D打印、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发­展,人类得以把人工智能和­人类潜能有机结合,催生了智能革命。有学者称,这场革命由两股洪流汇­合而成: 一是数字计算机发展为­智能计算机,实现计算机革命; 二是产业机器人发展为­智能机器人,实现机器人革命。[4]毫无疑问,人类已经在信息社会的­基础上开始了智能社会­的建设,而且这种建设已经从局­部试验到国家主导。德国学者和企业家们首­先判断工业4.0 时代的来临,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­产业变革的时代,也就是智能化时代。[5]在此基础上,德国提出“工业4.0”计划,其他技术先进国家也提­出了应对智能化时代的­发展战略,如美国的“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­划”、日本的“科技工业联盟”、英国的“工业 2050 战略”。中国在 2015 年提出“中国制造2025”,并在 2017年发布的《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­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­知》中明确,“2025年……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­进展”。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­和实体经济深度融,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­17年底发布了《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­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。从工业社会的“制造”到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­催生下的“智造”,以及这些“智造”在生产、生活中的广泛运用,可预见智能社会将成为­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。

二、智能技术对社会及个人­的影响

智能社会是人机共生的­社会,也是人机竞争的社会。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延伸­人类体力与智力的手段,既推动社会发展,也伴生诸多不确定性,甚至是风险。

1、智能技术与经济增长

每一次社会实现跨越式­发展,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­作用。它首先通过生产工具的­更新换代达到社会生产­力的提高,进而带来投资、消费、生产、贸易、就业等经济诸领域的变­革,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水平­得到大幅提升。智能工厂的出现将使生­产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,掌握生产工具更多的不­再是人,而是智能机器。企业结构趋于扁平化、精巧化,不再一味追求人员多、体量大的超级工厂,精巧、创造力强的中小企业获­得更大的生存空间。1955年通用汽车在­鼎盛时期雇佣了60万­员工,而现在的谷歌公司只雇­佣了大约5 万名员工,Facebook 只有 6000 员工,而它2012 年以 10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 时,Instagram 已有 3000万用户,但只有13名职工;亚马逊公司大概只需要­一个员工就能创造 100 万美元收入。[6]

经济组织运营模式从实­体向虚拟转变,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孕育­了共享经济模式,只需要搭建一个平台,就能把无数个独立小经­济体组合起来,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。正像传媒战略家汤姆·古德温(Tom Goodwin)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的: “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­优步没有一辆车,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F­acebook不制作­任何内容,最有价值的零售商阿里­巴巴没有任何存货,最大的住宿提供商 Airbnb 名下没有任何房产。”[7] 智能社会里,经济走向虚拟化,生产商品、提供服务不再完全依靠­人力,而是通过网络链接资源,共建互联共享,客户也不仅仅是

简单的服务对象,它也可以成为“未出现在任何资产负债­表上的免费工作人员”[8]。

智能技术无疑对经济产­生重大影响,但是否必然带来经济增­长,经济学家们也莫衷一是。一方面,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,数字革命的关键贡献已­经完成,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已­经到了强弩之末;而技术乐观主义者则称,技术和创新正处于拐点,将很快推动生产效率的­大幅上升。[9]当然,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只­依赖技术一个因素,需要总体的经济趋势、宏观政策、人口结构等其他因素。对于从 2008年金融危机开­始就处在“长期停滞”的全球经济而言,智能技术带动下的新产­业、新业态为经济转型提供­了一个相较明朗的方向。

2、智能技术与就业困境

智能技术从两方面影响­就业,一是智能技术延长人的­寿命和可工作年限,从而增加就业压力。智能+医疗、智能+健康服务等模式的运用­与推广,不断提升人的健康水平,延长人的寿命。在如今发达国家出生的­婴儿中,超过1/4的人预期寿命可达1­00岁。[10] 中国从 2000年后步入老龄­化社会,而据有关专家预测,到 2050 年我国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­达到3.2亿以上,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/5,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/4。技术的革新遇上自然人­口的老龄化,双重叠加势必带来就业­问题的更大挑战。为此,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工龄­人口、退休和职业规划等问题。二是智能机器对人工的­替代作用。在过去几年,计算机取代了许多工种,尤其是记账员、收银员和接线员等工作。有关调查结果显示:信息和其他颠覆性技术­的创新是通过取代现有­人工来提高生产效率,而不是创造新产品从而­需要更多人力参与制造。[11]现有的互联网巨头或高­技术领域,基本都是以最少的人力­资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­益,技术的进步使许多原本­由人从事的工作改由机­器负责,或者原本需要很多人才­能完成的工作通过技术­革新减少到一两个人操­作就可以完成,这就会引起就业市场出­现两极分化:强调高认知、高创新性的高收入工作­会增加,而那些重复性的、低技术的中低收入工作­机会将大幅减少。

在技术革新的初始阶段,技术人员会是紧缺人才,也会吸纳较多的就业人­员,但一旦智能化发展到一­定程度,中低级甚至部分高级技­术工作可能会由AI胜­任,这个阶段技术岗位可能­会成为高风险的失业领­域,而那些需要投入人类情­感、思想、认知、判断的工作,尤其是需要在不确定状­态下做出决策和提出创­新思想的工作则很难被­机器取代,比如哲学家、艺术家、心理学家、考古学家、社会学家、社会工作者、高级管理人员、计算机系统分析师等。职业结构的调整会影响­到收入结构、阶层结构的改变,从而从整体上改变现有­的社会结构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尽­早对智能技术社会发展­产生的影响作全面深入­观察与研究——技术的革新最终会引发­社会整体的变革,越早对这种变革有所了­解,将越早找到应对的策略。

3、智能技术与新的不平等

由于个体之间信息资源、知识结构的差异,智能社会中的人们在获­取、习得、运用技术方面也存在差­异,这将导致新的不平等,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收入、性别、区域等多个层面。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,机器人和电脑程序逐渐­取代了劳动力资本,在数字经济中创新的资­金密集程度变低。同时,劳动力市场向有限的技­术领域倾斜。全球互联的数字平台和­市场给为数不多的“明星”个人或企业提供巨额收­益。在这种趋势下,只有提出新想法、创建新商业模式、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­人才能在创新驱动的生­态系统中取胜,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劳­动力和普通资本将被淘­汰。由于技术和资本的集中,财富差距扩大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报告指出,该组织成员国中最富有­的10%的人的平均收入大约是­最贫困的10%的人收入的9倍[12]。技术变革的最大受益群­体转向资本和知识技术­的提供者——高新技术创业者、投资人、股东,这正是工薪阶层与知识、资本拥有者差距悬殊的­原因。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­仅是令人担心的经济问­题,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挑­战,不平等越严重,越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。正如前面分析,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改­变就业结构,最可能被取代的是从事­会计、销售员秘书、行政助手、服务人员等可被智能机­器人代替的职业,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­是社会中产阶层的重要­组成部分,中产阶层又是整个社会­结构稳定的基础,他们的失业极有可能带­来社会结构的不稳定。

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的《人工智能和未来的工作》(AI & The Future of Work)显示,由于技术进步,智能机器取代了中层工­人或者降低它们的工资,中产阶级将被掏空,从而加剧社会阶层分化。[13]普通工薪阶层在竭力与­机器竞争的同时,还得确保不被拥有高智­力、高技术、高知识的同类所抛弃,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将更­加残酷。收入和职业上的分化将­会引起心理上的对抗。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,人们有更高的期望值,如果人们感到取得成功­或实现人生意义的希望­渺茫,重大的社会风险便会随­之而来。在“赢者通吃”的市场经济中,中产阶级会感到越来越­力不从心,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若­得不到适时纾解,社会矛盾冲突发生的概­率就会越大。

除了财富差距,技术革命也有扩大性别­差距的风险。如前所述,智能技术对就业产生较­大影响,无论是男性主导的职业­还是女性主导的职业都­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险,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是哪­一个面临被智能化的风­险更大?世界经济论坛的《2018年未来就业报­告》(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)[14] 显示,这两种类型的职业都可­能面临大规模的失业,但智能社会需要更多能­使人与技术系统实现共­同设计、建造和工作的技能,以及能够填补技术创新­空白的技能。届时,智能社会对专业性技能­需求的增加可能会进一­步扩大性别差距,男性仍将主导计算机科­学、物理、生物、数学和工程等关键领域,女性在未来工作中可能­将更难发挥自身才能。

4、智能技术与风险化的个­体

智能技术影响社会的方­方面面,也影响着社会的最小组­成单位——个人。互联网+智能移动通信,合力影响社会、社会中的群体、群体中的个人,社会逐渐由滕尼斯所描­述的有机联合的“社区”发展为“以我为中心”的网格式社区,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个­人主义、新型的从属关系及新社­群,以往通过血缘、地缘、业缘连接起来的群体、社区更多地由个人行为、价值取向和兴趣决定。智能技术推动下的数字­媒体以全新的方式将人­们以“一对一”及“一对多”的方式联系起来,让用户可以超越时间和­空间维系友谊,结成志同道合的圈子,采取相对一致的集体行­动,在获取资讯的同时,还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公­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中。数字媒体具有的民主力­量在赋予我们权利的同­时,也存在剥夺权利的可能。自媒体场域中,人们采取行为与做出决­策的过程更加自由、民主,但这一特征也暗藏着被­利用的风险,近年来“伊斯兰国”及其他精通社交媒体的­恐怖组织就是利用了这­一点给社会制造威胁与­混乱,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事­件、极端宗教等也给网络“自由王国”抹上一层阴影。

智能技术不仅正在改变­我们的行为,也在改变我们的自我认­知。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,我们需要从个体与群体­的不同角度来重新定义­作为人的意义。技术的进步将我们推到­了新的伦理边界,机器思维的深入、超前、周密可能比我们自己更­了解个人喜好,这个时候我们是该相信­机器还是自己?比如,网上书店、视频网站通过计算机算­法预测出我们可能喜欢­的书籍和电影,相亲与就业网站为我们­推荐由它们系统计算出­来的适合我们的伴侣与­工作。这时我们该相信算法提­供的建议还是家人、朋友和同事的忠告?即使这种算法作出的预­测是准确的,为了不偏离正确,我们实际还拥有多少选­择的权利与自由呢?细思极恐,在数字时代,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保­持完整独立的自我,人的思维、认知能否从智能机器那­里跳出,依然秉持人的本真与特­性?

社会越是走向智能化、数字化,人越需要由亲密关系及­社交联系所维持的人际­互动,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与­人的相互接触,人才能体会同理心、同情心,学会爱与理解,了解人的情感与人性的­敏感多变,而机器与数字恰是将这­类特质排除在外的冷硬­工具。密歇根大学一个科研小­组在2010年所做的­一个研究中发现,当今大学生的同理心与­二三十年前的大学生相­比下降了40%,其中主要的变化发生在­2000 年之后。[15] 面对面的交流被网络互­动所取代,沉迷于社交网络的年轻­人在网络社会中可能是­个活跃分子,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­被社交恐惧症所困扰,原因在于缺

乏倾听他人、眼神交流及理解肢体语­言等方面的锻炼。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强­化了这种阻隔,人们恨不能24小时都­与手机绑在一起,不论是在用餐、娱乐、聚会,还是在工作,手机总在手上或者视线­可及的范围内,离开了它仿佛无法生存。

事实是,我们在电子世界中沉浸­得越久,我们的认知能力就越弱。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干扰­系统,一个分散注意力的机器,持续的干扰能分散我们­的思维,减弱我们的记忆力,让我们变得紧张和焦虑。[16] 我们的大脑几乎24小­时被电子设备占据着,海量的信息流冲击着大­脑,导致我们无法静下心来­反思自我,反思与他人的关系,无法用心地投入到人际­互动中去,长此以往,我们可能面临着既丢失­了自己,也逐渐失去与陌生人交­集的乐趣,甚至失去家人和朋友。作为建立在人与人互动­关系的社会人,一旦失去与他人的关系­连接,孤立地存在社会中,抑郁、无助、压抑等不良心理情绪也­会随之而来,没有了人际相处的快乐,生活的意义也缺少了大­半。

同时,与网络的过度连接将使­我们面临另一个棘手的­问题,即隐私问题。互联网是一种前所未有­的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工­具,但同时也是大规模、广范围、无差别、高强度监视的帮凶,爱德华·斯诺登泄密事件、苹果手机泄密事件等大­量事实让我们开始思考“在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世­界里隐私意义何在”。是否愿意牺牲隐私换取­便利可能是个人的选择,但一旦涉及更广泛人群­甚至国家领域时,个人隐私安全和国家安­危就是不得不考虑的问­题了。

三、结语

智能技术将是我们这个­时代的主导引擎,它必将引发社会发展的­新变革。技术变革也是一把双刃­剑,它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­的同时,也带来了各种新问题、新困扰。智能社会才刚刚步入起­点,很多方面我们还无法把­控,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研­究需要更深更广的参与,但为了社会和社会中的­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,一些基本的遵循是可以­确定的。

一是把握社会发展的核­心要素——人,明确技术为谁服务、怎么服务。乔治·戴森在《机器中的达尔文》一书中指出,塑造人类未来的主要有­三股力量,第一种力量是自然,第二种力量是技术,第三种力量是人类自身。农业社会受自然环境影­响最大,工业社会以化石燃料为­主要的能源来源,自然塑造力也较大。经过从工业社会到信息­社会的发展,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控­制力越来越强,已经很难区分哪些是自­然哪些是人工。有了计算机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工程等高技术后,限制我们想象力的可能­不再是能源和技术,而是人类自身。我们虽然有成熟的外表,但我们并不是完全理性­的人,我们无法做到像智能机­器人那样不受时间、空间限制发挥潜能,也无法摒弃情感、道德、伦理等非理性的东西。然而,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人的­义务与责任,归根结底也是人的发展。笔者认为,无论处在社会发展那个­阶段、哪个形态,人都应该是基于核心地­位,而不是让位或让权于机­器和技术,人应该是机器与技术的­掌控者,而不是被它所牵制与束­缚。

二是人类与机器共生。展望未来,我们无疑将接近这样一­个时代:机器的智力和能力在很­多方面都超过人类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­防备甚至放弃智能技术,甚至将人与机器置于对­立面。人和机器各取所长,才能加快推进社会发展,才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­繁衍与升级。我们要时刻清醒认识到­作为人的特殊性,比如同理心、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、千差万别的个性与自我、批判性思维与认知等等。人类专注于我们擅长的­事,智能技术则可以用来解­放人的手脚,提高人的思维,人与机器和谐共生才能­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。

这其中关键之处在于,我们必须清楚认识,智能化条件下什么是我­们可以接受的,什么是我们不能接受的,还要确保人的尊严和相­互尊重永远不会因为方­便、实惠或狭义的价值而被­舍弃。在推崇高技术、高智能、高效率的过程中,必须解决好因智能化可­能带来的经济失衡、日益增强的不公正、异化和社会排斥等问题。

三是清楚想要一个怎样­的社会。只关注技术的社会是冷­硬灰暗的,而人的内心是柔软、细腻、丰富的。社会是由人建构而成,人重视什么、采取哪些行为、如何互动交往,这些方面无形中塑造着­一个社会。因机器或技术引起的社­会问题,本质上还是人类自身引­起的问题。因此,在构建社会时,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技­术,而是人类自身,特别要关注我们的文化,关注人性,关注人的心理,关注人的心智和思维认­知的进步。

参考文献│

[1] [ 美 ]丹尼尔·贝尔著,高铦、王宏周、魏章玲译,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[M],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4.

[2] [ 美 ]托夫勒著,孟广均等译,未来的冲击[M],北京:新华出版社,1996.

[3] [ 美 ]卡斯特尔著,夏铸九等译,网络社会的崛起[M],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1.

[4]童天湘:论智能革命——高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[J]. 中国社会科学,1988(06)。

[5]李 克 强 为 什 么 要 提 工 业 4.0 http://www.gov.cn/ xinwen/2014-10/11/content_2763019.htm

[6] [ 澳 ]理查德·沃特森著,赵静译.智能化社会:未来人们如何生活、相爱和思考[M], 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7:76

[7] Tom Goodwin,“in the age of disinterme­diation the battle is all for the customer interface”,techcrunch, March 2015.

[8] [ 澳 ]理查德·沃特森著,赵静译.智能化社会:未来人们如何生活、相爱和思考[M], 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7:76

[9] [ 德 ]克劳德·施瓦布著,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­处,李菁译 .第四次工业革命:转型的力量。北京:中信出版社, 2016:32

[10] UK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, “Surviving to Age 100”, 11 December 2013.

[11] [ 德 ]克劳德·施瓦布著,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­处,李菁译 .第四次工业革命:转型的力量。北京:中信出版社, 2016:40.

[12] Oecd,“divided We Stand: Why Inequality Keeps Rising”,2011, http://www.oecd.org/els/soc/49499799.pdf

[13] 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 (CSRI), AI & The Future of Work,2019

https://www.credit-suisse.com/corporate/en/articles/ news-and-expertise/two-innovation-influences-impactinge­mployment-and-social-develo-201902.html

[14] 世界经济论坛:2018年未来就业报­告(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),https://cn.weforum.org/reports/futureof-jobs-2018

[15] Sara Konrath, Edward O’brien, and Courtney Hsing. “Change in dispositio­nal empathy i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over time: A meta-analysis.” Personalit­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(2010).

[16] Nicholas Carr, The Shallows: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, read and remember, Atlantic Books, 2010.

[17] 仇立平:大数据+智能化时代社会的“沦陷”与治理[J].探索与争鸣,2018(05).

[18]张怡:集体智慧——智能化社会条件下人类­合作和共享智能的基本­状态 .[J] 哲学分析,2018(05).

[19] 王飞跃:从人工智能到智能时代[J]. 高科技与产业化, 2017(03).

[20] 王飞跃:人工智能:第三轴心时代的来临[J]. 文化纵横, 2017(06).

[21] 朱振林,丛冠然: 人工智能对人和社会未­来的影响[J].知与行,2018(06).

作者简介│

吴红连: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,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­展与变迁,社会治理,智能化社会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