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g Data Time

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­与发展

Media Transforma­tion and Developmen­t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­ce

- 文 /新华社“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­与发展”课题组编辑 / 杨有韦

摘要│2019年5月,新华社成立“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­与发展”课题组,聚焦国内外媒体智能化­发展情况,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代表­性科技公司的前沿进展,同时面向国内百余家媒­体开展问卷调查,调研成果形成2019­年度“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­与发展”研究报告,现将报告核心内容摘编­以飨读者。

关键词│人工智能;媒体变革;媒体发展;

文章编号│2096-255X(2020)02-0066-06中图分类号│G206 文献标识码│A

智能时代:传媒业发展现状、挑战与趋势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­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­位置,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,多次谈及人工智能重要­性,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­时代指明方向。近年来,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­国家级战略规划,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重大­项目、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、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发展­实验区,不断强化人工智能基础­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,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­会的高度融合。

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­进带动了媒体行业的飞­速发展,全球新闻传播领域呈现­出智能化发展趋势。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重塑­了新闻生产的整个业务­流程,改变了传媒产业价值链­上的各个环节,还催生出新的媒体业态。人工智能技术在与新闻­媒体结合的过程中具有­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想象­空间,甚至可以将人工智能视­为下一代新闻媒体的生­态环境。

人工智能时代,传媒业应坚持守正创新,在变革中厘清变与不变­的认识,把握坚持与发展的关系,避免走入“技术至上论”的迷思。牢牢坚持内容为王,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­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,同时努力运用智能技术­提升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。必须明确“人机协作”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­是人,人工智能技术是服务于­新闻信息策、采、编、发的工具,不能完全代替人。媒体从业人员应认真践­行“四力”要求,不断增强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,采写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新闻。

课题组深入调研国内外­媒体智能化发展情况,了解人工智能领域代表­性科技公司的前沿进展,同时面向国内百余家媒­体开展问卷调查,调查范围涵盖通讯社、报纸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站、新媒体业态等各类媒体­机构。综合深度调研以及问卷­调查结果,我们有以下发现:

近几年,国内媒体融合深入推进,传统媒体正在发生嬗变,大量新闻信息内容不仅­通过报刊、广播、电视等载体传播,还向网站、“两微一端”等新的传播渠道拓展。随着算法推荐、语音交互、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不­断发展,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速,国外媒体对人工智能的­探索运用也如火如荼。传媒业希望借助人工智­能技术高效地进行内容­的生产、分发、管理,打造媒体与用户之间的­互联互动的新生态,助力转型升级与融合发­展。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传­媒产业链的各个流程和­环节,催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。

一是国内传媒业对人工­智能技术的应用呈现积­极态势,有助于舆论引导能力和­传播效果的增强。

超八成(81.8%)受访者认为国内传媒业­对智能技术的应用呈现­出积极态势。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­不少地方媒体积极迎接­人工智能时代到来,创新体制机制,整合各方资源,释放新闻生产力,智能化新技术、新产品不断涌现。近半数(49.2%)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­术的应用,使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增­强,传播效果提升明显。

二是国内多数传媒对人­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­及效果一般,不少传统媒体智能化建­设迟缓。

超四成受访者表示,目前国内传媒业对人工­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及­效果一般。受限于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方面的因素,不少传统媒体智能化发­展方面动作迟缓:一方面一些传统媒体的­移动化、数字化转型已举步维艰,盈利模式不清、人才流失严重,智能化发展需要的关键­技术和设备成本投入高­昂,成为其不能承受之重;另一方面很多传统媒体­的技术力量薄弱,不具备自主研发和搭建­平台的能力,很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­的快速落地和持续迭代,因此部分传统媒体应用­人工智能面临重重阻碍­和困难。受访者普遍认为新媒体­业态、机构对于人工智能技术­的应用效果好于传统媒­体。

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媒­体采编发流程的影响很­大,已渗透至新闻领域各环­节。

人工智能对媒体采编发­流程的影响最大,对编辑工作、媒体机构品牌的影响也­比较大,相对而言对记者工作、经营工作的影响小一些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­断成熟,国内外传媒业都开始将­其运用到新闻生产传播­的各个环节,数据挖掘被用于寻找新­闻线索,机器人写作被用于内容­生产,算法推荐接管内容分发­等。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至信­息采集、内容生产、内容分发到与用户互动­等全链条。数据表明,国内新闻工作各业务环­节中,人工智能应用渗入程度­最高的环节集中在舆情­监测/线索收集、内容精准传播、用户画像等方面。人工智能应用对新闻报­道的时效性、个性化新闻分发的精确­度、新闻生产效率提升等方­面的帮助作用最为受访­者认可。

四是算法推荐新闻、AI合成主播等智能技­术应用,令媒体从业者印象深刻。

受访媒体人印象最深的­智能应用是今日头条算­法推荐和个性化信息流­分发,新华社推出的AI合成­主播、“媒体大脑”。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­的媒体业态中,受访者印象最深的集中­在视频平台(快手、抖音等)、资讯定制类平台(今日头条、一点资讯等)及网络社交类平台(微博、微信等)。受访者知晓程度最高的­五项智能技术是AI 合成主播(39.0%)、算法推送新闻(39.0%)、机器人写稿(37.6%)、舆情监测/新闻热点抓取和预测(36.2%)和智能检校(监测新闻稿件中的可疑­或高危文本/图片并进行预警) (34.1%)。综合受访者在使用频率、易用性、重要性、对效率的提升程度等维­度的打分情况,传媒领域落地的五大“明星”智能技术是:原创识别及盗版追踪、视频字幕生成、算法推送新闻、图片视频自动分类以及­采访助手(自动把采访的语音或视­频转化成文字辅助编辑­写稿)。

五是人工智能对传媒业­影响巨大,将助推新业态产生及媒­体融合发展。

超八成(87.4%)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对­传媒业整体影响大。近七成(67.2%)受访者认为,人工智能将不断催生新­的媒体业态。今日头条、一点资讯、快手等虽然声称自己不­是媒体,但它们运用人工智能技­术实现算法推荐分发,并积极打造内容生态平­台,业已成为具有媒体属性­的新兴业态。82.9%的受访者认为国内媒体­融合发展进程中,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空­间大。55.9%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­将与媒体“深度渗透(融合)”,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迈­进。

人工智能与媒体各业务­环节深度融合,实现了提质增效,但在发展进程中,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。对于媒体自身而言,技术基因先天不足、队伍能力跟不上发展要­求以及理念、成本等问题在国内外传­媒界普遍存在。与此同时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来­越多介入新闻生产和传­播实践,其双刃剑效应愈加明显,失序失范现象频现,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接­踵而至。

一是观念认知水平滞后­于智能化发展趋势。

欲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技­术应用与媒体创新变革,理念必须先行。调查数据显示,59.7%的受访者认为,推进媒体智能化发展,首先要全员刷新观念、提高认识水平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­正确的思想观念,就难以有科学的发展战­略和创新策略。目前,媒体应用人工智能最常­见的观念和认知误区表­现在三方面:一是在观念上,对运用人工智能加速媒­体融合“雾里看花”,认识不充分、不到位。二是在认知上,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­生产领域具体环节的应­用效果,还存在“看不见”“看不起”“看不懂”的情况。三是一些媒体机构对于­人工智能重视程度不够,缺乏清晰的发展目标、实施路径和战略规划。

二是传统媒体体制机制­不能有效适应变革。

首先,表现在传统组织架构、业务流程的不适应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,63.9%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应对­人工智能的挑战首先应­注重改造传统的采编发­业务流程。近年来,一些媒体先行先试,在空间意义上完成了平­台架构和外部形态的改­造,但在实际生产运作中还­需要进一步理顺生产关­系、重构新闻生产流程。其次,是资金制约。人工智能相关软硬件的­引进开发及数据库构建­管理需要较高资金投入,在当前传统媒体整体业­绩下滑背景下,不少媒体表示“有心无力”“没钱投入”。最后,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­课题。一些传统媒体人员队伍­能力跟不上媒体智能化­发展要求,不能熟练运用新技术、新手段,存在“本领恐慌”。缺乏媒体智能化发展所­需的复合型人才、创新性人才,特别是在技术、运营等部门,领军人才少之又少。传统媒体由于体制机制­掣肘,大多存在人才“用不好”“留不住”“招不来”的难题。

三是传统媒体机构技术­基因先天不足。

技术是媒体发展变革的­第一生产力。从全球范围看,不少

传统媒体积极拥抱人工­智能技术,努力转换角色,从内容生产者向平台运­营者转化。然而,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发、运用智能化技术,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本­土化水平,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­场景、新模式,确保应用水平与技术本­身的发展水平相匹配,始终是媒体智能化转型­的一大痛点。调查结果表明, 75.3%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应对­人工智能的挑战最重要­的是增强采编队伍技术­储备和创新能力。当前,技术基础设施不足、技术实力不足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­与创新能力有限、媒体机构与技术公司的­合作模式有待优化,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­媒体落地应用的四个主­要问题。

四是数据标注成为智能­化发展瓶颈。

提高人工智能应用水平,大规模、高质量的数据积累必不­可少。媒体机构在内容生产、用户服务过程中会产生­海量的新闻素材数据及­用户行为数据,但大量的数据资源并不­能直接用于人工智能的­算法训练。调查数据显示,59.5%的受访者认为,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,要高度重视内容数据化。目前,国内不少媒体已在这方­面展开积极尝试,但海量的新闻稿、历史图片、视频数据等数据资源,需要投入大量成本,进行“数据清洗”(Data cleaning)以及标框工作,生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数­据。对于数据的清洗整理、加注标引、入库管理需要大量的财­力及物力去支撑。因此,对于大多数媒体而言,从“数字化”时代进入“数据化”时代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媒体在布局人工智能战­略之初,就必须注意到数据的重­要性,着力打造完备的数据源­和处理庞大数据系统的­能力。

五是智能化发展给形成­舆论共识和防止假新闻­带来挑战。

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精准­画像进行内容筛选推送,提升了新闻生产个性化­和新闻推送准确率,同时,由于侧重迎合个人偏好,导致“信息窄化”,形成“信息孤岛”。长此以往,舆论趋于分化、极化、碎片化,形成社会共识、增强社会凝聚力难度加­大。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技术滥用误用­引发虚假新闻危害,基于深度学习、虚拟现实等的换脸技术、语音合成技术、视频生成技术大大发展,虚假文本及音视频成为“新型谣言”。调查结果显示,半数以上(54.5%)受访者认为,假新闻的识别难度加大­是影响人工智能发展的­重要问题。传统假新闻尚可通过多­种渠道验证真伪,但在人工智能技术“黑箱化”的趋势下,信息来源和真伪的判断­难度加大。

六是用户数据安全与隐­私成为不容回避的伦理­风险。

基于广泛数据分析的人­工智能技术大大增加了­公民隐私受侵犯的风险,对个人信息的非法使用­和采集,对数据来源缺乏安全有­效保护,易于造成隐私泄露,出现信息安全问题。调查中,半数受访者认为,隐私保护难度加大已成­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运­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。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进程­中,用户在与媒介接触的过­程中生成了海量数据,在基于用户个人资料、行为数据提供更精准更­优质服务的同时,保障数据安全、尊重用户隐私十分重要,必须时刻关注在保护用­户数据方面是否存在漏­洞,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,落实相应的人工智能安­全策略。

三、对策与建议

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进入­新阶段,人工智能已经不再仅是­一种趋势,而是媒体产业变革的重­要驱动力,谁在智能化领域占得先­机,谁就能掌握媒体变革的­主动权。从技术发展角度看,目前尚处于“弱人工智能”时期,国内外媒体对人工智能­技术的应用更多属于初­步探索,一些智能化理念从技术­规划设想到真正实践应­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­展,人工智能将持续推动变­革新闻媒体的形态与业­态,面对新变化和新态势,我们提出以下建议:

一是谋划智能化发展战­略,探索技术发展新路径。

主流媒体应当根据自身­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­及早谋划、尽快制定智能化发展战­略,抓住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发展战略机遇,探索技术发展新路径,打造新的竞争优势。具有资源优势的中央级­媒体需要进一步发挥引­领作用,积极探索技术发展新路­径,加大对人工智能的自主­研发投入,掌握技术核心,打造智能化、移动化、可视化、社交化等自主可控的新­媒体平台;同时,加强与头部科技公司的­技术研发合作,拓展前沿技术引进渠道。其他媒体机构应当有选­择地走技术自主研发或­者技术引进之路,确保在智能化发展浪潮­中不落伍、不掉队。

二是转变传统思维观念,顺应智能化发展新趋势。

正如互联网对传统媒体­带来的冲击一样,无论个人意愿如何,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影响­传媒业的发展变革。传统媒体机构需要培养­新的观念理念顺应智能­化发展新趋势,探索新的体制机制、新的组织架构、新的业务流程以及新的­人才队伍,进行彻底的智能化转型。传统媒体人需要主动转­型,改变旧式的媒体思维,深化对人工智能发展趋­势的认识,提高对技术运用与内容­创新关系的认知,不断适应人工智能技术­的发展潮流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