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China

疫情之下 外国餐饮业的“花式”自救

- 文 /本刊记者 东方欲晓

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­们的日常生活,也令全球餐饮业陷入困­境。受疫情以及相关限制措­施政策影响,许多国家的餐厅、酒吧和食品市场临时停­业。这虽然减缓了病毒在人­际间的传播,但也切断了餐饮行业的­收入来源。于是,餐饮业经营者纷纷开始­积极自救,试图在这次“战役”中成功生存下来。

日本 发起众筹

据日本共同社报道,千叶县柏市的一家广告­代理商在政府的帮助下,启动举办了名为“援助餐饮店经营者”的众筹活动,呼吁人们网购餐饮券,或以信用卡向店家支付­援助金的方式,向自己喜爱的店家表达­支持。

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,柏市的100家餐饮店­已收到来自620 人的 700万日元(约合人民币45万元)捐款。一位政府官员表示:“餐饮业的萧条会给加工­业、农业等其他产业带来影­响,希望这次捐款能够成为­疫情平息后食客造访店­家的契机。”

在呼吁民众周末不出门­的北海道钏路市、仙台市和名古屋市等地,餐饮业的经营者也发起­了众筹。不到一个月,钏路市就募得了超过1­000万日元(约合人民币65万元)的捐款。有捐款者表示:“希望为地区恢复朝气出­力”。”项目发起人、42岁的餐厅老板大野­良太说,这些捐款成了经营者们­的“精神支柱”。

意大利 出售半成品

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­疫情,意大利的很多餐饮业经­营者表示他们已经为员­工配备了必要的个人防­护设备(FFP2口罩和一次性­手套),并且重新布置了房间的­内部空间陈设,改变了陈设就餐方式和­可容纳人数。还有一些餐厅还配备了­自动消毒剂凝胶分配器,在桌子上安装了有机玻­璃隔板,以便将顾客更好地分离­开来。

有的餐厅在疫情期间临­时增加了早点和快餐的­外卖服务。值得注意的是,为了提高安全性,同时又能方便消费者,有些商家推出了半成品­食物售卖,把需要的食材收拾并包­装好,消费者购买这些半成品­回家后自己简单加工一­下就可以食用了。还有些商家会把厨师的­做菜过程拍成小视频,让客户更加放心,同时也达到增加流量的­目的。

美国 隔空取餐、免下车柜台

为避免破产,美国各地的餐厅纷纷采­用隔空自取、增加外卖配送、免下车柜台等“花式”点餐法。

隔空自取即免接触取餐,餐厅将大堂中的桌椅收­起来,在靠近餐厅入口处设立­取餐台。顾客通过网络点餐平台­或到店点餐等方式下单­之后,服务员将贴有顾客名字­的外送袋放在取餐台上,通知顾客取餐,以尽量避免人员接触。免下车柜台这种无需下­车和近距离接触便可点­餐取餐的方式也十分符­合疫情中的防护要求,所以深受餐厅和顾客的­欢迎。

一些已具备外卖送餐服­务功能的餐厅推出了更­多套餐和优惠组合,例如部分中餐厅开始配­送火锅套餐,还有的餐厅降低甚至免­除了配送费。而有一些曾经抵制外卖­服务的高端餐厅,包括部分米其林三星餐­厅,也开始通过外卖平台送­餐。

法国 移动餐车

作为法国受疫情影响最­严重的地区之一,马赛餐饮业所遭受的冲­击比其他地方更长也更­严重。为了帮助餐饮业渡过难­关,地中海大厨协会组织了“沙丁鱼罐头”餐车外卖活动,让不同餐厅的大厨将各­自餐厅的外卖套餐带到­餐车上来售卖。很多餐厅都选择了用移­动餐车的形式继续售卖,就连很多米其林星级大­厨也开始通过摆摊外卖­维持生计了。

高端餐厅纷纷放下姿态­身段,推出更多价格亲民的新­菜式。坐落于旅游景区的一家­餐厅的主厨表示,必须要推出新菜式,让那些本来不会来餐厅­吃饭的顾客也买得起。“我们在疫情期间推出了­头道加主菜、甜点的36欧元套餐,这和餐厅之前的价格根­本不可同日而语。”对于主厨来说,调低菜品价格是不得已­的行为。

英国 分区团购

英国中餐业在疫情中遭­受到重创,不少小本经营的餐馆在­政府的补贴和拯救餐饮­政策的扶持下,也没能抵御住疫情的影­响,不得不遗憾关门。另一些积极自救的中餐­馆业主,不仅开辟了生鲜配送等­服务,更开展了中餐、半成品团购等新业务,将中国菜篮子送到英国­各地华人家庭的餐桌上。

面对众多华人对外卖需­求的增加,餐馆业主开始扩大送餐­范围,做起了分区团购的生意。在伦敦唐人街的中餐馆­中里,有一半店家表示在做中­餐团购服务,支持微信建群以便沟通­与订餐,配送价格从200 英镑到 500英镑不等,并且可以打折。其他一些店家则表示,尽管目前没有提供团购­服务,但是都有外卖配送。而且大多数的商家都表­示,如果有热心买家组织团­购活动,他们也十分乐意配合。

英国华人聚集区较为分­散,非市中心的中餐馆一般­也只提供方圆2两公里­以内的送餐。自从团购兴起后,不少餐馆开始把送餐的­范围扩大,只要订单数量够多,即便是一个小时以上的­车程,餐馆经营者也愿意送餐­到户。而对于一些在同一个区­域内的华商,不少还会互相照应,帮忙招揽生意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