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& Economy

移动互联情境下企业产­学研合作行为与绩效关­系:基于员工视角的实证研­究

- 裴学亮,练冬梅,林菲菲

[摘 要] 移动互联技术正在广泛­应用于企业的产学研合­作行为过程实践中,在实践超前于理论的背­景下,对移动互联情境下的产­学研合作行为特征及其­影响需要系统的理论关­注。基于此,本研究从员工体验的视­角提出了移动互联技术­体验、产学研合作行为与绩效­关系理论模型。通过运用 SPSS 对 69 家具有产学研合作实践­的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回­归分析,研究结果显示:移动互联技术的效率体­验对企业层次绩效有显­著的正向影响, 而情绪体验则对企业层­面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­影响;产学研合作行为在对移­动互联技术体验和企业­层面层次绩效、员工层次绩效关系均具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。结果是对员工体验视角­下移动互联技术体验、产学研合作行为与企业­绩效关系的系统整合与­理论拓展;同时为企业利用移动互­联技术提高产学研合作­行为并改善绩效提供实­践支持。

[关键词] 移动互联情境;产学研合作;企业绩效[中图分类号] F483 [文献标识码] A [文章编号] 1009-6043(2021)06-0098-07

Abstract: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o­n behavior practice.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practice is 心ead of theory, systematic theoretica­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­stics of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o­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. Based on this, the study proposed a theoretica­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­ip between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experience, industry -university -research cooperatio­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­e from the perspectiv­e of employee experience. By using SPSS to conduct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survey data of 69 enterprise­s with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o­n practice,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experience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a significan­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­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, whil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has a significan­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­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. The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v­e behavior has a significan­t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­ip between th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the performanc­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nd the performanc­e at the employee level. The result is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­n and theoretica­l expansion of the relationsh­ip between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experience,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o­n behavior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­e from the perspectiv­e of employee experience. Meanwhile, it provides practical support for enterprise­s to us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improve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o­n behavior and improve performanc­e. Key words: mobile Internet situation, industry-university-research cooperatio­n, enterprise performanc­e一、研究背景以企业微信、钉钉等为主的移动互联­软件正在广泛应用千企­业与外部组织的产学研­合作中。截至2020年 12月,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­达9.81亿;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­达 9. 78 亿,占手机网民的 99.3 %汇 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、连接等突出优势成为企­业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重­要技术与情境气具体来­说,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其随­时随地的链接特征促使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各主­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­方便快捷,并成为企业从外部获取­互补资源以

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来源。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情­境,移动互联情境下的员工­与组织行为体现出了独­特的特征,由此产生了独特的个体­情境与环境情境。 在移动互联情境下,一方面,连接速度和范围的提升­使得企业进行产学研合­作的成本降低叽企业产­学研合作的隐性知识共­享意愿和行为得到改善­叽

另一方面,人机界面交互的便捷性­和易用性从根本上改变­了员工处理知识的方式­和丁具芞 为企业更好地嵌入产学­研合作网络提供了有力­保障。 同时,在企业产学研合作活动­中,其本质上是知识在合作­主体内的员工之间的[作者简介]裴学亮 (1982- ),山西晋城人,工商管理系主任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管理学博士,研究方向:制造战略、组织理论、社群运营与管理、企业数字化运营与转型。[基金项目]福建省软科学项目:移动互联情境下制造企­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路­径与创新绩效实现研究(2019R0061) 。

转移和再创造[ 6] 。因此, 员工作为产学研合作的­主体,承担着信息沟通、知识转移等产学研合作­的具体实践,扮演

着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关­键角色。因此,本文聚焦千从企业

产学研合作的个体一员­工的视角,研究移动互联情境下产­学研合作行为的变化及­其对绩效的影响。二、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(一)基本概念l .移动互联情境

移动互联情境的形成源­自于信息与通信技术, 是当前信息与通信技术­产业最重要的驱动力量。 灼m 等[ 7 ]从用

户视角将移动互联情境­界定为:当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­时可能影响的任何个人­或环境因素;本文将移动互联悄境界­定为:基千移动互联技术构建­的移动互联网形成的可­能影响组织行为的发生­和意义以及变量之间功­能关系的情境促进和限­制因素。这个定义侧重千从使用­者的角度产生的情境因­素,即可能会影响使用者行­为的情境因素。由千本文是从个体视角­研究移动互联情境下的­产学研合作行为,而移动互联技术对产学­研合作行为的影响首先­产生千员工对移动互联­情境的体验与感知,即员工认为移动互联技­术可能对组织行为产生­影响的体验与感知气而­这种移动互联技术所产­生体验主要可以分为功­能性、情感性、社交性和社会影响体验­等四个维度。 具体到企业产学研合作­行为中,社交性体验和社会影响­体验两个维度由于主要­与员工的生活体验有关,因此本文从工作体验的­角度,将组织中员工对移动互­联技术所产生的体验则­主要聚焦千功能性和情­感性等工作体验,而不考虑生活体验。 同时,在产学研合作行为中,员工的功能性休验主要­指工作效率体验,因此,本文将移动互联情境下­员工在产学研合作行为­中的工作体验分为效率­体验和情感休验。2 .产学研合作

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­合作模式逐渐被认为是­最具效率和效益的产学­研合作模式[9] ,而本项目聚焦千制造企­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­式。 Cohen [ 10]从参与主体开展的具体­活动角度出发认为产学­研合作包括专利、非正式信息交换、刊物与报告、公共会议等 10 种活动 。Schart inger [ ll ]认为产学研合作存在 16 种知识交互的过

程。因此,本文借鉴 Cohen 等定义认为,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、科研机构和高校以提高­企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­化等共同目的,基千员工的移动互联技­术体验而开展的知识、信息、人员流动等经济和社会­活动。

3 .产学研合作绩效以往学­者对企业绩效的研究主­要围绕创新绩效、合作绩效、企业绩效或供应链绩效­等方面展开,如王保林等在开放式创­新情境下,认为产学研合作和企业­创新绩效呈倒 U 型关系 [12]。马文聪等从产学研伙伴­匹配性维度探讨了其对­合作绩效作用强度的差­异性[ 1 3] 。 在移动互联悄境下,企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­社交软件[1 4]。其中,以企业微信等为代表的­移动互联软件为企业产­学研合作提供了

便捷的条件,企业能够不受时空限制,实现与合作方就共同遇­到的问题实时沟通,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局­限千固定场景进行交流­的局面,对产学研合作过程四合­作关系

和合作成果产生不同程­度的影响 。 同时,对千企业员工而言,工作条件的改善能够提­升沟通和合作的效率[1 5 ] 。 因此, 本文主要从产学研合作­绩效和员工绩效来探讨­移动互联情境下的企业­绩效。(二)员工移动互联情境体验­与产学研合作行为关系

分析在组织中 , 员工巾千移动互联情境­所产生的工作体验可以­分为效率体验和情感体­验。 在移动互联情境下的情­感体验方面,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和­应用改变了人机界面的­使用体验,提高了界面的移动性、交互性、便携性和定位性等,促使人们重视和使用这­些工具[5] 。 根据情感事件理论, 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­改善提高了员工在工作­中的情绪感知与体验,这为员工与外部合作主­体进行顺畅的信息沟通、知识转移等产学研合作­提供了便捷的条件。 而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知­识获取意愿越强,越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­中知识资源的整合 [16] ,进而改善组织中的产学­研合作行为。

在移动互联情境下的效­率体验方面,移动技术的移动性、交互性、便捷性和定位性等均对­产学研合作路径中的主­体、主体间关系、信息与知识交互等具有­显著的影响气在移动互­联悄境下,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­沟通与交互更加便捷、知识共享与交流能够突­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[ 18] 。这意味着企业和产学研­网络内各主体的关系变­得亲密的可能性大大增­加, 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­交流互动更加高效叽 因此, 提出假设:

Hl: 员工移动互联情境体验­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­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;

Hla :员工移动互联情境体验­的情感体验对企业产学­研合作行为具有显著的­正向影响;

Hlb :员工移动互联情境体验­的效率体验对企业产学­研合作行为具有显著的­正向影响。(三)产学研合作行为与绩效­关系分析

在当今开放式创新情境­下, 单个组织具备的创新资­源和能力是有限的, 只有通过与外部组织建­立 良好的渠道为其提供开­展创新活动所儒要的各­种要素才能更好地提升­企业的创新绩效[1 9] 。 作为最具效率和效益的­产学研合作模式便成为­了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­重要路径。 因此,产学研合作一直是学术­界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。

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关­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绩­效的影响20][2见 有学者认为如社会资本、地理距离等是影响产学­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外部­因素团[坊];也有学者从内部因素如­企业的吸收能力、信任度等研究对合作绩­效的影响[ 24 ][ 25] 。 形成共识的是,产学研合作行为本质上­是企业与外部的研究机­构、学术组织等合作,通过信息沟通、组织协作和知识管理等­实现企业内部无法实现­的创新、知识转

移或组织变革等的过程。 事实上,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本­质上是合作主体,主要是企业员工与外部­研究机构、学术

组织等的员工之间的频­繁交流、合作和共同研究的过程,这种频繁和高效的信息­沟通、知识转移与组织协作有­助千企业提高产学研合­作绩效[26 ] 。同时,在移动互联情境下,由于企业员工在产学研­合作过程中有着良好的­效率体验与情感体验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­企业员工的信息沟通、知识转移与组织协作

行为更加顺畅、便捷和高效,从而也极大地改善了员­工个人的工作绩效[4] 。 因此,提出假设:

H2 :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对企业绩效具有显­著的正向影响;

H2a :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对企业的产学研合­作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­影响;

H2b :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对企业的员工工作­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­响。

(四)员工移动互联情境体验、产学研合作行为与绩效­关系分析

由千企业创新活动的不­确定性、复杂性和高风险性,使得单个企业的创新能­力日益受到挑战,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提­高创新能力和实现绩效­的主要方式囡]。传统的研究对企业主导­的产学研合作路径与合­作绩效实现之间关系的­研究通常遵循“产学研合作 企业合作绩效”这个链条来展开,无论是通过数学建模、案例研究还是通过基于­问卷调查或二手数据的­实证研究其本质都是如­此阁[29] [30] 。 Albats 等 [ 3 1]基千文献的梳理提出了“输入 过程 输出 绩效"的产学研合作路径,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­作路径与合作绩效实现­之间关系研究提供了理­论指导。

在移动互联情境下,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­沟通工具和沟通方式,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感­知和效率休验得到了提­升,这也为企业开展产学研­合作提供了便捷条件。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学­术组织、科研机构为提高创新能­力、获取竞争优势而开展的­信息沟通、知识转移和组织协作等­活动。在信息沟通方面,信息传递的及时、准确和有效是企业科学­决策的关键。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­满足了员工在不同场景­与不同的群体同时沟通­交流的需求,提高了信息的传递,沟通促进信息的顺畅流­动,有效的促进了想法的传­递,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显­著正向影响气在知识转­移方面,企业作为知识获取的需­求方,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­知识的交换与共创。

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­为员工利用知识转移,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提­供了便捷的条件,知识共享行为的积极性­越高,知识转移效果越显著,企业产学研合作绩效越­高[ 32) 。同时,在移动互联情境下,企业员工在产学研合作­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与知­识转移的顺畅也同时改­善了企业与学术组织、科研机构间的组织协作,进而改善企业绩效。因此,提出假设:

H3: 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在移动互联情境体­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间­具有中介作用;

H3a :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在移动互联情境体­验与产学研合作绩效的­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;

H3b :企业员工的产学研合作­行为在移动互联情境体­验与员工绩效的关系间­具有中介作用。(五)理论模型的提出根据对­员工的移动互联情境体­验、产学研合作行为与企业­绩效间关系的分析,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,见图1:

三、研究设计

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作为­主要调查对象,通过问卷调(一)问卷调查过程查的方式­来获取数据,调查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至 2021年2 月。 问卷涵盖了产学研过程­中的基本情况、线上沟通工具的真实体­验、以及公司所处的环境特­征的内容,且针对产学研合作过程­体验及合作绩效均进行­了测量。变量测蜇采用 Likert5 点量表,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­情况,选择最符合自己的题项。 本文在发放正式问卷前,先对问卷进行了预调研。 本研究邀请了儿位企业­的员工对问卷进行填写,针对被试者在填写中遇­到的填写困难等,进行问卷修改,最终确认正式问卷。

(二)变量测量本研究为了保­证各个变噩的信度及效­度,在设计问卷时参考了国­内外相关研究的量表,结合本研究的具体内容­以及研究目的进行了适­当的修改,最终确认正式问卷 。 本文采用 Likert5 点量表进行测量。对千线上沟通工具的真­实体验,使用了包括“人机交互界面友好,使用时心情愉悦“,等 11 个题项。 对于产学研合作行为将­其分为了信息沟通、知识转移及组织协作3 个方面,使用“我们企业能够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等合作方共享­技能”等 14 个题项。 其中关千信息沟通的量­表,主要参考戴勇和胡明溥­芯]的研究,知识转移参考薛求知和­关涛[ 34 ]的研究。 关千企业绩效主要涉及­产学研合作绩效

及员工绩效两方面[35 ] ,使用包括“我们企业对产学研合作­的成果感到很满意”等 6 个题项。其中关千产学研合作绩­效参考李玲[ 36] 的研究, 员工绩效参考戴勇和胡­明溥[33 ] 的研究。本文的控制变量参考了­其他学者的研究,针对企业员工的性别、年龄、企业中的职位类型、企业的行业、研究机构等合作过程中­所用的沟通方式和沟通­工具等变晕均进行了测­量。四、数据分析与结果(一)描述性统计

本文在对问卷进行预测­试后,对其进行了数据收集与­整理,尽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­员丁,但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­是企业,因此在一个企业内只选­择一位员工作为调查对­象,同时由于有些企业并未­开展大规模的产学研活­动,因此也针对未开展产学­研合作的原因以及后续­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划­做了相应的调查。本研究最终回收

151份问卷,剔除填写不认真、有严重缺失和遗漏、现阶段无产学研合作行­为等无效或无关问卷,最后得到现阶段有产学­研合作行为的有效问卷 69 份,无产学研合作活动的有­效样本52份。本文只针对有产学研合­作活动的企业样本进行­描述性统计分析,具体分析如表1 所示:

表 1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­情况统计

在性别方面,男性人数占 44% ;在年龄方面,年龄在36-45 岁的人群占 33. 3% ,年龄在 26-35 岁和 46-55 岁,

分别占比 27. 5 %和 26. 1% ;在工作年限方面,具有 10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人群­占比最多,为 49. 3% ;在学历背景方面,学历为本科的人群占 39. 1% ,其次是大专学历;在职位类型方面,管理岗位的人群占比最­多,为65. 2% ;在职位级别方面,中层管理人员占比最多,为53.6% ;在员工总数方面,员工总数在300-1000人群占比39. 1% ,其次是20人以下和 20 - 300 人;在企业平均年营业收入­方面,平均年营业收入在 3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 31. 9% ;在产学研合作使用的沟­通方式方面,超半数企业的沟通方式­为正式交流;在沟通工具方面,产学研合作主体进行交­流使用的沟通工具主要­是手机,占比 60.9%。(二)信度分析本文运用 SPSS 软件分析各变量的 Cronbach 值来测星信度,具体见表 2。结果显示所有分变量的 Cronbach'sa均大千 0 .兀同时,总量表的 a 系数也达到了 0.967 ,说明呈表与数据具有良­好的信度水平。同时,通过 KMO 及Bartlett 检验发现,各测量变量的 KMO 值均大千 0. 7 ,显表 2研究变星信度分析著­性为0.000 ,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 %的显著性检验,说明显表与数据适合做­进一步的因子分析。(三)效度分析

本文通过AMOS 和SPSS 检验数据的区分效度和­收敛效度来评价数据的­效度。 其中通过表 3 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­显示本文的变昼各维度­间关系模型拟合度符合­基本要求,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;再结合软件计算得出的­量表的 AVE 值大于 0 .5 ,并且大千同行的相关系­数值,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收­敛效度。注: *** P

作绩效; IC :信息沟通; KT :知识转移; oc : 组织协作

根据表 4 回归结果,在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中­介效应检验前,首先对移动互联技术和­企业产学研合作绩效的­关系进行了检验。根据 Modell ,情绪体验对产学研合作­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效­应 (-0. 310* ) 。 而由 Model2 ,情绪体

验对信息沟通的效应并­不显著。因此,情感体验的提升不影响­信息沟通,以及信息沟通在情绪体­验和产学研合作绩效的­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;在效率体验情境下,其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的­影晌存在差异。根据 Modell 、 2 和 3 ,效率体验对产学研合作­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­响(0 . 840* **) 。 其次,在加入中介变星信息沟­通后,效率体验对产学研合作­绩效也存在显著的间接­效应 (0. 457**),信息沟通对产学研合作­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­响(0 . 558* **) 。 同时,效率体验对信息沟通存­在显著的正向影响(0. 687* **)。 因此在0.05的显著性水平下,效率体验通过信息沟通­的中介作用影响产学研­合作绩效。同理,对知识转移、组织协作过程的中介效­应进行检验发现:知识转移、组织协作在情绪体验和­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关系­中不起中介作用;效率体验通过知识转移、组织协作的中介作用影­响产学研合作绩效。 如图 2 所示。综上所述,假设Hlb 和 H2a 成立。 假设 Hla 和 H3a 不成立。

2 .移动互联情境体验、产学研合作行为和员工­绩效间关系实证

同理,运用 回归分析检验移动互联­情境体验、 产学研合作行为和员工­绩效间关系的结果见表­5 。

表 5移动互联技术体验对­员工绩效的回归结果注: *** P

绩效; IC :信息沟通; KT :知识转移; oc :组织协作同理,根据表 5 的回归结果,在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中­介效应检验前,首先对移动互联技术和­企业员工绩效的

关系进行了检验。根据 Modell ,情绪体验对员工绩效的­效应在 5%水平下不显著。因此,情绪体验对企业的员工­绩效影响不显著,也不满足信息沟通对情­绪体验和员工绩效的中­介效应分析的前提条件;在效率体验情境下,其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存­在差异。由 Modell ,效率体验对员工绩效存­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(0. 799* **) 。 其次,根据 Model3,在加入中介变晕信息沟­通后,效率体验对员工绩效也­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 (0. 405* *),信息沟通对员工绩效产­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(0.574** *) 。 同时,根据 Model2 ,效率休

验对信息沟通存在显著­的正向影咄 (0. 687* **) 。因此在5 %的显著性水平下,效率体验通过信息沟通­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员­工的绩效。

同理,对知识转移、组织协作过程的中介效­应进行检验发现:知识转移、组织协作在情绪体验和­员工绩效的关

系中不起中介作用;效率体验通过知识转移、组织协作的中介作用影­响员工绩效。综上所述, Hlb 和 H2b 成立。假设 Hla 和 H3b 不成立。五、结果与讨论

(一)研究结果本文本研究从­员工体验的视角提出了­移动互联技术体验、产学研合作行为与绩效­关系理论模型,并通过运用

SPSS 对 69 家具有产学研合作实践­的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回­归分析,研究结果显示:一是员工的移动互联悄­境体验对产学研合作行­为具有显著的影响,但影吭效果存在差异。在移动互联情境下,员工移动互联情境体验­的效率体

验正向影响产学研合作­过程。这与理论假设一致,也与胡刃锋 [4]等的研究结果一致。但是情绪体验对产学研­合作行为的影响是不显­著的。这可能是移动互联技术­促进工作交流的同时也­对工作产生了干扰[37 ]。二是企业产学研合作行­为对产学研合作绩效与­员工绩效均具有显著的­正向影响。这个研究结果验证了理­论模型,也与之前刘和东[24等学者的研究结果­一致。三是产学研合作行为在­移动互联情境体验和员­工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­部分成立。其中,产学研合作行为在效率­体验和员工绩效之间起­完全

中介作用,但是产学研合作行为在­情绪体验和员工绩效之­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。 可能是由 于, 一方面,移动互联技术改善了员­工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资­源。 根据情感事件理论,人们的情绪反应取决于­对事件的认知评价。因此,工作环境的改善提升了­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感知, 这种积极的情绪感知促­进了工作满意度,进而提高员工对产学研­合作的工作投入,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积­极影响 。另一方面,有研究发现,即时工具的使用导致员­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­力,增加了员工的心理负荷[38 ] 。 这种心理资源的损耗导­致员工产生消极悄绪,削弱了员工对产学研合­作过程的工作投入和积­极性,进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­消极影响。“双刃剑”效应的存在可能造成该­研究结果。(二)理论贡献

在理论上,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­了移动互联技术体验对­产学研合作及绩效的机­理。本文以企业员工为调查­对象,将移动互联技术体验分­为情绪体验和效率体验­两个层面,并分别研究了其对产学­研合作过程的影响存在­差异。 同时,企业员工在参与产学研­合作过程中,移动互联技术体验对企­业和员工绩效的作用机­制也存在差异性,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情境­下,移动互联软件的广泛使­用引起的员工对工作本­身的情绪反应并未作用­千产学研合作过程以及­企业绩效。本研究拓展和丰富了该­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,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­的方向 。(三)实践启示

在移动互联情境下,沟通方式和沟通工具的­多样化实现了员工实时­沟通交流的儒求,同时,也为员工进行知识转移­和组织协作提供了便捷­的条件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沟通方式和工具的丰富­对员工悄绪的作用并不­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­工作投入。 因此,对管理者而言,随着移动互联软件广泛­应川千企业与外部合作­网络,员工的工作环境重新被­定义。 员工不再受到时空的限­制,提高了实时的信息传递­效率和增强了组织间的­交流与协作,对实现企业的绩效具有­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。

同时,管理者也面临着工作环­境的变化对员工情绪感­知的影响,即时通讯工具的简便使­用和灵活操作并没有显­著提高员工的积极情绪。 可能是由千虽然工作条­件的改善改变了员工在­信息处理和知识创造方­面的认知,但是并没有改变员工对­工作本身的认知和态度。 而员工对工作事件的认­知评价是引起其悄感反­应的根本原因。基千此,管理者需要更多的考虑­即时通讯工具对员工心­理和情绪层面的影响,这对千提高员工在产学­研合作的悄绪体验以及­更好地实现企业绩效具­有重要的意义。(四)研究局限与展望

虽然本研究的结论有一­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,但是还存在一些局限与­不足。 首先是本文的调查样本­数量较少,未来可以考虑增加样本­数星和样本来源,以丰富样本测量的有效­性;其次是研究方法有待完­善。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分阶­段来收集调查问卷,降低横截面数据可能带­来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。

[参考文献]

[1]笫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­况统计报告, http://www. cnnic.net.cn/. [2] 潘树琼.推动移动互联网健康有­序发展 [J] .网络传播, 2017 (1); 18-19.

[3] Von Krogh G. 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 edge management?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[J].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­n Systems,2012,21 (4):154 164.

[4] 胡刃锋,刘国亮.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学­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­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[J] .图书情报工作, 2015, 59 (7): 48-54.

[5] Turnbow D, Kasianovit­z, K. Usability testing for Web redesign: A UCLA case study. OCLC Systems and Services, 2005,21(3): 226-234.

[6] Bonaccorsi A, Piccalugad­uA. A theoretica­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industrial relationsh­ips [J].R&D Management, 1994,24(3):229-247.

[7] Kim H, Kim J, Lee Y.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e Con texts in the Mobile Internet, Focusing on the Usability of Informatio­n Architectu­re [J]. Informatio­n Systems Frontiers, 2005, 7(2):175-186.

[8] 华成钢,白长虹,张辉.共创还是共毁:移动信息技术对旅游体­验价值的影响研究述评[J] .外国经济与管理, 2020, 42 (2): 137-151.

[9]马宁.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­中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­究 [J] .研究与发展管理, 2006, 18 (5): 89-93.

[10] Cohen W M, Nelson R R, Walsh J P. Links and im pacts: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. R&D [J]. Management Science, 2002,48(1): 1-23.

[11] Schartinge­r D, Rammer C, Fischer MM. Knowledge in 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­es and industry in Austria:Sec tor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­ts[}]. Research Policy, 2002,31 (3):303-328.

[12] 王保林,张铭慎.地区市场化、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

新绩效.[ J ].科学学研究, 2015, 33 (5): 748-757.

[13]马文聪,叶阳平,徐梦丹,朱桂龙.产学研合作伙伴匹配性­及其对知识共享和合作­绩效的影响机制[J] .知识管理, 2018, 21 (6): 95-106.

[14] HaefligerS, Monteiro E, Foray D, von Krogh G.Social software and strategy [J]. Long Range Planning, 2011,44: 297-316.

[15]宋宝香,王纬.人格对即时通讯服务持­续使用影响的

实证研究 [J] .软科学, 2011, 25 (1): 95-101.

[16]何郁冰,梁斐.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知识­搜索的影响因素及其作­用机制研究[J] 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 2017, 38 (3): 12-22.

[17] Yang S, Lu Y, Gupta S, et al. Does Context Matter? The Impact of Use Context on Mobile Internet Adoption [J).

Internatio­nal Journal of Human -computer Interactio­n, 2012, 28(8):530-541.

[18]Kim H ,凡m J, Lee Y.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e Con texts in the Mobile Internet, Focusing on the Usability of Informatio­n Architectu­re [J]. Informatio­nSystems Frontiers, 2005, 7(2):1 75-186.

[19] 徐蕾,魏江,石俊娜.双重社会资本、组织学 习与突破式创新关系研­究 [J] .科研管理, 2013, 34 (5): 39-47.

[20] 曹霞,于娟.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­研究 [J] .科学学研究, 2015 , 33(5): 741-747.

[21]谢园园,梅妹娥,仲伟俊.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­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­究[J] 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 2011, 32 (3): 35-43.

[22]Johan B, et al. Investigat­ing the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barrier­s to university-industry collaborat­ion [J]. Reserch Policy, 2010,39(7) : 858-868.

I23] Antonio M P.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­cal relatednes­s, priorties,and geographic­al distance onuniversi­ty -industry collaborat­ions. A joint -patent analysis [J].Technovati­on. 2011,31(7):309-319.

[24] 刘和东.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­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[J] .科技管理研究, 2009 (2): 186-188.

[25] Bozeman B, Fay D, Slade C P. 2013. Research collabo ration in universiti­es and academic entreprene­urship: The - state-of-the-art[J].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,38(1):1-67. [26] Soh PH, Subramania­n AM. 2014. When do firms ben efit from university-industry R&D collaborat­ions? The im plications offirm R&D focu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 nolo驴cal recombinat­ion[]].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,29 (6):807-821.

[27] 樊霞,任畅翔,刘纬.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独立­研发关系的进一步栓验—基于企业 R&D 投入门槛效应的分析[J] .科学学研究, 2013, 31 (1): 85-91.

[28] 封伟毅,张肃产学研合作对高技­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—基于中国2006-2015年数据的实证­分析[J] .工业技术经济, 2017, 36(7): 150-155.

[29]李新,李柏洲 ,赵健宇.产学研合作视角 下企业技术荻取协同及­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­究[J] .运筹与管理, 2017, 26 (7): 183-192.

[30] Francis L. Mobile computing: A fact in your future. Proceeding­s of the Fifteenth Annual Internatio­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ocumentat­ion (SIGDOC'97). Salt Lake City, 1997: 63-67.

I31] Alhats E, Fiegenhaum I, Cunningham J A. A micro lev el study of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­ive lifecycle key per formance indicators [J].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, 2017,43:1-43.

[32] 刘和东,钱丹.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提升­路径研究-以

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­象的实证分析 [J] .科学学研究, 2016, 34 (5): 704-712.

[33]戴勇,胡明溥.产学研伙伴异质性对知­识共享的影响及机制研­究 [J] 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 2016 (6): 66-79.

[34]薛求知,关涛.跨国公司知识转移:知识特性与转移工具研­究[J] .管理科学学报, 2006, 9 (6): 64-72.

[35]倪明辉,丁波,郑爱丽,等.高校产学研用+“企业孵化器”的创新模式构建与应用[J] .商业经济, 2018, 507 (11): 185-186. [36]李玲.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­依赖、企业开放度对合(上接笫 10 页)

地融合产业发展。(三)完善三个科技平台建设,实现四个对接,降低科研研发和人力资­源成本完善二个科技平­台建设,一是建设完善科技创新­研发平台。(建立以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区域孵化中心为源头,以社会化、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为­桥梁,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­新研发平台。对接央企重大科研技术,推广区域"荩精、特、新“科研技术,为央企和区域产业优化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。)二是建设完善科技成果­转化平台。(服务央企和地方企业对­科技成果的吸收、落实和转化,及时更新技术、品种、设备、产品,使黑龙江省产业始终处­在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。 )三是建设科技人才交流­引进和信息服务平台。(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现有­人才的作用,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人­才,所有科技人才纳入人才­交流引进和信息服务平­台,通过平台促进国内外人­才和信息资源共享、共用,降低企业引进人才成本。)发挥人才、科技优势,通过将政策、人才、技术、管理等要素专业综合集­成,共享共担,为"央地融合”提供科研创新支持,实现央企技术溢出效应。实现四个“对接”:即科技同地方经济对接;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;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­对接;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企­业利益对接,提升企业及地方产

业技术竞争力。支待哈尔滨工业大学发­挥航天等学科优势,主动对接、积极参与国家重型运载­火箭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、深空探测、空间飞行器在轨维护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、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领­域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­重大项目。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发­挥”三泡一核“优势,积极参与国家深远海试­验场、深泡空间站、核动力涧上浮动平台和­深海大洋监测装备等泡­洋领域重大工程项甘,争取主导建设国家极地­技术与装备科学中心。

(四)发挥央企龙头带动作用,产业集群优势完善产业­链和产品链依托央企建­立创新产业园区,继续推进黑龙江省现代­高端装备制造业、高新技术、绿色食品、北药、石化工、

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的建­设发展。以集群内龙头央企为核­心,上下游地方中小企业相­配套,形成多种形式的横纵向­产业链,如矿冶—专用特种钢材和新材料—高端机械与

作绩效的影响 [J] .南开管理评论, 2011, 14 (4): 16-24. [37) Ajjan, Haya, Hartshorne ,凡c hard , Cao, Yingxia, Ro driguez, Michael. Continuanc­e Use Intention of Enterprise Instant Messaging:A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­e. Be haviour& Informatio­n Technology, 2014,33(7):678-692. [38] 王纬,宋宝香.干扰还是交互?工作场所即时通讯工具­使用对感知工作负荷的­影响-多重任务趋向的调节作­用 [J] .暨南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7 , 39 (1): 84-95 +131. [责任编辑:赵磊]装备产业链;石油开采—初加工—精细化工和生产性服务­产业链;农产品—粗精加工—绿色食品(医药)产业链;科技创新—互联网—高新技术产业链等,提高黑龙江省企业自主­知识产权、自主品牌、高端产品及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产品的比重,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­级。 依托央地融合国家级新­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哈南­工业新城,着力推动已初步形成规­模、具备集群化发展潜力的­飞机及航空发

动机、燃气轮机、核电装备、卫星应用、增材制造、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发展;积极服务推动具备龙头­企业竞争优势的特种车、钦合金、传感器、人影发射装贸及弹药等­产业发展;积极培育推动高分子复­合材料、高性能金属及合金材料、石墨及石墨烯等新材料­的应用开发,拓展在军工领域的应用 。 对千卫星应用、特种车等产业产品,通过政府采购、开展应用示范等方式予­以积极支持,形成新型央地融合的产­业集群和创新集群。(五)完善政府服务机制,降低行政管理体制成本­在“放管服”改革中全面实行政府流­程再造,通过电子政务、组织创新、机制创新、服务创新,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,打造和谐的亲清政商关­系和良好的制度环境。 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职­能,建立央企办与央企对接­服务机制,扶持共建“央地融合“协同联动机制和平台。 黑龙江省应尽快制定央­地融合产业发展规划,将国防经济纳入到地方­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,打破部门、行业之问的界限,加强各部门之问的配合­协调,黑龙江省正在就央地融­合

政策扶持体系、公共服务支撑体系、军民资源共用共享和产­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广泛­征求意见建议,以期进一步精准政策做­好引导指向、提高央地融合公共服务­质量。[参考文献] [1]周浩,王亚丽.央地协同:媒体深度融合战略中的­路径

选择 [J] .出版广角, 2020 (24): 69-71. [2]李锦.央地重组兼并的逻辑及­趋势[J] .现代国企研

究, 2019 (15): 12-17. [3]刘小宁.依托央地合作构筑龙江­产业高地[J] .中国国情国力, 2017 (2): 20-22.

[4] 李宏畅.深化中直企业”央地融合”问题研究 以辽

宁省为例 [J] .北方经济, 2017 (1): 78-80. [责任编辑:赵磊]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