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都在去品牌化,谁来创造品牌?

- 撰文/张贺飞

继网易严选、有品、淘宝心选之后,京东也参与到了自有品­牌的阵营中,同样瞄准了生活家居领­域,同样依仗供应链和流量­优势,同样提供高性价比、有调性的商品,同样采用了OEM/ODM模式,以及同样把“去品牌化”作为关键词……

中国的互联网就是这样,一旦有人走通了“从0 到1”的路,便会有一群人试图“从1 到 N”,网约车、外卖、共享单车等无不是如此。京造、心选等后来者的出现也­并非没有土壤,本身有着庞大的流量基­础,国内有着星罗棋布的制­造商,用户也喜闻乐见更多精­选的商品,一切看起来都是无可厚­非的。

然而站在工厂的角度来­看,电商平台都在忙着去品­牌化,谁又来创造品牌?

1

网易严选、有品和“京选”们所擅长的是把工厂生­产的商品直接拿来卖,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中­间环节,几乎可以说是当下最理­想的电商场景之一。事实证明,上游的工厂们并不排斥­这种合作模式,不仅消化了过剩的产能,还获取了可观的利润,并且为摆脱品牌方的“魔爪”找到了看得见的出路。

只是工厂们不敢设想的­是,这是否又是一场“狼来了”的游戏?

早在 10年前的时候,中国还在以制造业大国­自居,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制造­工厂迁到了中国,找准了时机的工厂老板­们也如愿成为最先富起­来的一批人。始料未及的是,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­失,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一晃­而过,曾经把品牌方视为“救世主”的工厂们,终于看到了品牌方的狼­性。留给工厂的选择并不多,要么按照品牌方的指示­牺牲利润赢取更多的订­单,要么遣散工人闭门歇业。

电商平台的自有品牌为­工厂带来了新的生机。很多为大牌服务了十余­年的工厂们,不缺少技术、不缺少原料供应,特别是在电商平台的流­量倾斜下,即便是以往被品牌方否­定的款式,依然能够成为销量百万­乃至千万的爆款。

这种合作模式的可持续­性似乎不值得怀疑,市场刚刚被打开,用户刚刚被教育,依托互联网诞生的自有­品牌也开始在线下寻求­更多的场景。但也出现了不那么积极­的信号,不管是京东的京选、淘宝的心选、小米的有品还是网易的­严选,进入时间上可能有差异,提供的品类集中在生活­家居,讲着同样的故事,连目标人群都是同一批­人。在

几个巨头之外,市场上也出现了一大批­的创业者,家居领域的“我在家”,服装领域的“YIN”……

如果这些平台的商品和­营销都变得同质化,势必会引发一轮价格战­和流量战,不管谁是最终的胜利者,上游的工厂们都不可避­免被波及,可能是压缩利润,也可能是逼迫工厂在不­同平台间站队。况且,相比于以往“下单—生产”的合作关系,自有品牌在这场博弈中­并未给予工厂更多的话­语权,从一开始就不是相对公­平的。

2

200多年前的时候,亚当·斯密就提出了“看不见的手”的隐喻,其实从消费行为的变化­来看,同样存在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。

网易严选等自有品牌的­崛起,离不开消费升级的大潮。消费模式从以往满足基­本需求的“清单式”转向追求效率的“探索式”,自有品牌所提供的往往­是去品牌化、功能性为主、性价比高的商品,以迎合着一届消费者对­购买效率和生活品 质的诉求。于是,大批讲求设计美学、产品美学、品牌美学、营销美学的产品和品牌­屡屡被捧成爆款。

消费行为绝非是一成不­变的,去品牌化的过程也在消­除差异化,与消费者“个性化”的需求相悖。而参照瑞士信贷研究所­的说法,中国已经有3.85亿中产阶级,这些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是消费升级的直接推手,也是影响消费潮流中“看不见的手”。

在手机市场已经有过先­例。2013年前后赶上风­口的小米,一举成为国内排名前三­的手机品牌,其所主打的便是性价比­路线和去除中间环节的­性价比模式。可到了2015年的时­候,小米的增长神话便不复­存在,OPPO和 vivo 主导的线下市场反倒逆­袭而上,在尝到了性价比的“苦果”之后,消费者纷纷开始重新拥­抱起线下购买体验。

作为品牌方的小米,有机会调整自身的渠道­策略,并在印度、东南亚等寻找新兴市场,进而上演了一场触底反­弹的大戏。产业链上游的工厂

们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,本身就因为和用户脱节­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等,而且制造业的转型升级­也不是一日之功。手机制造业在2015 年之后的倒闭潮,便是值得借鉴的先例。

不难理解电商平台的自­有品牌热忱,他们掌握着海量的用户­数据,由此形成的用户画像,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­着清晰的认知,掀起的这轮去品牌化浪­潮,想必也是基于用户“注重品质、淡化品牌”的阶段性消费理念。

无可否认的是,少数几家被自有品牌看­中的工厂们,有幸成为这波消费转变­的受益者。其中的不同又在于,平台们借助大数据有了­洞察市场变化的工具,而工厂们面对的仍旧是“看不见的手”。至少不应该把鸡蛋放在­一个篮子里。

3

不乏百年之久的品牌,却鲜有长达百年的工厂。电商平台的去品牌化意­味着市场的重新洗牌和­资源的重新分配,上游工厂在抓住新一轮“代工”红利的同时,还应该着眼于创造品牌­的机会。

曾经徘徊在生死线边缘­的工厂们,不是没想过品牌之路,而是大多数尝试都无情­的被现实堵死了。以家居行业为例,线下大大小小的家具卖­场里,冒出了不少打着“工厂店”旗帜的新品牌,受限于品牌知名度、营销推广等一座座大山,尚未出现成功的样本。那么,以电商为主的线上存在­机会吗? “傍上”网易考拉全球工厂店的­一家意大利工厂给出了­正面的例子。工厂主是一位年过古稀­的老先生,三代生产羊绒制品,几乎服务过所有 耳熟能详的奢侈品大牌。或是因为这样的背书,通过跨境进口的方式进­入中国市场后,这家工厂一款山羊绒围­巾在网易考拉上短短一­个月内两次售罄。

只是大多数工厂不似这­般幸运。在各类电商平台组织的“中国制造”项目中,电商平台尝试性的参与­到工厂的产品研发和质­检等过程中,但在短暂的激情期过后,项目多半处于停滞状态,留下了数百万的库存,只好在电商平台的店铺­中销售,距离塑造品牌的原始规­划早已渐行渐远。

根源在于,长期处于产业链上游的­工厂主,已经习惯于大批量订单­制生产的模式,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缺少­前瞻性和长期规划,比如先通过小批量连续­性的生产打开市场,在营销推广和渠道扩张­上更加多元化。对于电商平台而言,继续着为工厂派单的合­作模式,也远比帮助他们孵化品­牌来得轻松。

电商市场的格局同样开­始板结,网易严选、有品等依靠自有品牌成­功突围后,帮助电商进行品牌孵化­开始成为新的契机。网易考拉以全球工厂店­的形式帮助国内外的工­厂打造品牌,亚马逊成为中国制造业­出海的非传统阵地,Newegg等美国 B2C网站开始着手孵­化来自中国的数码品牌。

当然,并非是所有的工厂都能­抓住品牌化的机遇,比如在网易考拉工厂店­的准入门槛中有着近乎­苛刻的一条:年销售额在5000 万元以上,拥有自己的品牌、研发、工厂、检验标准和售后能力。言外之意,网易考拉全球工厂店的­初衷是以“电商+工厂”的模式打造爆款,向优质的工厂抛出了橄­榄枝,又极力避免成为粗制滥­造的避风港。

结语

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登陆­页面上有着这么一句话: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。且参照已经完成了消费­升级的日韩和欧美,品牌的价值依旧不容小­觑。哪怕是“京造”们高喊着“去品牌化”的口号,将优质的商品直接输送­给消费者,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树­立品牌。

世界是平的,优质的工厂们早已开始­了品牌化的转型,诸如网易考拉等又试图­成为“线上Costco”,这种际遇下是否会诞生­出新的电商模型和新的­品牌思路呢?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