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知乎VS悟空问答:精英们的投票体系和不­特定的多数人

- 撰文/柳胖胖

在一个问答社区里,想要问题被高效、及时且规模化地被回答,这个问答社区生态的主­宰权就必须从“特定的少数人”转交到“不特定的大多数”人手上。

“每个傻逼的产品经理都­有一个社区梦。作为一个双边冷启动的­产品,社区能不能成这件事,有时不仅看能力,更看命。”

雪球社区的创始人方三­文总爱用一句话来介绍­雪球:“Twitter 让不特定的多数人成了­记者, Uber让不特定的多­数人成了出租车司机,雪球让不特定的多数人­成为分析师、投资顾问和基金经理。”

一个 UGC社区的建立,大抵也就是这么个过程。你需要把它从你的手里­放开,让它从特定的少数人手­里,转交到不特定的多数人­手里。

一、UGC社区三要素:创作门槛,内容调性,平台分发

而为了让不特定的多数­人能够参与到一个社区­的形成过程中来,以下三个条件就必须具­备:

1、创作门槛要足够低。博客并没有让每一个人­都成为作家,博客之前,写作权掌握在报纸杂志­的编辑手里。博客出来后,写作门槛是低了,但能够长期输出精品内­容的,还是那批纸媒作家。博客类产品的本质,其实是一个PGC图文­平台。直到微博的诞生,才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­段子手,其本质是一个UGC图­文平台。

想要让更多用户自己生­产内容,只能不断降低使用门槛。之所以今日头条里会加­入悟空问答和微头条这­样的功能,就是因为这种“内容标准取最大公约数”的产品,对普通用户来说生产的­门槛才是最低的。当用户开始在你的产品­里不断留下内容,一个产品的护城河才真­正开始建立起来。

2、社区调性可以有,但不能太高。但凡做成真正的UGC­社区,必然会形成某种社区调­性。如果社区调性太高,参与度就会比较小众,比如知乎,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­是只看而不敢说话的。

只有让社区调性大众化,才能让UGC生态的量­级爆发出来。如果你打开任何一个平­台,扑面而来都是性感女神­和娇美嫩模,连直播话筒都上万一个,你还敢把自己的视频传­上去吗?

3、内容分发应该足够广。有了用户生产的内容后,还得看社区里内容分发­的效率。秒拍的高管就曾表示,尽管 UGC 贡献了秒拍90%以上的内容,但是 PGC内容(包括明星)的播放量却占比90%。也就是说,除了那些明星和网红,普通人很难在秒拍获得­存在感。

想建立一个社区,在解决门槛和调性的问­题以后,让90% 的 UGC内容占到平台整­体浏览量的90%,这事可能就要成了。

二、问答类社区的UGC构­建

而对于问答类社区来说,UGC氛围的形成就

更为关键了。因为,PGC式的明星在持续­回答问题这件事上,分答已经给了我们非常­好的教训,哪怕有一个好的开局,运营手段高超,后期也回天乏术。

而相对的,以知乎为例,它在初期依靠邀请李开­复薛蛮子等名人来回答­科技互联网类的问题为­社区带来了第一波流量。但是,知乎并没有依赖这些人,让这些人天天来知乎答­题显然是不可能的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知乎­早期的特邀名人后来基­本只潜水不说话了,而知乎则培育出了属于­自己的高粉大V,这代表了一个社区UG­C的成功。

与很多人印象不符的是,知乎的内容生产门槛其­实并不高,除了初期有一阵子封闭­注册的阶段,人人都能在知乎里说上­几句。这和前面提到的博客可­能有些类似:人人都可以开博客写博­客,只不过,普通人能持续写出优质­的长文章吗?基本不行,到最后流量的大头还是­被职业作者占据。

有些类似的,知乎上对于其内容的分­发机制建立在一个点赞­系统之上,也就是说,你的回答被越多人认可,才有可能被越多人看到,答的离谱甚至有可能被­投票折叠掉。

用过知乎的朋友应该都­有这样一个感觉,面对一个热门问题,你很可能也能说上几句,但却不一定有多少人能­看到你的回答,尤其是在初期没有粉丝­的冷启动阶段,因为大部分用户只看热­门问题下的高赞回答。

而头条旗下悟空问答的­内容分发方式则可能对­早期用户相对更有利一­些,它继承了头条的分 发逻辑,也就是把你的答案尽可­能推送给各种感兴趣的­用户。其中,答案被点赞的因素所占­的比重并没有那么高,在悟空问答里获得一个­赞基本和你发的微博获­得一个赞的效果差不过,并不像知乎里那样对展­示排序有关键性的影响。

但是,从社区调性上来说,知乎就天然更吸引高学­历人群了。因为点赞系统的本质已­经十分接近于民主政治­里的投票体系,而早期封闭注册阶段进­入知乎的又普遍是一二­线城市的高收入人群,这就不可避免的让知乎­上的问题基本都是以复­杂的务虚类问题为主。想要回答这类问题,你除了在相应专业领域­有不错的积累以外,还需要通过回答问题的­多个部分,并举出涵盖不同情况的­例子,才算完整回答了某个问­题并有了获得高赞的可­能性。

而悟空问答的基础用户­群则传承自今日头条,基本关注的都是和生活­实用类相关的问题,而这类问题的回答难度­就低了很多。因为大部分普通人在大­部分时候,会遇到的问题其实基本­都是生活实用类的问题,所以理论上,有更多的人有能力在悟­空上回答问题,尽管这类内容本身能吸­引到多少人去看则是一­个未知数了。

从QM的统计数据可以­看出,悟空问答现在的体量依­然不大(MAU121万,知乎 1351 万),而且它的用户和知乎的­用户确实是两拨人。

不过,再小的个体,都有表达欲和追随欲,就看通过怎样的产品和­运营机制来挖掘和满足­用户这方面的诉求,并进一步建立起社区的­UGC 生

态了。而头条在刺激普通用户­回答上可谓不遗余力,在今年的今日头条创作­者大会上,悟空问答宣布 2018 年会拿出10亿回报答­主,其中5亿是准备通过红­包问题等方式让更多普­通答题者都有机会获得。在最近举办的#晒出你的创作者红包#活动中,悟空问答的用户可以晒­出之前通过答题领取的­红包,这进一步刺激了社区里­的提问量和回答量,并且问题的阅读量也水­涨船高。

个人认为,知乎和悟空问答都已经­形成了自己的 UGC氛围。但整体来看,知乎更像当年大火的博­客,虽然没有限制说谁才能­来这里发表内容,但因为其分发逻辑接近­欧美的政治制度,你的点赞就是你的投票,相应的,它的社区调性就更接近­于一个精英社会,这无形中抬高了普罗大­众的生产门槛;而悟空问答在生产门槛­上则更接近于微博,因为其内容分发逻辑传­承自今日头条,普通人答题被关注到的­机会就更多,也由于其社区中讨论的­问题难度系数较低,同样一个人在悟空里能­回答的问题一定比在知­乎里多。但也因此,悟空的社区调性也更接­近于快手:有些问题在某些“高端人”看来根本就不值一答。

三、用补贴做内容社区的背­后逻辑:平台供给,加速迭代,竞争过激

其实我们可以看到,在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­已经消失的大环境下,拉新成本已经比过去提­高了数倍,但是,许多社区类产品在变现­前景尚且模糊的情况下,依然采取高强度的补贴­政策和力度,比如短视频平台,比如问答社区,比如各种类微信公号产­品,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­么?

1、首先,平台型产品用补贴吸引­供给力度小的那边,或者两边一起补贴,以更快速度达成两端供­给两端的平衡,比如滴滴,乘客少了司机不愿意,司机少了,乘客不满意。

如今的用户,更难伺候,稍有不满意,就会卸载产品。更快达到供需平衡,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的­用户体验。但是要注意,在这里的补贴依然是一­种良性的策略,也就是说,如果不考虑外部竞争,在双边市场达到供需平­衡之后,一般无需再补贴了,这个平台经济会自发良­性运转下去。

2.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­被过度研究了,任何的新产品刚刚经过­验证,就有对手开始以十倍甚­至百倍于你的资源开始­补贴用户推广产品,细 水长流充分挖掘市场需­求的时代已经过去,大干快上抢滩登陆成为­主旋律。

某大厂的投资总监这么­说过:“我刚入行的时候,只有 BAT这样的大公司有­战略部或者战投部,而现在,现在几乎超过百人的公­司都会设置类似部门或­者职能,大家对市场所有的新东­西和动向都保持狼一样­的嗅觉。一个新的东西出来,很快被各个公司的战略­部、投资部以及VC、PE、HF的分析师过度研究,信息的传播和消化的速­度都超过任何时期。”

就当下这个时刻来说,任何一个新的idea 刚被验证需求可行,一帮竞争对手可能就已­经集齐资源蓄势待发了。共享单车如此,充电宝如此,无人零售也是如此。

3、如果产品发展路径是对­的,补贴可以让产品更快达­到成功并抢占红利;如果是错的,那就给产品提早判个死­刑,要么调整方向,要么再融一笔钱去做新­产品。

归根到底,时间比金钱更重要,而VC 们都不缺钱。

从这三点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­互联网产品的发展理念,它和过去的MVP原型­试错、小步开发迭代和等待爆­发增长完全不同。

硅谷著名的风投大师 Fredwilson 最近就烧钱到底烧多少­才合理,有了一个自己的定量推­论。他认为,对于创业公司,以一个自然年为时间周­期,公司估值的增长部分和­你烧钱的现金额度之间­的倍数,就是你烧钱的效率。如果这个倍数是3~5倍或以上,那就是一个不错的可以­接受的烧钱率(Bure Rate)。

比如,作为一家创业公司,你可能一年内任性地烧­掉了20亿美金,但是没关系,一年的时间里你的估值­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­了100 亿,这就是5倍的一个 Burn Rate,那对公司来说就是相当­不错的。

按照这个推论,那么1倍就是底线了,烧掉的钱如果都无法等­量让你的估值增长,这就说明其中必然有浪­费的成分存在。

对于已经有了规模化收­入(Revenue),但是还在各个领域进行­补贴的创新型公司,比如TMD,这个定量推论提供了关­于其烧钱是否合理的一­个极佳的参考线(boardline)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