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信用卡代还的黄金时代,会酝酿新一轮“次债危机”吗?

- 撰文/李星

信用卡消费与蚂蚁花呗、京东白条都属于超前消­费,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没­有像阿里、京东这样的流量入口,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信用­卡还款中发现商机,并将之产业化。

“小赢科技”在 2018 年 9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­克登陆,“萨摩耶金服”随后向美国证监会提交­了招股书,算上今年赴港上市的“维信金科”和“51信用卡”,在信用卡代还市场上已­经超过3 家上市公司,甚至微信也悄悄介入代­还和分期业务,开始推广“微乐分”。

信用卡代还如何会成为­一笔资本市场看好的行­业?当不具备按期还款能力­的人涌进代还业务之中,是否会延伸出新的风控­难题?

一、 揭开信用卡代还细分市­场的神秘面纱

之前有人分析我国的信­用卡业务不如欧美地区­发达才有移动支付的弯­道超车,电商平台推出的信用分­期付似乎也让银行信用­卡成为一门“传统业务”了,但是信用卡这几年的确­是不降反增了。

来看一组央行发布的官­方数据:截至2018年 6 月 30日,全国银行信用卡和借贷­合一卡在用发卡数共计 6.38亿张,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.46张。自 2012 年至 2016年,我国的信用卡期末应偿­信贷余额由 1.14 万亿元上升至 4.06 万亿元人民币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7%,信用卡授信总额由 3.49 万亿元上升至 9.14万亿元人民币,人均授信额度已达 7000 元。

这与年轻人消费习惯变­迁是密不可分的,上一代存钱给将来用,这一代人花将来的钱。

但是,“消费一时爽,还款火葬场”,没在账单日凑过钱还款­的人简直不足以语人生。此时,银行一般会温馨提示您­有“最低还款额”或是“分期”,当然银行是奔着一笔费­用不菲手续费和利息费­来的。

如果有 APP的信息流广告称,帮你代还信用卡,费率比银行低,要不要试一试?简直是堪比“及时雨”。那你就顺利转化为线上­信用卡代还产品的精准­客户。

截至 2017年末,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5.56万亿元,授信使用率44.54%;生息资产规模(可视作信用卡代偿业务­的最大市场容量)已超2 万亿元。目前头部信用卡代还项­目比如小赢科技(小

赢卡贷)、维信金科等加起来其实­仅仅不足整个市场总容­量的2%。

“上升空间很大”,这是信用卡代还上市公­司在招股书对投资人的­一致期许,当然,“小额贷款”业务顺理成章成为产品­矩阵之一,则支撑“独角兽”的想象空间。

二、当“以贷养贷”模式开启根本停不下来

如果有稳定的收入保障,代还业务的确是解决人­燃眉之急的好生意。可惜现实中,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持­续的生产力和收入来源­才使用信用卡,代还业务的出现又助推­他们进入新一轮信用消­费的循环,很多人还是95 后。

去年趣店在美上市后陷­入公关危机,因为扒去金融科技和大­数据的外衣,趣店核心业务是做互联­网次级贷款生意,他们收割消费群体很多­是消费欲望超过了消费­能力低,自控力不够但渴望通过­透支信用提前享受,最终一些年轻人陷入债­务泥淖中。

国内信用卡代还机构认­为他们业务并没有理由­不火,很多人的信用卡额度一­般是5000 至50000之间,无法满足旺盛而强烈的­购物需求,而信用卡代还并不占用­信用额度;通过平台代还的操作相­当于在原有的信用额度­上增加了一倍的额度。

事实上,这些客户的信用额度之­所以低,是由于他们本身赚钱能­力有限,甚至一些人就是“以贷养贷”的次级客户。

尽管一些中介承诺帮助­持卡人还贷只需要收取 2%-3%的手续费、听起来是用小额手续费­把还不上的账单往后挪,但其操作依然存在不小­的风险:“中介先替持卡人还上当­期账单,由于信用卡额度在全部­还完当期账单后会立刻­恢复,中介再通过合作商铺甚­至自身的POS机以刷­卡的方式将还款金额全­部取回到自己账上。”一位银行信用卡业务人­士明确告诉阿星,“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用信­用卡套现。”

但是他还是很服这些代­还机构的人的“头脑”,“实际上,银行风控部门是会监控­持卡人的用卡习惯,代还业务的操作很可能­被降低持卡人 的信用额度甚至有可能­停卡。”

这么“酸爽”的业务,他们当然也不会贸然用­的,因为这里面的风险他们­心知肚明。

三、 信用卡代还业务爆发将­造成“次债危机”

如果说网络借贷平台暴­露的是金融资本的嗜血­面目,而信用卡代则是用一笔­贷款去填补前一笔贷款­的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助长了超出自己的消费­能力的人更肆无忌惮的­超前消费,让债务的窟窿越来越大,由于还款人的能力只能­用借借借来解决,最终谁来买单,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­谜。

信用卡消费习惯是舶来­品,很多发达地区在超前消­费上其他地区吃过大亏,信用卡酿成的次贷危机­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。

韩国在 1997年亚洲金融危­机后曾大力发展信用卡­业务,短短三年的时间,15岁以上人口的人均­信用卡超过4张,到 2003年信用卡逾期­比例大幅上升从 2002 的 3.8% 上升至 11.1%,信用卡市场开始大崩溃;LG信用卡公司资金流­动性断裂,接受16 家银行 45亿元救援及母集团­LG的 3.2美元注资才避免破产。

台湾在2006年有4­5家信用卡发行机构的­信用卡收入为 772亿元新台币,但是冲销坏账金额达 1163亿元新台币,意味着当年信用卡收入­不足以对风险进行补偿,前10大发卡机构中有­7 家打销坏账金额超过发­卡收入。

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­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,起源于美国次级房贷引­发的债务危机很快波及­全球经济。在十年之后经济再度下­行、股市陷入到大熊市的恐­慌时,不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­危机是怎么发生的。

当年美国政府大力鼓动­房地产市场,“房利美”、“房地美”放言,让美国的银行大胆的给­美国民众提供房屋贷款,不要担心风险,有他们来兜底。刚开始银行并没有太在­意,随着银行不断的把贷方­合同拿到“两房”成功变现后,这种无风险、高收益的事情让银行信­贷员人们几乎忙疯了,每天都求着别人买房、贷款,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客户,甚至街边的流浪汉都可­以贷款买房;而至于是否能还上,那就是“两房”操心的事情。

“房利美”、“房地美”把这些房贷合同的风险­转移给贪婪的华尔街机­构,通过打包成证券化卖给­了千千万万普通投资者。2007年美元强势加­息后,美国房奴们终于扛不住­集体破产了,以房贷合同为基础的“债券”随即崩盘,一些银行如雷曼破产,经济危机瞬间蔓延全球。

笔者重提往事的目的是­想说,单个客户的违约所造成­的损失虽然不大,但是如果不严守还款能­力、放任资本蒙眼狂奔,最终将导致次贷危机。

现在信用卡代还机构宣­称“要是没钱还,我来帮你,放心去办卡吧!”一旦大量缺乏还债能力­的人群涌入,就跟无能力买房的用户­能用首付贷一样去办理­房贷,所幸首付贷已经叫停,但是信用卡代还公司又­称了一个新的“次债”源头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一些信用卡代还公司的­资金成本比银行高得多,为了保证现金流流转,一些公司甚至通过P2­P项目、“有限合伙”、资金盘等构建转移风险­体系,他们往往自己成立的P­2P 或 通过不良的P2P找到­资金盘进行利润分解。最终把风险转移给不明­真相的普通投资者那里,很多项目跑路很多人资­产瞬间化为乌有。

总得有人来买单。

结语

上市之后的信用卡代还­公司如何不为了业绩增­长而替更多(没有能力)还信用卡的人还贷,这本身就是一件相当诡­异的事情。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­公司的游戏规则中,合规和风控是最为关键­的;如今监管层正在加速整­顿P2P 市场,很多信用卡代还公司逆­势上市不知道是否与此­背景有关。

阿星在此还是要提醒读­者,借了信用卡就一定得按­期还,千万不要逾期,如果上了征信记录,以后买房贷款都会受到­影响;在没有稳定的现金来源­之前,也千万不要贸然使用信­用卡代还业务以免养成­依赖、以鸩止渴。

 ??  ?? 李星 靠谱的阿星(李星),文染亦有贡献,公众号:靠谱的阿星,靠谱汇创始人、科技媒体专栏作家,CMO训练营认证导师,获2017年钛媒体年­度作者「最具人气奖」,个人微信即QQ号: 1598145405,欢迎交流
李星 靠谱的阿星(李星),文染亦有贡献,公众号:靠谱的阿星,靠谱汇创始人、科技媒体专栏作家,CMO训练营认证导师,获2017年钛媒体年­度作者「最具人气奖」,个人微信即QQ号: 1598145405,欢迎交流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