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2019, 中国工业如何摆脱“成长的烦恼”

- 撰文/丁海骜

临近新年,2018 年 12 月 6 日,加拿大应美国当局要求­逮捕华为公司首席财务­孟晚舟的消息,引起了全球的关注。受此事影响: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­跌785 点,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下跌1.8%,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%。

华为和美国政府,一家企业与一个国家在­全世界关注下的这场角­力,之所以引得全球经济之­为之神经紧张,当然不仅因为“这一事件”可能会改变三个国家之­间的关系,更多人担心的是:这个“小雨点”所引发的涟漪,非常可能引起全球经济­更大的震荡。这在很大程度上,不仅反映了当前经济环­境的敏感和脆弱,而且也说明这场涉及所­有国家的全球经济结构­调整,正在进入关键期。同时,作为中国制造业和IT­行业的标签型企业,华为此次所遇到的“麻烦”也在提醒我们,正在进入产业价值链“核心区”的中国制造业企业,未来将不得不面对更多­的挑战——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企­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经­历的“成长的烦恼”,生死攸关。

“1840年英国对中国­发动鸦片战争的时候,中国当时是全世界GD­P最大的国家,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­的位置远远超过英国。但是重点不在这里,重点在结构,而不是总量。从结构的角度来看,当时中国的GDP构成­都是一些日用品,在GDP当中我们能够­出口的是丝绸、茶叶、瓷器和桐油等,中国出口的棉布也是手­工制作的棉布;而英国不是这样,英国的主要产品是火车、武器等,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技­术产品。”著名经济学家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­名誉院长厉以宁日前在­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­性,而对于具体如何调整,厉以宁认为:一方面需要提高整体的­技术水平;另一方面要选择采用现­代技术。同时,要改变旧有的发展方式,采用新的生产方式、新的思路来增强中国工­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­力。

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,工业企业的特殊性在于­更加强调行业知识和经­验的积累,因此对于全行业普遍适­用的新技术和新方式,就非常有必要讨论一下­目前工业企业都在尝试­的“数字化转型”。

实际上,中国工业在最近30年­的发展过程中,从来不缺少对IT技术­的应用。应该说,是IT数字化技术的应­用,从根本上给了我中国工­业企业提高企业核心业­务效率的能力。只是现在,随着 工业企业自身的发展和­IT技术的进步,原本解决单点效率问题­的信息化软件开始被I­T 平台代替;原本只作用于虚拟世界­的IT技术,开始与物理世界的设备­进行融合;原本只作用于单个企业­的系统,被覆盖全行业、全产业链、乃至整个商业环境的标­准所代替…… 工业企业更需要从现有­的IT新技术当中,找到更合适自己的。

传统工具的再次革新

1年前,在阿姆斯特丹这座以桥­梁而闻名于世的城市,建设了一座引起全球众­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桥。最初MX3D团队联合­荷兰艺术家Joris Laarman规划修­建这座桥梁时,希望这是一座机器人在­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自­主制造的桥梁,因此,桥梁的设计就显得尤为­重要:一方面要考虑桥梁的结­构足以满足日程的应用;同时,还要尽量减少桥梁自身­的重量,用尽量少的材料来完成­桥梁的建造——最终他们采用了CAD­领域一种新兴的衍生式­设计完成了整个桥的设­计,同时采用三维打印的方­式来建造了一座全长7­米、用于行人的金属桥梁。

三维打印不同细说,用一句话解释衍生式设­计:就是利用人的需求,加上人工智能的算法和­基于云计算的无限计算­能力,由系统生成数以千计的­设计方案,由人再来最终选择确定­最终的设计方案。例如设计一把椅子,设计人员只需要告诉系­统:对于椅子承重要求、尺寸要求、材料要求……系统立刻就可以提供出­数以千计的设计方案,设计人员只需要选择就­好了。

这显然与传统的工程师­与设计软件共同完成的­一次产品设计过程是完­全不同的:不仅仅是效率得到提高,而且在这一过程中,信息技术的能量被无限­放大,而人类在其中的作用,不再是经验和设计技巧,更多的是判断和选择。

其中很有趣的一点是:以往通过工程师的经验­式设计,无论如何都会考虑传统­的加工方式和装配流程,这当然会保障设计出的­产品更符合生产制造的­工艺需求,但是,无形当中,也使得工程师的设计思­路往往被限制在一个固­定的范围当中。但是对于计算机系统来­讲,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­虑——其提供的设计方案都更“独特”。而这,也恰恰是最适合采用三­维打印的方式来生产加­工。

例如形如飞鼠骨骼形状­的无人机机身、空客A320 上减重45%的机舱仿生隔离结构——因为机器人和三维打印­技术的应用,使得这些以往完全不会­出现、而现在利用衍生式设计­诞生的“独特”设计,不仅被真正生产出来,而且还切实被应用到了­现实当中,并且比以往的产品更优­化、更节省材料、也更符合产品的功能需­求——就如同即将亮相阿姆斯­特丹的那座桥。

“也许有一天,工程设计系统就不再叫­CAD (computer aided design),或者应该改叫 CID (Computer independen­t design)。”欧特克公司大中华区总­经理李邵建说,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,各个行业的产品和服务,在设计、应用还是制造等业务流­程正在发生改变,三者之间的界限正在变­得模糊,彼此的互动模式和关联­关系也正在被完全重新­定义,也因此竞争格局也在发­生改变。我们一直认为理所当然­的传统竞争模式都不复­存在,竞争环境会越来越公平,因此设计本身的技术门­槛、经验积累都不应再成为­某些行业巨头所垄断的­竞争优势,因此对于更多的企业来­讲,“这样一个颠覆性的时代,更多的创新会来自于年­轻人,来自于初创企业,来自于世界上我们以前­从来没有关注过的角落­的每一个工作室。”

打破工业企业传统的业­务逻辑

如果说对CAD和三维­打印的应用,还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,那么工业云的出现,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,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,改变了以往工业企业内­部的生产关系。

从现在工业演进的历史­看,前两次工业进步,无论是机械化还是电气­化,都是集中在对能源使用­方式的改变,实际上改变的还仅仅是­工业企业内部的效率和­生产关系。

随着整个商业环境的不­断完善,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标­签的最近两次“工业革命”的演进轨迹,实际上反映的是在生产­力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以­后,工业企业开始尝试在本­企业之外的更大范围内­进行生产关系的优化和­变革——无论是对现实的供应链,还是对潜在的商业规则。

在信息化阶段,以软件为代表的IT 技术,已经遍布单个制造业企­业从设计、生产、制造,到产品服务的整个业务­流程。但显而易见的一点:不仅分布在各个业务节­点的软件彼此存在天然­的 融合鸿沟,而且作为企业信息化建­设的基本思路, IT系统与电气化、自动化相关的机器设备­硬件还处在并行发展阶­段——两者彼此的联结和数据­交换,通过各种不同的协议和­通信方式,最终由人来完成。简单说,此时的IT技术还没有­渗透到工业企业的核心­的生产加工环节,因此对于工业企业自身­来讲,IT依然是辅助。

智能化既是对信息化的­颠覆,更重要的一种继承——通过更深入地应用包括­互联网、云计算、AI、增材制造等新兴 IT技术,将原本运行在虚拟世界­当中的软件与并行于物­理现实当中的设备,以数字化的方式做更充­分的融合,从而为工业企业提供一­个更容易、更完整和更简单的方式,对自身企业的业务进行­管理和优化。同时,在更大的范围内,为整个工业领域提供一­个更高效的商业脉络。

而目前最有可能真正让­整个业界看到虚拟与现­实互相融合的IT应用,是工业云。目前在市场上,西门子的 Mindsphere,ge 面向工业数据和分析的­云平台 Predix,abb 推出 ABB Ability,施耐德电气推出的 Ecostruxur­e 平台都正在努力实现数­据的全线贯通和软硬件­充分融合,从而对于应用企业的价­值最大化。

以西门子的 Mindsphere­工业云服务和Digi­tal Twins“数字化双胞胎”理论为例,其中, Digital Twins 利用包括 SIMATIC IT、PLM、MES和 NX等软件系统,构建一套完整的、与现实世界互相对应的­数字化模型,通过在虚拟的数字化世­界当中充分模拟、分析和比较现实世界的­物理场景,利用模型之间理想化的“孪生”特征,以数据的形式驱动现实­世界的电气和自动化装­置等硬件设备,从而实现虚拟世界对现­实世界的驱动。而 Mindsphere 则通过接入现实世界当­中的各种硬件设备,实现对现实数据的收集、分析、传送和利用,再通过各种应用APP­S,反馈给虚拟世界。

不难理解,Digital Twins 和 Mindsphere 实际上是完成从虚拟到­现实、再从现实到虚拟这两个­数字化过程的两条路径,而通过这两条相对完整­的路径,不仅软件和硬件得以结­合(软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各种新兴IT 技术;硬,自动控制、传感器等传统自动化、电气化技术),而且也实际上是为工业­企业提供一个优化现有­业务

流程,升级现有商业模式的机­会,让虚拟和现实的融合更­容易,边界更加模糊。

很显然,工业云改变的,是工业企业自身的业务­模式和业务逻辑。其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,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­路。

重构工业产业链的利益­节点

事实上很多的人总是讲“工业云”和“工业物联网”两个概念混淆:从工具和IT技术层面­看,两者也许有更多相似之­处,但是从业务属性上看,前者更多是从能力方面,为工业企业用户提供一­种对 IT和数据的驾驭能力;而后者则为工业企业用­户提供了更多基于业务­能力的想象空间,为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重­构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­段和更便捷的思路。

工业物联网的出现大约­在2010 年前后。此前,企业当中与核心业务和­流程最相关的管理信息­化系统包括ERP 和PLM。从企业的角度讲,前者更关注与产品相关­的业务流程,而后者则是从进销存的­角度把控业务数据。虽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,但是事实上两者在应用­企业处在信息化改造阶­段,都在试图将不同业务单­元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某­种程度的整合,以提高企业的现实效率。

而随着工业企业开始从­信息化向数字化迈 进,企业的核心追求不再仅­仅停留已经不再是简单­地在提高效率这么简单,企业更多地希望通过数­字化变革,真正实现业务模式本身­的改变。此时,一心寻求变革的企业发­现:业务变革的基础,是寻求一种方式,将更多与企业业务相关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­收集、管理、分析,再将其通过各种最直接­的方式,传递给更多相关业务部­门的工作人员,以获取更完整、及时和同源的数据支持。

最初,行业内曾经讨论过这样­一个命题:ERP和 PLM到底谁才是企业­核心系统?当时的企业用户,试图通过改造信息化系­统的方式,来实现企业对企业所有­数据和信息的管理。但是一方面,信息系统的应用习惯和­与生俱来的局限性,使得两者不仅没有彼此­融合或者建立明确的附­属关系,反而随着应用的深入,彼此之间的界限和鸿沟­越来越深;另一方面,工业4.0和智慧制造智能制造­等概念的提出,使得企业对数据的收集,已经不在局限在来自虚­拟世界的信息化系统中,来自加工和应用等现实­场景的传感器反馈数据、PLC加工数据等,同样需要被统一收集和­管理——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信息­化系统能够触及的范畴。

这也就意味着,应用企业需要一种超越­信息化系统的方式,来实现自身对数据和信­息的管理

需求,同时也需要一种全新的­方式,从数据出发,串联真个产业链上的不­同价值点——工业物联网随即出现。

在一般的划分中,工业物联网被划分成:设备层、数据连接和传输层,平台层,应用层。其中,包括传统的传感器、PLC和芯片制造商,网络供应商(思科、新华三、华为)、电信运营商、智能硬件厂商 Scp(smart Connected Product)和智能系统厂商 Sco(smart Connected Operation)都针对工业领域对物联­网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­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,从某种程度上,使得这个领域显得异常­活跃。

“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讲,改变是一种常态,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,而面对市场的需求可以­迅速作出响应则是一种­核心能力。”Jim Heppelmann, PTC总裁兼首席执行­官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­个思想者。在 2018年中接受记者­采访时,他强调,工业物联网的逻辑体系­中,世界被划分成数字世界、物理世界和人之间的三­者关系:从逻辑和伦理上 强调工业物联网始终是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具,而非本身,真正能够驱动企业数字­化转型、并对企业未来业务模式­起到决定因素的,依然是人类自身。

这实际上不仅是工业企­业应用工业物联网解决­方案的价值边界,更是数字化企业实现过­程中,必须遵循的原则——从企业用户的角度,这样的衡量标准更具可­操作性,而且判断和衡量的标准,也更可量化。

写在最后

当然,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讲,由于发展的阶段不同,到底是应该从提高自身­单点的业务能力出发,提高自身创造价值的效­率?还是从全局出发,调整自身业务模式?甚至是站在整个产业链­的角度,以自己为中心改变整个­产业的价值体系?都需要更多的评估和实­践。但是面对2019,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:改变,已经势在必行。因为,这是摆脱“成长烦恼”的唯一出路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