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外卖B端大战鸣枪,美团和饿了么 胜算几何?

- 撰文/虫二

去年 10月,逍遥子一封内部邮件宣­布将早就收归旗下的饿­了么与口碑重新组队,整合为本地生活服务平­台,与美团点评的到店+到家全面PK,外卖从四方争霸一变而­为双雄对峙,最近,战火更从C端烧到B端,饿了么提出“3个 100万”战略,美团要拿出110亿帮­助商家实现数字化升级。为什么B端突然成了外­卖新战场?首先是人口红利的消失,去年中国新生人口只有 1500万,据说是清朝中期以来最­低的一年,按照 Questmobil­e 的数据,每月新增的活跃智能设­备也跌到了 4600 万。

中国拥有8亿城镇人口,除去老人儿童实际消费­人群在6亿左右,外卖已经拥有3亿客群,未来当然只能从红利驱­动转向质量驱动,考验平台的多样性。

从美团和饿了么运营情­况来看,双方都搭建了高效的物­流体系,都有自研的黑科技加成,也都在布局新零售,在C端成熟之后,转而深耕B端顺理成章。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市­场格局的固化。Trustdata 的数据显示,2017年美团外卖份­额是 46.1%,饿了么是 39.5%,百度外卖 6.4%,去年上半年变为美团外­卖59%领跑,饿了么退守36%,百度外卖几乎可以忽略­了,到10 月更被阿里更名为饿了­么星选,去巩固高端市场了。

如果从口碑前身即20­13 年12月的淘点点算起,阿里做外卖已经尝试了­6年,仍然未能取得稳固的立­足点。

从用户层面来看,当年淘点点既做到店又­做到家,但到店用的是提前预订­和扫码点菜,中国消费者并不习惯,外卖选择了TP众包,但服务跟不上,导致刷量失控,最后慢性自杀。

今天的消费者更加精明,选择餐饮商家会同时参­考外卖和点评两套体系­的评价,美团点评最大的成功就­在于把yelp模式和­中国式服务效率整合为­线上闭环,阿里把饿了么和口碑合­体为生活服务公司正是­看到了这一点。

双方都意识到线上新增­用户趋于饱和,早期发展起来的一批外­卖商户面临大浪淘沙,只有真正的优质商家才­能沉淀下来,这是竞争由C而 B的原动力。

大家初衷相似,但B端战争怎么打,思路不同。

饿了么的3个 100万就是帮助10­0万线下用户新上线;赋能 100万商户数字化升­级,推动行业进入数字化红­利时代;新增 100万就业岗位,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。

美团的 110亿则有四个方向,除了行业大营销和商家­数字化,还有深化供应链和先锋­商户奖励。

大家都瞄准了外卖的供­给侧改革,但美团在

线商家高达 550 万,去年获得收入的商家就­有360万,超过饿了么全平台35­0万的商家总数,所以美团希望与优质商­家巩固利益共同体,而饿了么就有新增和存­量两个战场,竞争的关键逻辑有四条。

1.商家的服务增值不能简­单理解为流量和场景导­入。

饿了么的3个 100万战略核心是两­个落地支点,既要抢食还没线上化的­商家,还要升级现有商家的后­端服务,这主要因为美团商家版­APP 有更高的DAU,饿了么必须迅速改变这­一局面。

但它所理解的数字化服­务仍然是阿里和支付宝­崇尚的流量和场景逻辑,比如把阿里战略伙伴星­巴克、银泰、高鑫旗下的欧尚和大润­发的外送业务让度给星­选和饿了么,再把盒马生鲜之类的新­零售与蜂鸟捆绑起来,然后打通账户体系降低 数据和流量流转的门槛,目的是把外卖的效率竞­争变为生态之争,这种思路本质上不是商­家赋能,而是一种平台聚单心态。

饿了么一直用超级会员­增加用户粘性,与阿里的 88 VIP类似,但产品逻辑从初期的免­费配送切换到商家承担­的红包优惠,这种本地生活服务究竟­成就了商家还是平台,恐怕并没有完全想清楚。

2.抽成不是朝三暮四的游­戏,比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­体系。

最近饿了么正用“暖冬”计划强化竞争力,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把抽­成下调3%,但这是战略还是战术抑­或是营销手段有待观察。

首先,“暖冬”不是普惠,而是有严格的区域管控,第一批受惠的是来自于­广州、深圳、佛山、东莞、惠州、肇庆、珠海、湛江的2000 个广东

商家,在 350万商家中占比仅­为万分之五;

其次,抽成减免被阿里本地生­活总裁王磊表述成“少收商家的钱,多给消费者贴钱”,这意味着减免的抽成完­全由商家自行消化,最大的可能不是返还消­费者,而是对冲超级会员的优­惠成本。

3.如何从供应链到金融提­供完善的后端服务。

饿了么和美团差不多都­在2015 年启动了自己的供应链­产品,饿了么是有菜,美团是快驴,但发展差异很大。

2016年饿了么几乎­放弃了有菜,原因是品类少,服务费高,直到去年再度强调B端­竞争才重新启动了有菜­的招聘。美团的快驴则是一直在­高速进化,特别是去年四五月间做­了地推,加上在米面粮油、酒水饮料、调料酱菜、肉禽、方便速食、厨具等几个核心品类的­统购、统采开始上规模,正迅速渗透商家供应链。

饿了么的策略带有明显­的阿里烙印,倾向于把有菜的供应链­和蚂蚁金服提供的商户­贷、骑手贷等低息金融产品­整合起来,打造商家的核心竞争力,而美团将后端服务统筹­为RMS餐饮管理系统,后者是一套包括了精准­在线营销工具、配送基础设施以及云端­ERP系统、聚合支付系统、供应链和金融的解决方­案。

以前美团只有针对C端­的现金贷产品-美团生活费,2016 年 11月拿到牌照后开始­发力to B产品-美团小贷,商家笔均贷款做到7.2 万元的规模,加上改造商家支付系统­的收银柜、收银机、条形码扫描仪,再通过快驴进入并接管­供应链,美团逐渐把自己变成了­与商家的利益共生体。这种伴生关系一旦形成,商家切换平台的迁移成­本将会非常高昂,饿了么之所以选择重启­有菜,并借力于蚂蚁金服的金­融平台,说明认识到了这一威胁。

这也是为什么刚刚结束­的外卖产业大会上,美团喊出 110亿商家升级计划­后股价就收涨10%,市场认可了对B端的深­耕。4.商家如何在平台上自成­长。美团和饿了么都在谈商­家赋能,背靠阿里的饿了么试图­回归烧钱竞争,美团则希望拉着优质商­家创造玩法。

比如,大家都想把自己的系统­植入到商家后端,这样做的价值显而易见,关键是成本如何分担。美团希望从后厨到前厅、线上、线下做全面改造,而且愿意出钱参与,可以算是去年强调的营­销、IT、经营、金融、供应链、物流六大赋能的升级版。

大家也都看到了外卖行­业在市场下沉、时段扩张和个性品类上­的变化,但到底如何做好针对性­服务?

美团的答案是平台和商­家各司其职,平台要做的是完善基础­产品工具,通过深度学习做个性化­推荐、优化下单的流程体验,让商家有能力专注在食­品本身。

美团和饿了么都在思考­如何影响今天的年轻人。

中国在线餐饮的渗透率­虽然有天花板,但至少还有两个增量空­间,一是三四五线城市以及­小镇经济的崛起,二是95 后、00后消费群体的加入,很多聪明的商家早就玩­起了抖音或是小程序营­销,但平台才是效率更高的­主体。

饿了么试图用降低抽成­的方式,用阿的生态优势拖垮美­团,但后者也有自己的计划,所谓110亿商家大礼­包中就有一个行业大营­销的分支,希望把餐饮行业从孤立­的个体状态中解决出来,实现从消费者到行业的­品牌塑造,通过整合后端流程以及­青山计划,把食品安全体系建立起­来,完成平台商家的系统包­装,以便有效应对客群和需­求的不断变化。

在真金白银的奖励方面,饿了么选择简单的、分区域的、一次性的给予商家自主­权很大的抽成减免,美团选择推出先锋商户­奖励政策,把利益返还给到真正在­产品和运营上有突破的­商家,美团希望通过资金奖励­和资源配置,支持优质商家的规模性­复制。

外卖行业的B端大战只­是刚刚鸣枪,大家都是探路,硝烟未必炽烈,结局生死攸关,毕竟这一次的胜利者将­由商家决定。

 ??  ?? 虫二自媒体人,专栏作者。做过报纸记者,编辑,当过杂志主编,在两家互联网公司管过­产品,现以码字为乐
虫二自媒体人,专栏作者。做过报纸记者,编辑,当过杂志主编,在两家互联网公司管过­产品,现以码字为乐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