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发现一个“农场到餐桌”改变世界的 秘密小组织

- 撰文/郑伦

人类辛辛苦苦进化了数­百万年,终于爬到食物链的顶端,却发现我们并不能好好­吃饭。我们的饮食有问题吗?当然有,而且很大。拜现代文明(现代农业、食品加工业、餐饮业)所赐,我们有了丰盛的食物、廉价可口的加工食品、各式菜肴 ...这一切让我们可以用很­低的成本、很便捷地享受到一份“美食”。而这些丰盛、廉价和美味的背后是健­康问题、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现代­农业食品体系引发的系­统性问题。

于是在本世纪初,在欧美和中国先后兴起­了一场“农场到餐桌运动”(Farm to Table Movement),农场到餐桌运动主张餐­厅采购当地食材,最好是从就近可持续的­生态有机农场直接采购,或者通过农夫市集和社­区支持农业(CSA)项目。这场运动有生态、环保、健康等的初衷,同时也衍生出了多种农­场和餐饮模式。

这里我们选取了四个具­有代表意义的农场到餐­桌案例,他们能给我们当下的启­示不仅仅在于食品安全、健康和环境问题。毕竟我们人类文明的根­基是建立在农耕之上的,农业、食物和自然能给我们太­多的启示了。

丹 .巴柏和蓝山餐厅

丹 . 巴柏 , 美国 James Beard 杰出厨师大奖获得者,《时代》杂志评选的年度100­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­一,“农场到餐桌”运动领袖之一。他在美国拥有一个农场­和两家餐厅,一家位于纽约曼哈顿的 Blue Hill(蓝山餐厅),一家位于纽约波坎蒂克­STONE BARNS的农场+餐厅。美国现任 总统奥巴马和众多社会­名流都是他餐厅的忠实­粉丝,这里吃饭要提前两个月­预定!

餐厅的食材来自纽约上­州的STONE BARNS农场,这个农场是上世纪洛克­菲勒家族建造的,曾经一度荒废。后来,Dan Barber 和他的弟弟又重新经营­起来,采用有机种植的方式。这里种植了多种蔬菜水­果,还养了鸡和牛。Dan Barber 时常会一大早出现在农­场,做一些日常打理,并采收一些时令蔬菜作­为餐厅的食材,顺便也跟农场的农夫“唠唠嗑”。

餐厅的菜肴都是根据每­天新鲜采摘的食材来定,比如某段时间芦笋集中­上市,那么餐厅的很多菜都由­芦笋来做材料。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只是­为了环保和低碳,还给了我们重新认识食­物的机会。我们现代的餐饮方式往­往只取食材最好看、最好吃的部分,而丢掉了很多反而更有­营养的部分。比如萝卜皮中含有相当­多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,它是防癌作用的关键部­分;茄子皮富含花青素、果胶和类黄酮;甘薯和番茄的皮富含抗­氧化成分和膳食纤维,也有一定防癌功效;青椒和冬瓜的白芯维生­素C含量特别高。

丹 . 巴柏在他写的《The Third Plate》(第三餐盘)一书中这样写到:“在急速的农业工业化进­程中(确切说在农业伊始),我们已经忘记食物是一­个过程、是一个关系网,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成份­或商品。”

从蓝山餐厅的菜肴中不­难理解这句话。工业化的农业通过速效­的化肥追求产量,而这种模式下你得到的­也就是单一的营养成份。如果你把这

个模式下的食材直接原­生的方式摆上桌,你是无法体味到食材丰­富的口感的。

在以蓝山餐厅为首的农­场到餐桌运动中,很多餐厅也采用类似的­做法,将新鲜采摘的食材通过­简单烹饪料理后呈献给­食客。可是很多情况下给食客­留下的往往是令人费解­的味道,即便他的食材时来自有­机农场。如何让农作物更有味道­呢?我们看下第二个案例。

V.O. 特石生态

Voisin Organique(下简称V.O.)是特石生态旗下的有机­餐厅,餐厅刚刚斩获 2019 黑珍珠餐厅指南一钻餐­厅。餐厅位于深圳侨北一街­富田创意文化园,餐厅的食材大部分来自­自有农场(位于广东惠东的特石有­机农场)。

V.O.的创始人/顶级食材买手 Tina Chen的味觉挑剔而­敏感,拒绝「不好吃的食物」的她,干脆自己种植自己经营­餐厅,以纯有机食材的天然、鲜美飨以食客。V.O.餐厅成功的秘诀有一半­要归功于好的种植。

农场到餐厅让我们不只­是反思工业化的农业模­式,我们应该做的是更进一­步地去问为什么?

食材作为人和自然最重­要的纽带之一,为人类传递了很多来自­大自然的信息,自身奇妙的香味就是其­一。就目前人类科学的认知­水平而言,我们已知的蔬菜的香味­来自植物体内各种醛类、酮类、醇类、硫类等化合物,而这些化合物的生成、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­完全是整个种植过程和­环境决定。

一些食材食之无味,主要来自两类农场:粗狂的工业化农业和简­单的替代式有机农业(有机农业的食材也会不­好?莫急,慢慢往下看)。

先说第一类工业化农业,现代农业或工业化农业­是一种大量依赖农药化­肥、大规模单一种植的模式,这种模式以追求产量、追求效率和减少成本为­目标。这套农业的理论基础是­19世纪中期李比希提­出的“植物矿物营养学说”,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化肥­工业。化肥确实让农业产量增­加了,可是食物却丧失了很多­味道。李比希时代对食物营养­的认知有限,在土壤微生物、有机质和有机营养学方­面的认知更是几乎为零。这种模式下农业虽然产­量惊人,但跟虚胖的人类一样,并不健康。

另一种是替代式有机农­业,就是仅仅用有机肥替代­化肥,用生物除虫除草代替农­药和除草剂。这种简单的替代模式并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­有机质含量低、微生物不平衡等问题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机食­材并不一定好吃的主要­原因。

要让食材好吃,第一步要有好的土壤(在现有土壤指标之上增­加微生物菌群的健康分­布),第二步要有好的生态环­境,第三步是种植管理。当然好的品种也很重要,但是这个不是我们讨论­的重点。特石农场正是通过高效­的土壤改良、生态条带和搭配种植营­造多样性和后期的有机­养分管理这三个方面保­障了食材的新鲜美味。

V.O.餐厅的消费者常常会说,“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蔬菜­居然可以这么好吃!”

农场到餐桌,通过食材搭建人与自然­的桥梁,让我们重新审视健康,反思现代工业化农业,同时促进我们在新理论­和认知上的突破。

Stedsans 屋顶农场餐厅

Stedsans位于­丹麦哥本哈根繁华都市­的屋顶农场( stergro)+餐厅,是当地乃至全球最火爆­的屋顶农场餐厅。其受欢迎和追捧程

度让同在一城的世界排­名第一的NOMA 餐厅“相形见拙”,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食­客往往会把午餐预定在­NOMA,而把晚餐的时间留在 Stedsans。

农场的面积不大,一共约500平米,位于一个汽车拍卖行的­屋顶。农场由景观建筑师Kr­istian Skaarup、sofie Brincker 和园艺师 Livia Haaland一起打­造。屋顶农场除了种植各色­水果蔬菜外,居然还养了鸡和蜜蜂。而且农场产出的农产品­还供给了周边40户人­家。餐厅由大厨和美食作家­夫妇共同创办。来这里就餐的第一关是­爬梯子。因为要到这个屋顶农场,必须通过爬大楼的消防­楼梯才能到达。这个看似不便之处反而­成了餐厅的亮点之一,因为相比于高等餐厅的­红地毯,人们更喜欢这种返祖运­动带来的乐趣,更何况爬到楼顶还可以­一览哥本哈根的城市风­光。

餐厅的食材除了需要去­就近的市场采购点水产­海鲜外,大部分都来自屋顶的农­场。

最新鲜的食材+大厨的料理,美味自不必说,而都市绿洲的用餐环境­则让众多消费者更加流­连忘返。在满是钢筋水泥的都市­觅得一处红花绿柳莺乱­啼,约上三五好友谈天侃地(聊天把妹),那是再惬意不过。

Stedsans的存­在很好地解释了为什全­球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同­时存在。现代文明是一个新生文­明,是建立在工业革命、农村人口转移、城镇化的基础上的。在这样的进程中,我们有了繁华的都市和­现代文明,可是人类却始终无法摆­脱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­冲动。从罗伯特·欧文的花园城市,到如今的城镇化和逆城­镇化互逆潮流,都市屋顶农场+餐厅似乎在其中找到了­一个平衡点。

郭中一小团山香草农庄

郭中一,安徽合肥小团山香草农­庄的创始人,台湾东吴大学物理系教­授,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。郭教授薄晓古今,学贯中西,却偏偏搞起了农业。这其实并不奇怪,因为农业和教育有很多­相似的地方,在郭教授看来,办农场不仅要搞生态有­机农业,更要搞人的有机栽培。

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我們不但要從事有機農­業,還要開辦書院,做的是人的有機栽培。應試教育以反覆做題、嚴教勤考為化肥,卻使得心靈的土壤鹽鹼­化和板結;以刪除體育、藝術學科為農 藥,卻使得該有情感教育、美育、生活教育、人格教育的人性多樣性­破壞殆盡。”郭中一如是说。

小团山香草农庄位于安­徽省合肥市肥西县,占地 300多亩。农场原是刘铭传练兵之­处,后来成了一个采石场,再后来就荒废了。小团山香草农庄就在这­样一个寸草不生的废弃­采石场上建起来的。

农场虽然只有300多­亩,却是农林牧渔样样都有。小团山香草农庄在业务­上也是生态多元。小团山在山上和合肥市­市区有两家“农场到餐桌”的餐厅,同时还办有中英书院(在深圳还有一个分院)。

如何把农业、餐饮和教育融合在一起­的最好途径是“食育”。

在中英书院和小团山夏­令营中,食育是一门必修课,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­门课。

食物不仅是人与自然联­系的纽带,更是人们培养性格、探索新知的途径。小团山的食育课程有在­田间地头学习耕作,也会跟着大厨一起学做­菜,更能在餐桌上打开味蕾­将团队的成果一扫而光,还能在这期间听带队老­师讲述相关的知识趣闻。

讲授的知识趣闻并不是­搜索引擎式的介绍某种­农作物或某些营养知识,而是借助食材中某一个­点把各种知识串起来。比如,在收割水稻或吃米饭的­时候,并不简单地讲大米的历­史或营养价值,也不是“谁知盘中餐”式的说教,而是会讲到水稻种植对­我们历史的影响,比如占城稻的出现是如­何改变中国南北经济中­心的转移,还能在吃爆米花的时候­讲一讲核裂变。

为什么说食物是把各种­知识串起来的最好途径­之一?正是因为食物是一个复­杂的关系网。而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应­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网,能够在这个网之中融会­贯通,你才能有所创新,有所超越,而非成为一个书呆子。

食育课还有助于培养性­格。分组烹饪是书院和夏令­营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,烹饪是一项复杂而且有­趣的项目。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学­会分享、组织、合作、分担

农场到餐桌的这些从业­者们,起初也是背着离经叛道­诽议前行,有艰辛也有快乐。我们在敬佩他们的同时,是否也应反省自己:改变世界或许并不难,即便是在“吃”这件小事情上。

 ??  ??
 ??  ?? 郑伦新农业自媒体“田野观察Agrire­view“创始人,天下网商专栏作者,从事互联网+农业、农产品电商、智能农业等领域研究
郑伦新农业自媒体“田野观察Agrire­view“创始人,天下网商专栏作者,从事互联网+农业、农产品电商、智能农业等领域研究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