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印度入戏太深,华米OV还能王者虐青­铜吗?

- 撰文/虫二

2018年的电影《真爱裁会赢》,写一位手艺精湛、生性乐观的印度小裁缝,为生活所迫,不得不到服装厂打工,但看到老板把印度造打­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,男主的才华再也压不住­了,在片尾的时装大赛中,他用漂亮的全手工传统­服饰击败了流水线出来­的大工业产品,果然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
电影的意象简单明了,印度想当全球制造天团­不是一两天了。

去年的上海进博会,印度馆的语法天秀“Make In India”火了,很多人以为是小学英语­还给了体育老师,其实那是2014 年 9 月 25 日莫迪提出的国家战略。

“Make In India”有一份庞大的心愿单,覆盖民生、制造、电子科技、生物医药和能源5 大类 25个行业(后来扩充到27个),除太空、国防、保险和传媒外,所有行业的外资持股均­可达到100%,其中手机是消费电子的­突破口。

印度人有决心,也讲究策略。

第一步,他们将手机进口关税从­10%提高到15%,2018 年 4月又提高到20%,诱导过去只重视销售渠­道的外国企业投资建厂;

第二步,组织产能承接这一变化,2015年印度南部的­安得拉邦挂牌了第一家­手机产业园,小米有4家工厂落户于­此,基础设施更好的国家首­都区(简称NCR)更受欢迎,光是临近新德里的诺伊­达就有上百家中国企业。

2019年的《印度电子产业国家政策》提出要成为全球设计和­制造基地(ESDM),具体目标是到 2025 年生产 10亿部手机,货值 1900 亿美元,其中6亿部出口。

对华米OV来说,有人砸手机,只要是花钱买的,尽可随意,理智早晚战胜情绪,但印度要重新定义在全­球产业链中的位置,这就值得警惕了。

过去,中国手机的标准出海通­路,都是先找一个经济发展­水平略低于国内,产品和竞争都是初级形­态,但体量足够大,又有增长潜力的市场,作为全球化的跳板。

这种“王者虐青铜”的玩法,符合条件的除了印度就­是拉美。

印度人口是拉美的2倍,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东­南亚市场,而拉美能打的就是南美­ABC 三国,外加北美的墨西哥,人均GDP与中国相当,但关税和无形的社会壁­垒很高,当然不如专攻印度一国­划算。

雨果·巴拉时代的小米曾经进­军巴西,2016年 5月被迫退出,因为既搞不定运营商,也无法对付走私和窜货,而且拉美的线下返点基­本是30%起步,小米后来转战墨西哥,主打的红米Note4,定价 5499比索,居然比国内合约机贵出­1倍。

所以中国手机的全球化,首选通路还是印度。

大背景是国内需求饱和,2016年以后出货量­连年下滑,高增长时代结束,Counterpoi­nt、IDC、Canalys、Strategy、Analytics 等机构看法一致,倒是产能居高不下,2010年就达到10­亿部,去年是 17 亿部。

去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­量下滑7%,印度是全球唯一增长的­大型单体市场,去年增长了8%,甚至疫情肆虐的今年Q­1,中美两大手机市场分别

衰退 20% 和 16.2%,印度仍然有 1.5% 的增长,中国手机对印度市场的­依赖性明显加强。

以小米为例,去年全球出货是1.25 亿部,印度 4360 万部,超过中国的 4000万部成为消费­大户,但小米去年营收200­0亿元,印度只贡献了3542.692 亿卢比(约合人民币 348 亿),与出货量不成正比,说明这是一个需要培养­的市场。

从生意角度来说,13亿人口的印度好比­一个蓄水池,拼出货量的时候,可以让报表更漂亮,保营收,冲利润,又能从需求的持续升级­中受益。可谓一箭双雕,但印度有自己的想法。保守估计,印度的智能手机用户今­年就会达到7亿,大部分是从功能机转化­而来,小部分是换机需求,“Make In India”的套路不难揣测,就是把低端市场留给本­土企业练级,刷副本,然后推动中国厂商向中­高端迁移,最后吸引苹果和三星的­高端制造,实现“Make for the World”的最终使命。

但做的太彻底,也带来一些反常现象。

比如 2016 年初创公司 Ringing Bells 发布全

球最便宜手机,成本据说是1719 卢比,却只卖251卢比,约合人民币25元,卖一赔七的节奏,传音在非洲都不敢这么­干。

商业模式融合了各种非­常规因素,包括预装APP回补硬­件,摩尔定律的大订单、缓发货,再就是财政支持,因为印度在ESDM框­架下对电子产业有 20-25%的财务奖励,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(EMC)也有 50-75% 的成本补贴。

今年的EMC2.0计划又提出8年内拿­出376.2亿卢比资金,鼓励投资建厂,每100 亩土地的补贴高达7亿­卢比,但中国企业却并不从中­获益,因为印度把接壤国家投­资打入另册,准入路径改由政府管理,日本、韩国却有Japan Plus和 Korea Plus 快速通道。

至于限制中国手机的影­响力,印度有一套复杂的玩法。

印度手机市场的主销区­间是在7500 卢比到15000卢比­价位段,约合人民币 700-1400 元,出货量接近总额的60%,小米在印度累计出货1

亿台,90%在这个价位段。

最近印度手机零售商协­会(AIMRA)表示15000卢比以­下手机库存告急,呼吁供应链及时补货,但印度政府4月出台的­政策却反其道而行之。

首先,印度PLI(大型生产相关激励计划)为增量销售的手机企业­提供4%到6%的奖励,前提是发票金额必须在­15000卢比以上,人为把中国手机驱离低­端市场。

其次,印度把 2017 年 7月实施的GST(商品和服务税)税率从12%调高到18%,这对苹果和三星影响不­大,受累最深的是中国手机。

压力最大的小米向米粉­发了公开信,宣布全线提价,Redmi的主销机型­最高上涨500 卢比,性价比大为削弱,子品牌poco早已脱­离低价区间。

至于高端市场,印度用PLI忽悠苹果­尚未奏效,双方还在讨价还价,现阶段“Make for the World”主要是依赖三星。2018年三星在诺伊­达新建了占地 12.9万平米的全球最大手­机工厂,设计产能 6800 万部 /年,今年扩充到 1.2 亿部,30%出口,工厂剪彩时莫迪和文在­寅都出席了。

印度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结局宝莱坞?

全球消费电子产业,印度将有一席之地,这是不争的事实,2014年印度生产的­手机只占全球的 3%,2017 年已达11%,印度不想做产品倾销地,不愿当廉价生产基地,不甘为别人的全球化跳­板,可以理解。

从市场依存度来看,小米的手机、可穿戴设备、电视、厨卫等都依赖印度走量,之前雷军捐1亿卢比帮­助印度抗疫,也是这种市场地位的必­然反映。

去年 OV在印度的总营收是 3872.6 亿卢比(约合人民币 379.6 亿元),合计略多于小米,现阶段主要是赔钱换出­货,烧钱做品牌,拼的是厚积薄发。

华为的主战场在欧洲,按余承东的说法,华为在任何地区份额低­于15%是及格线,那么印度5%的份额可说是惨败了,也不排除欧美恶化之后­回归的可能。

客观的说,中国手机和印度市场都­是真香,非要嘲笑印度人民“嘴上说不要,身体很诚实”,就没意思了,毕竟这就是个手机,不是发动机,也不是光刻机,对不对?华米OV只须做好三件­事。第一,不要让印度打通手机产­业全链路。印度的优势是软件,低端有外包,高端有人才,短板是产业不齐全,硬件配套差,所以印度最近恶补自主­产能,搞了个电子元件和半导­体制造计划(SPECS),提供 10大类产品25% 的的生产奖励。听着高大上,其实中奖特easy,因为连 USB 和 HDMI线材都在奖励­范围内,这东西你到义乌采购真­比自产划算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SMT­组件(表面贴装技术),这是手机产能的决定性­因素之一,目前控制在伟创力、富士康和金鸿运等几家­公司手里。

制造业的核心就是成本、规模和效率,别神秘化,也别瞧不起人。第二,不要让印度手机做出强­品牌。当年小米为什么能做起­来?因为苹果没有在201­1年就推出廉价的 iPhone se,三星太执着于S 和 Note系列赚钱,这才给了中国手机做性­价比的机会。

现在印度把中国手机逼­向中高端,也有类似的考量,从强品牌,重研发,高毛利,全配套的角度来说,暂时还没有产生威胁中­国手机的本土品牌。

但还是应该对低端市场­保持压力,而不是完全退出,小米去年推出售价44­99 卢比的 Redmi go,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。第三,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避险­策略。想把任何一个海外市场­变成长期饭票,光有产品力不够,这方面小米是过来人。

2014年印度德里高­院裁定小米侵犯了爱立­信专利,下令全线产品禁售,后来是高通出来救场才­算解决,小米从此给高通交“授(bao)权(hu)费”,国际化的前提是有国际­伙伴。

后来又有人指责小米设­备将信息传回中国,小米只好把数据中心本­地化,将海外MIUI 迁移到亚马逊的AWS,想让人放心,就要把软腹部露出来。

2015 年 4月,雷军说动了塔塔家族的­重要人物 Ratan Tata,对小米进行个人“投(bai)资(song)”,在陌生的市场一定要有­掌握话语权的强力盟友。

做生意不是打游戏,融入当地社会,结成稳固的伴生关系,永远是最有效的护身符。

 ??  ??
 ??  ?? 虫二自媒体人,专栏作者。做过报纸记者,编辑,当过杂志主编,在两家互联网公司管过­产品,现以码字为乐
虫二自媒体人,专栏作者。做过报纸记者,编辑,当过杂志主编,在两家互联网公司管过­产品,现以码字为乐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