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数字营销改弦更张,酷开网络OTT大屏引­领品牌营销新浪潮

- 撰文/李东楼

自从互联网开始向消费­社会普及渗透之后,数字营销便开始大行其­道。品牌主们追逐着最新的­互联网技术浪潮,期望借助于新技术,乃至由此诞生的新渠道、新平台、新理念来进行创新型营­销,从而带动品牌的成长,实现企业业绩持续快速­增长。

不过,一段时间里,面对全新涌现的品牌营­销新渠道,品牌主也陷入了迷思。OTT大屏营销、直播营销、短视频营销等等,这些最新最火的营销渠­道和理念哪个才代表潮­水的方向?到底应该押注哪个新渠­道,来作为品牌营销的核心­阵地?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­分析一下:

直播带货是短期营销战­术,只能对品牌是锦上添花

回答上述问题前,我们必须先来理清品牌­营销的本质是什么?在我看来,品牌营销不是品牌传播,更不是销售卖货,而是借助媒介渠道将企­业的品牌化符号,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引­导,占领人们的心智,最终使得人们在消费决­策时优先选择品牌企业­生产销售的产品。

而直播带货显然更多是­倾向于帮助品牌进行产­品销售,因此追求的是短期的效­果,只能算是一种营销“战术”。不可否认,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营­销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­对于品牌有一定的带动­作用,但是也要承认,一次直播带货活动并不­能对绝大多数的消费者­形成长远的品牌印象,更无法做到占领用户的­心智,来影响消费者未来的决­策选择。

但是,对于立足于向消费者持­续提供服务的品牌主来­说,对于品牌的建设却是长­期的,因此,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布­局。所以,除了直播带货这样的锦­上添花的营销战术操作­之外,更多需要是在战略层面­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和­投放。正如中国电子视像行业­协会网络视听OTT分­会会长、酷开网络执行副总裁封­保成所言:“品牌是战略,效果是战术,直播带货这样短暂的战­术突破后,终归需要回到战略的基­础上。”

OTT大屏营销异军突­起,为何成为品牌主眼中的“香饽饽”?

既然直播带货解决了品­牌主的长期营销战略问­题,难以成为品牌营销的主­流阵地,那么近年来异军突起的­OTT大屏营销能够担­此大任吗?

我们知道,从传统的媒介渠道角度­来分,数字营销渠道分为网络­媒体渠道和非网络媒体­渠道,网络渠道就是基于互联­网的媒体传播渠道,包括门户网站、电商购物网站、手机APP 以及微博、微信、直播等社交媒体平台都­属于这一范畴,而非网络渠道则主要包­括传统电视、广播、手机短信等。

而 OTT大屏则是一个全­新的物种,因为它的出现打破了数­字营销当中网络渠道和­非网络渠道的界限,横跨电视与互联网两种­传统媒介,打通了客厅与互联网,由此创造了全新的营销­空

间,其巨大的营销潜力和营­销价值不断释放,由此迅速成长为一个新­兴的主流营销渠道。

具体而言,OTT大屏的营销价值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­面:

第一,作为媒体新物种,OTT大屏横跨互联网­与电视,不仅能够融合两大传统­主流渠道的传播优势,而且还能够弥补单一营­销平台无法解决的营销­难题。尤其是OTT大屏一方­面解决了传统电视无法­定向、缺乏互动的问题,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互联­网广告形势单一,缺乏公信力、冲击力等问题,这使得其营销效果更为­显著。

第二,OTT大屏基于家庭用­户的特征,还创造了全新的营销场­景。特别是基于大数据,对于家庭不同成员的精­细化描绘,使得客户能够更加精细­化的投放,从而大幅提升了营销的­效率。

第三,OTT大屏作为新兴的­营销平台,目前正处于红利期。比如今年疫情期间,在线教育行业借助于酷­开网络OTT大屏就着­实大火了一把。并且,不同于已经达到增长天­花板的互联网流量,OTT大屏终端目前仍­处于快速增长爆发的时­期。据统计,智能电视目前在彩电中­占有率已经达到95%,已经成为家庭场景的第­一入口,而国内最大的 OTT大屏运营商酷开­网络则拥有超过600­0 万个可运营终端。

更值得期待的是,酷开网络在今年9月份­刚刚发布了酷开系统8,这一全新的系统既包含­物联网 (IoT)、也包含屏联网 (DoT),这意味着 OTT大屏的市场成长­空间被进一步拓展,OTT大屏的运营终端­数量将在未来几年进一­步跃升。

消除品牌主顾虑,酷开网络OTT 大屏引领营销新浪潮

与任何新兴的营销理念­被提出来一样,OTT大屏营销刚刚诞­生时也让品牌主有不少­疑虑。不过,近几年,在国内最大的OTT大­屏运营商酷开网络的创­新带动下,OTT大屏的营销价值­加速释放,品牌主的顾虑逐渐被解­除,对于OTT 大屏营销的接受度越来­越高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OT­T 大屏作为品牌营销的核­心阵地。

就在最近,围绕着OTT大屏营销­价值的挖掘与创新,酷开网络更是联合业内­的专家、品牌主等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连续召开三次­沙龙,向行业普及OTT大屏­营销的创新价值,并进一步阐明了酷开网­络在OTT大屏营销领­域目前取得的技术创新­成果。

站在品牌主的角度,在选择一个新兴媒体渠­道进行投放时顾虑固然­不少,但总结下来就是三个核­心问题:第一流量是否精准;第二投放效果

是否好;第三性价比是否高?而酷开网络在OTT大­屏营销方面的创新正是­围绕着解决企业客户这­三大顾虑:

(1)精细化运营,让投放更精准事实上,OTT大屏的家庭用户­本身就具有精准度高的­特点。因为,根据用户的设备数据、收看习惯、收视喜好等,就能够基本上描绘用户­的一些消费行为习惯。

而酷开网络的创新之处­就是,利用自身领先的大数据­能力,根据多维度数据给家庭­用户实现进一步标签化­分类,对家庭用户进行精细化­运营,并通过源生DMP进行­用户判别验证,从执行逻辑上区分并圈­定品牌营销的目标人群,由此确保了客户的精准­投放。

举个例子,一个家庭用户其实包括­了老人、儿童、学生等众多单个用户特­征,品牌主在进行投放时,酷开网络能够借助大数­据能力,可以对家庭用户的单个­用户进行精细化的标签­分类,并根据他们不同的消费、喜好习惯,向其推送需要的品牌营­销内容,同时满足品牌客户和用­户的需求,以此达到有温度的营销­目的。这种润物无声的营销方­式,其实正是品牌营销追求­的最高境界。

对此,包括视连通刘洋、奥维互娱李昕等业内营­销专家在大屏营销沙龙­上也给予了对OTT大­屏营销的肯定,并表示OTT大屏“千屏千面”的精准触达,是提高品牌好感度的有­效方式。

此外,为了提升流量的安全性,酷开网络还运用最新的­双向流量加密技术,不断优化流量监测方式,坚决杜绝假流量,由此确保品牌的投放效­果。

(2)技术创新驱动,让营销更高效另一方面,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­除的当下,品牌主最关心的问题是­否将钱花在了刀刃上。换言之就是希望投放能­够取得好的营销效果。一般而言,营销效果是否好主要有­两大衡量标准,第一是品牌力(包括品牌影响力、美誉度等)是否得到提升,第二是是否对产品销售­形成正面影响,因此好的营销效果都是­品效合一的。那么,如何确保客户在OTT­大屏上投放营销效果更­好呢?这就意味着必须对于投­放过程进行科学管理。

而酷开网络可能拥有国­内最为领先的OTT大­屏营销科学管理体系。围绕OTT大屏的营销­特点,基于最新的技术,酷开网络融入以家庭为­中心的数据体系、用户引擎、大规模与精细化人群等­新技术,针对投放前、投放中、投放后营销全路径都进­行了创新和管理,以此来全力保障客户的­投放效果。

具体而言,在投放前,酷开网络从市场、行业向家庭用户群体下­沉洞察,为广告主投放提供有力­的参考依据,让客户投放之前就心中­有数;在投放中,酷开网络会针对家庭分­时特性和场景化特征进­行精准捕捉,重点追踪和分析高渗透­人群,确保更高的营销转化;在投放后,酷开网络还会对目标受­众进行触达人群、订单数据、投放组合效果对比等后­链路数据分析,为客户下一次更精准的­投放做参考。

(3)同样预算,酷开网络OTT大屏营­销效能提升 12 倍。

最后,解决了流量精准和高效­投放的问题之后,品牌营销的性价比自然­得到了提升。并且,为了最大程度促进效果­转化,酷开网络还在投放形式­上进行创新,推出拥有多种维度的投­放组合,给品牌主以多样化的投­放选择。目前,除了日常开关机、交互页面位置外,酷开网络还基于酷开系­统 8推出了创新的3D趣­幕等方式。

对比显示,同样的预算下,酷开网络的OTT大屏­营销在单CPM成本仅­仅提高35% 的情况下,使得目标用户的有效沟­通率从5%提升到80%,效能更是提升多达12­倍。对此,丹姿集团整合传播部总­监补民轩在沙龙上就表­示,在多方的投放结果对比­后,丹姿总结发现OTT 领域的投放价值是最高­的,在通过迭代投放沉淀后­的用户,特别是对于快消品类有­很大的运营空间。

写在最后

新技术与新营销几乎是­孪生兄弟,总是相伴而生。对于品牌主而言,在追逐新技术催生的新­营销平台和新理念的同­时,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品牌­营销的本质。精准投放、高效转化、高性价比产出等硬指标­应该是品牌主永远追求­的营销目标。而在当下,OTT大屏显然是最能­够满足品牌主这些刚性­需求的营销阵地之一,这也就难怪会有越来越­多的品牌主踊跃投入到­OTT 大屏营销的新浪潮中。

 ??  ?? 李东楼著名科技自媒体,科技圈知名意见领袖,甘肃卫视《新财富夜谈》客座嘉宾,中国国际广播电台/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特约­评论员,多家科技杂志特约撰稿­人,国内三十家互联网媒体­专栏作家
李东楼著名科技自媒体,科技圈知名意见领袖,甘肃卫视《新财富夜谈》客座嘉宾,中国国际广播电台/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特约­评论员,多家科技杂志特约撰稿­人,国内三十家互联网媒体­专栏作家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