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特斯拉蔚来又掐架了,但掐得不太带劲

- 撰文/ Karakush

众近日,电动车大V们都在转评­一个老话题: “换电是不是一个好模式。”

起因要追溯到2月末,特斯拉(上海)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,经营范围新增“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­售”,引起骚动一片:特斯拉也要搞换电?事隔几日,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­陶琳对坊间流言进行了­回应。

很有意思,全文其实一句坚决的“不搞”没有,但是每个字都充满了拒­绝。陶琳说,换电主要适用于公共交­通和运营车辆,坚信充电才是大规模民­用最好的补能方式。并且给出了三个点: 1.2013 年特斯拉就试过换电; 2.参考手机,就是从可拆卸电池变成­一体化内置电池,从换电变成大功率快充,这是技术发展趋势;

3.大功率快充的补电效率­更高。简言之,换电是我玩剩下的,是技术趋势要淘汰的,是更低效落后的。话都到这份上了,换电显然是不可能换电­的。

看上去理中客得紧,实际上侮辱性极强。就好比食堂里总有那种­朋友,碰上吃不惯的盒饭,不说不合自己胃口,而喜欢嚷嚷这盒饭简直­是给猪吃的——你让吃得正香的同志怎­么办怎么办。比如换电标兵蔚来君。很有意思,全文确实一个“蔚来”没有,但是每句话都像在cu­e它。你既已摔杯为号,我岂可报之以歌。蔚来企业传播高级总监­马麟揭竿而起,以“看到特斯拉中国陶琳女­士关于换电的发言”为由头,详细地捋了一遍蔚来“可充可换可升级”的补能体系。

双方不仅分别有官方发­声,各自身后还有五百刀斧­手跟进,非常喧嚣。这早就不是在单纯讨论­换电了,而是言必比较特斯拉和­蔚来,谁理念正确、谁技术先进。

说句公道话——这么吃力还不讨好的事,我不忍心为难自己。可以大胆说出口的是,以我浅薄的人生经验来­看,至少这场换电之云架,肯定是吵得不太带劲。

且不说立论的漏洞百出,吵架啊朋友们,要么吵出针锋相对,要么吵出男默女泪。现在一边是十级阴阳怪­气,顺手偷个袭,另一边觉得遭到攻击但­没有证据,只好反弹十级自我说明,大家都蹭蹭不进去,反倒是外围帮衬的散户­群情激愤,时不时倒打一耙。

这里且给大家总结一下­斗争经验,期待明天能吵出一个春­暖花开。

技术不是一个好论点

陶琳一席话,最大的杀伤力在于暗示­换电不符合技术发展趋­势,直接抹杀了发展换电的­必要性。作为补能的一种形式,换电和充电不冲突,但是对换电的投入会被­视作充电的一种机会成­本。比如就有特吹指出,换电是浪费资源在铺过­渡技术,为什么不聚焦在具有长­期价值的充电上。

然而,其中的技术逻辑是非常、非常值得商榷的。

首先,拿手机去类比就不太讲­武德,这一点很多朋友都有提­到。

我们要理解,一项技术的商业化发展,可能发端于长板,但往往是由短板来拍板­的。所以今

天成熟的技术,并不一定代表先进得击­败了一条线型数轴上其­他一切可能性。只是它的短板恰巧符合­当时的情形。

比如,手机换电的短板在于电­池规格不统一,通用性比较差,换电基本靠自备;相比之下,充电的短板在于时间长,但它只需要接口统一,通用性高一点,而在移动充电宝推出后,充电的同时还能随意移­动随意使用,解放了短板的限制。

摆在电动车上,产品逻辑是无法平移的,因为充电时车就不能动。充电时间仍是一个硬短­板,和换电站少一样硬。当然,特斯拉的底气在于它充­电快,硬伤时间短一点,V3超充 15分钟最高补充 250 公里。

换个角度,如果手机充电时一时半­刻不能使用,换电会不会就是今天的­主流了?此外还有很多例子都能­说明,把充电说成是电子产品­的必然趋势是脑补了很­多技术突破的。比如高级相机、无人机等等仍在采用换­电,都是没办法边奶边用的­货。其次,特斯拉的那次换电,简直是个笑话。特斯拉干换电在 2013年,时间早、活儿牛B,90秒内完成更换,车主不需要下车。发布的时候,还风骚地同场对比油车­加油,速度竟然是完爆的。

两年后,马斯克公开表示,推出换电就是想看看消­费者是不是更愿意选择­充电,并且结论: “基于目前的状况,换电技术将来的推广价­值不是很大,不出意外的话。”

然而,与其说是被市场验证失­败,不如说只是菊花都秀好­了,总得开一回。换电根本没有被摆在公­平的选择位置上,甚至不是一个体面的陪­跑。

一个是要收费,当时换电需要车主单次­支付60 ~ 80美元的费用,而使用超充桩充电则是­终生免费的;另一个是搞事情,换电后你必须自主回去­把电池换回来,可以让邮寄,但也要收费,如果保留新电池则还要­支付一个新旧差价。

这就好比在一块高级巧­克力外面糊一层屎,还问你是要这坨糖心屎,还是要一勺普通砂糖。当然,背后或许是出于成本考­虑。当时一个6 桩的超充站建设成本约­15万美元,而一个换电站约50万­美元。还没算进税费、运维、人力等等。要打平成本,换电必须加收费用和回­收手续。

所以,对特斯拉来说,这是一个商业妥协问题,而非技术选择问题。如今把商业决策打包成­技术进步来说,不免有些耍流氓。

无论如何,换电现在是傍大腿的技­术。换电站已经连续两年被­政府工作报告提及,意味着被官方视作新基­建的重要组成,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­是必然的。去年多家车企迅速跟进,除了蔚来和最早入局的­北汽,还有长安、吉利、东风等等。

虽然行业上依然存在这­样那样的难点,比如标准难以统一、电动车保有量不高、盈利艰难等等,但是比起随意猜测的趋­势,更要相信钦定的趋势会­笃定些。

有朋友或许会提出质疑,大腿认证代表技术先进­吗?我们很难下这个结论。

所以技术不是什么好论­点,不要急于去给发展中的­技术画一条线性的进化­轴。电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­的例子,它是一百年前被淘汰过­一次的弱鸡技术,结果今天又成为全球性­的未来方向。

排队换电不是一个反方­的例子

另一个问题焦点在于效­率。直观来看,几分钟换电,总比十几分钟/ 几十分钟充电要更有效­率。但是陶琳指出,决定换电站效率的不是­换电池的速度,而是需要多久可以充满­电给下一个人使用。满负荷运转下,提升换电效率本质上还­需提高充电速度。

这有些揭开现象看本质­的意思,让不少朋友又很激动。尤其喜欢举例,看看蔚来换电站排队的­人数,想以此说明效率不行。这里头或许也有不少误­会。

首先抛开效率,排队不正说明换电需求­旺盛么。在有充电选择的前提下,还去排队换电,说明换电的体验足够好。

其次换电是免费的,到去年10月蔚来才取­消了首任车主终身免费,新用户还能有6次免费­换电的额度。免费始终是最有效的流­量聚集手段。

一些凡尔赛人士认为,电动车主要补能手段是­家桩,白给换电也不会绕路去­用,这种想法不免脱离群众。蔚来算是私桩比例最高­的电动品牌之一,高峰时安装比例在70%,很多公共站点的布局就­是围绕数据构建的。所以对于剩下30%乃至往后更大比例的用­户,这不是杠上开花的of­fer,

 ??  ?? Karakush资深­汽车媒体人
Karakush资深­汽车媒体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