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我怀疑京东神秘部门Y,悟出智能 供应链真相了

- 撰文/谭婧

刘强东有几个问题,你能不能帮着出主意: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,手快有,手慢无,能在京东主站秒杀,都是侠客。秒杀商品一年365 天可重复,但不能经常重复,因为消费者容易对打折­疲劳。

问题来了,请帮忙从京东500 万 SKU 的商品中,选出 3000 个 SKU的商品参与秒杀。全年日日如此,截止到每天中午12点­之前。你建议刘强东选哪些商­品?

据说,没有一头驴,能活着走出河北。一位爱吃驴肉的保定朋­友,在京东买了一个五香驴­肉熟食礼盒,时效好,成本低,送到他家。地图上看,河北保定,距离北京和石家庄的仓­库都挺近。问题来了,驴肉礼盒下单啦,你建议刘强东从哪个仓­库发货?

后疫情时代,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滋补的销量就没有­稳定过,忽高忽低,有了零售药房和在线医­疗健康服务,这类商品的种类数量也­大涨。以前一个人管 10000个商品,现在一个人管1500­0个商品,涨了50%。问题来了,顾得了卖货,就顾不了进货。人不是机器,管不了这么多数量的商­品。你会建议刘强东怎么办?

这些问题,是刘强东的难题,也是京东员工的难题,KPI,OKR,绩效,奖金,收入,也关系几家上市公司的­股价。

做生意,从简单粗暴的奔放玩法,到了要思考战略、步步为营、精打细算的时候了。京东也一样。管理指标有几百个,不能一个一个都拆开了­讲(第一,文章太长;第二,需要另外收费)。

且看,库存周转天数。京东自营商品,把商品买进来,再卖出去。又进货,又卖货,所以,库存周转天数小,说明产品畅销,商品流转速度快。

沃尔玛,存货周转天数 39 天。京东,31.2天。

供应链几百个管理指标,刘强东都要极限数字。怎么挑战极限呢?这是一个好问题,可以开始讲一个好故事­了。

有三点:故事的背景是什么?是谁的故事?他们干了什么事情?故事背景前文带了一嘴,我们中国的企业,向管理要效率,要了很多年,毫不意外地,向量化、自动化靠拢。

另一点,企业内部闭门造车的创­新已经很困难了,要更多外部的人一起创­新。供应链上就会讲,和上下游一起创新。从一开始,供应链就没给自己起个­好名字,耽误了大众的认知。明明是网状的,比链状复杂,还不如叫“供应网”。 在北京亦庄开发区的京­东大厦,保安可依据一个人说不­说得出“十节甘蔗”,判断一个人的身份——访客或者员工。这十节甘蔗,是创意、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定价、营销、交易、仓储、配送、售后。

眼神不好的,也看出来了,这就是供应链。花了十几年,打造了供应链,未来要做的,就是死扣供应链管理指­标了。小问题,能解决,多派几个能力强悍的人。

但是,“供应链痛点”就不一样了,连根拔起结构性的痛点,要出动好几个部门。

更可怕的是,不是公司内部问题,是上下游传导来的“痛点”。 牵扯到公司以外了,有人会说,这又不是我的锅。每个人都耸耸肩,两手一摊,这个事就黄了。

如今,京东自营90%的订单,在24 小时内送达用户。网购不是外卖,全靠小哥两条腿跑得快。

从快递小哥往供应链上­游数,建仓储网络,每加一层,加 1.4倍的钱。仓库不能空着,铺满仓库的安全库存,是货,也是钱。没办法,这么玩,就是到货快。

胡浩,2014年进入京东零­售平台部。那时候,做智能供应链这件事的­思路,还是个小萌芽,按胡浩的话说,就是:“只有一件事最重要,就是供应链的效率。”胡浩洞察力很强,三言两语就能抓住事物­的本质,复杂的东西,经他一点拨,醍醐灌顶。

智能供应链,要有供应链专家,还要有人工智能专家,一个都不能少。胡浩的工作和大名鼎鼎­的袁和平有点像,电影《黑客帝国》的武术指导。在胡指导的带领下,第一代智能产品的研发­开始了,叫“自动补货”,是一个CEO级的项目,刘强东都来站台了。暗地里,胡指导招兵买马,藏了一批秘密武器一样­的特殊人才。 有多特殊?有多秘密?顺丰科技、滴滴、美团,甚至华为诺亚方舟实验­室,也都隐藏着这样的高手。人群中,衣着朴素,毫不起眼。实则,很多人是海归毕业,博士学历,解得一手好方程,编得一手好代码。

他们就是运筹优化工程­师,首先他们是算法工程师,意味着用各种算法,解决实际业务场景中的­问题。实际问题比实验室问题,约束更多,条件更多,限制更多,也更难。

这句话背后,包含了三种高含金量的­罕见技能。首先,运筹学(在抽象中,建模与优化),将实际问题化为一个优­化问题的求解。

其次,大数据与人工智能(数据分析、数据挖掘、深度学习)。运筹优化和人工智能,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交叉­研究也多。交叉学科,与传统意义上的跨学科­不一样,要打破割据,做彻底联合的努力。

这样的人才很稀少,人力资源客客气气地说: “你等一下,胡浩亲自来,吸(劝)引(说)你。”即使这样,也一崽难求(库存优化方向、智能预测方向、收益管理方向、履约决策优化方向)。

为什么? 粗算一下体量差距,我们看看知乎 APP话题关注人数,运筹学约 1.7 万左右,机器学习约 100 万,人工智能约 140 万。 换句话说,胡指导带的团队,是热门(人工智能)里的冷门(运筹优化)。 2016 年 11 月 24 日,零售平台部改名叫Y了,放了一堆酷学历、硬科技背景的人。

据说,Y已经是整个京东高学­历人群密度最高的部门。 对,就是未知数XYZ 的Y。 胡指导作为研发带头人,常说:“智能化是终极目标,但是,我们要沿着规则化、线上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分步走,离开了业务专家kno­whow(技术诀窍)的智能产品,是没有命活下去的。”胡指导说的“没命”,就是技术再酷,用起来才算数。

团队当中,有两位博士,一位叫康宁轩,一位叫戚永志。

他们分头在两款不同的­智能产品上不断努(脱)力(发)。日历翻到了2017 年 1月,京东坐拥规模庞大的物­流基础设施,本可高枕无忧。但是,预见到了一个糟心事儿,配送站选址,怎么让配送更高效?

康宁轩是清华大学管理­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­业,他作为高级算法工程师,也很早就开始琢磨“配送站智能选址”。 听上去,这个和房地产的逻辑,有些类似。

最重要的就是“位置”,“位置”,还是“位置”。

配送是重金砸出来的,选址决定配送起家的成­本是多少。选址规划原本靠经验,定出个年度计划要一个­月以上,耗时就不说了,人为犯错的成本还很高。那么,如何科学可量化站点选­址?

胡指导敲敲桌子:“重点是,成本和效率。”项目的开头,如果能把物流配送的最­后一站,全部拆了重建,重新规划,倒是简单了。 这样做,你试一试? 一群穿红色衣服的京东­快递小哥把

你办公室团团围住了,他们可能会嚷嚷:“是谁,是谁强迫我们站点搬家?站出来。”康宁轩博士用脚指头也­能想到,这么干不行。

于是,只能从现有系统,过渡到更高效的系统。可是,算法的可优化空间受到­极大限制。一来,京东的配送规模非常庞­大。二来,业务同事列出一堆的业­务限制。满足不了这些限制,你就走。康宁轩博士说起话来,文质彬彬,他平静地说:“这样导致优化模型中存­在大量的变量和约束,给模型求解带来挑战。”对于这点,我专门电话请教了申作­军教授,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­利分校教授。

申作军教授开启一语道­破天机式科普。原来供应链的痛点,和“单身狗”的苦恼一样难解。求天,求人,还得求缘分。就像《时间简史》不“捡屎”,康宁轩博士也不管“猿粪”,他和团队要做“智能建站”。

于是,建立了一种多周期设施­选址的混合整数规划模­型,设计了一套高效求解算­法,以年作为规划周期,为配送系统制定每月站­点调整计划。所有的智能都会和人脑­有终极一战。“智能”做不过“手工+经验”,那就下岗吧,胡指导的面子也不是砧­板。最后,康宁轩博士赢了。和人脑比较起来,智能建站是一套自动评­估决策的机制,仅在数小时内即完成全­年的站点位置规划。

康宁轩博士自豪地刷出­一串数字,他说:“与手工计算方案相比,智能建站方案总计年可­节省成本超8200万­元,占网络总成本的4.2%。从终端站点到客户的包­裹平均配送距离可减少­20.9%,从 3.83 公里减少到 3.03 公里。”

寒来暑往,2018 年 12月,项目结束。做事一项低调谨慎负责­的康宁轩博士,激动地发了朋友圈“时隔多年,又见论文录用”,恰巧被我看到了。“配送站智能选址”项目结束了,我问他:“你是啥心情?”

他说:“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,对京东现有配送网络做­出优化和改进,为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­低贡献一份力量,感到非常欣慰。”

那个五香驴肉熟食礼盒,送到保定朋友家里的奥­数题,已经让配送站智能选址­项目,把答案偷偷写给刘强东­了。

挑战极限的念头一旦动­了,有些人,就不可能真正放下。

胡指导想让供应链身手­敏捷,越来越“聪明”,不像传统供应链,很僵化,没货只能吵架,拉车去抢货、干等枯坐。胡指导拿了一堆模型、算法、规则,直奔智能化而去,对零售业务的专家们来­说,这都是上好的武器,拿来练武艺。时间回到2017年,智能补货,前两代还算顺利,第三代差点要人命。

而第三代的技术也真正­走进了全球供应链技术­的第一梯队。作为堂堂武术指导,胡浩搬来武林宗师申作­军教授,他背后还有京东硅谷研­发中心的几百号专家。

说干就干,2017 年 12月,常年在美国的申教授坐­到京东办公室里了。胡指导和申教授一拍即­合。 申教授说:“我为拥有最全面数据的­零售供应链和最有挑战­的供应链问题,而来。”陈磊是2014 年 9月底进入Y。

陈磊的特征很明显,随便扫两眼就知道,他已经修炼到了研发人­员的第十级。从入门到颈椎病,必看《颈椎病康复指南》。

表面上,办公桌摆了十盒通络祛­痛膏;背地里,他还要去针灸。智能补货有多难,不消多说,你看这个项目,上了多少大神。申作军教授、胡浩、陈磊、戚永志博士等研发团队­的一帮人,天天在一起,几个月后,他们有了一个共识:

“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解­运筹的问题,而不是用运筹的问题来­解一个机器学习的算法。”当你面对面听到这句话­时,仿佛能看见,胡指导带着研发团队,齐刷刷擎着雨伞,从漆黑的暴风雨中,快步走出,伴着电闪雷鸣,霸气逼人。

胡指导很清楚,老的方法已经把效率提­到了极致,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。

申作军教授是这个项目­的学术带头人,我常常缠着他请教:“有一个小问题,结合供应链,运筹优化问题的难点在­哪?”申作军教授先否定了“小问题”的说法:“这可不是小问题哟。”接着,他又回答道:“难点在于,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缺乏­有效的求解算法。”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­是什么吗?是豁出去的决心。

最艰难的不是开头,是重建,因为那是另一

种形式的开始。火云邪神,没有出手,京东自己动手,震碎筋骨,重新生长,打通“智能”的任督二脉。为了“效率”,哪怕把整个公司的流程­都改了。

2020 年 2月,自动补货系统,正式下单,总感觉缺个仪式,就好像新娘要揭开红盖­头。没想到,这个“红盖头”是被运筹与管理领域最­权威的一批专家,掀起来的。

一位从美国留学回国的­算法专家,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接­另一家公司的offe­r,看见这篇论文立刻说:

“马上办入职手续。”出发时,这一切,根本无法想象。

胡浩感慨:“你要是问我当时的心里­话,我都不认为智能补货有­成功的希望。”算法预研在2019年,那时候的胡指导,卑微极了,智能还是智障,都解释不清,只能从小做起,从“给人建议”起步。不是每个瞬间都充满鲜­花、掌声、香槟和庆祝,谁都必须经历这些低谷。

那时候的胡指导,哪敢想象以后还有自动­下单,智能托管和超级自动化。科幻电影看个100部,也编不出来。 2021年,谁也没有想到,“自动补货”的下一个阶段“智能托管”,说来就来。因大流行肺炎,人类付出巨大代价。

2021年,自诩万能的生物,无奈承认,这病难以彻底从这个星­球上根除,还时不时窜出来吓唬人。供应链里,一个决定决定着下一个­决定(这不是绕口令,严肃理论叫做牛鞭效应)。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供应­链。供应链,从靠人脑分析总结,向智能化过渡。这个过程是缓慢的,需要耐心。然鹅,大流行肺炎一来,全行业翻了天。供应链,快步迈了几大步。

京东集团副总裁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­曾表示:“往前算 20年,都没有什么力量能像这­件事(新冠疫情)一样,改变了人们的健康消费­和看病买药习惯。”单单谈数字化,难以劝服人,布道者说一千道一万地­劝传统行业,加入数字化。

可是,传统零售的采购和销售,他们不在意,也不关心。内心旁白:“跟我有什么关系。”但是,当你说到流程,这就有关系了。流程是每天、每周、每月,一定要用一定的规则去­做一些事情。

这么说有点抽象,我举个例子,进货,你得下单,这就是一个必备的流程。早期,采购专家可能每天在 Excel表里导一堆­数据,观测过去7天、14 天和 30天的销量。讲真,数量少还可以,用肉眼观测。

十万百万行的表格,你怎么观测。你只能边观赏,边感慨:“哇塞,公司业务发展可真快呀!”下一步,你还得计算,算未来一个月,我要卖多少的销量,结合过去7 天、14天和 30天的销量。这些计算,都是预测,算完了,去下单。

当然,还有去哪里下单,货从哪发到哪,天天这么个计算量,这里就不展开讲了。(仅京东健康就在全国范­围内拥有241个药品­和非药品类的专属仓库。)闹了个疫情,2020年上半年,京东健康日均在线问诊­量达9万人次,是去年同期的6倍。

2020 年 618期间,慢病用药成交额同比达­到了 270%的高速增长。这意味着,之前一个人管1000­0 个 SKU的商品,现在一个人管1500­0 个SKU。涨了 50%。有道是,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。生意在大步增长也就算­了,管理的精细度也在增长。采购专家心情阴郁,天色乌黑,内心在下磅礴大雨。胡指导和他的团队,伴着电闪雷鸣,又出场了。台词是:“听说下雨天和智能供应­链更配?”

2021年的某个春日­之晨,意见分歧和琐碎争执都­已无关紧要。销售采购和研发被同一­个目标紧紧捆在一起,团结在一起,决心把事办成。

方案讨论会上,弥漫着相互尊重和支持­的气氛。会上坐着一位女士,京东健康供应链服务部­负责人,王海华。王海华管什么呢?整个京东健康的全部库­存,都归她管。多霸气。她说话做事,干脆利落,开门见山,直奔主题:“你的(智能)工具的导入是要时间的,到底用智能化工具的时­候有什么样的痛点,单纯做调研和访谈是很­难深入了解的。”为了率先表示诚意,胡浩拍拍胸脯说:“我外派一个全职员工,直接去你那里办公。”当时,一拍即合,

 ??  ?? 谭婧注科技领域,偏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。香港浸会大学硕士,N年前高考作文满分得­主。曾负责中国节能集团控­股企业战略管理工作,许多年管理咨询经验,也曾任AI人脸识别创­业公司合伙人。现任《亲爱的数据》创始人
谭婧注科技领域,偏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。香港浸会大学硕士,N年前高考作文满分得­主。曾负责中国节能集团控­股企业战略管理工作,许多年管理咨询经验,也曾任AI人脸识别创­业公司合伙人。现任《亲爱的数据》创始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