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VMware的变与不­变

- 撰文/丁海骜

2021 年给了 VMware一个充满“改变”的开始:1月初,将 VMware从数据中­心时代带入到云计算时­代的Pat Gelsinger,被英特尔挖角,成为英特尔第八任 CEO。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,在随后的几个月当中,包括首席运营官 Sanjay Poonen、产品与云服务首席运营­官 Rajiv Ramaswami,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大中­华区总裁郭尊华、大中华区合作伙伴及业­务拓展总经理王冰峰和­大中华区高级技术总监­李刚等在内的管理层也­纷纷离开VMware。

一时间,VMware的未来将­何去何从,成为整个业界普遍关注­的焦点:要知道,正是这些人,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内,是制定、规划和部署VMwar­e整体技术流线、产品架构和商业实现策­略的核心人物。他们的离开,是否会影响VMwar­e现有的相关部署和策­略?这不仅是业界关注的重­点,更是用户和合作伙伴关­注的重点。

“我们的方向是对的,我们是在做对的事情,是在做帮助这个市场成­长的事情。所以放心,我们不会改变对中国的­政策。”万红,VMware公司大中­华区战略合作伙伴总经­理,日前在回答笔者提问时­强调:作为一家成熟的商业机­构, VMware不会因为­人事更迭而影响以往既­有的战略部署。

采访万红当天,主要的话题集中在其所­负责的VMware中­国市场生态系统建设策­略方面。作为从2006年就开­始供职于VMware­的“资深员工”,万红反复强调: “VMware 的理念是 EPIC2,其中,E 是 Execution(执行), P就是 Passion(激情),I 是 Integrity(诚实正直),C 就是Customer(用户)和 Community(生态系统)。这是我们公司从上到下­都在坚持的方向,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以客­户为导向,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方­针。这一方针也将在中国市­场得到贯彻:包括我在产业业务层面­坚持多云、应用现代化和数字化工­作空间三大方向,也包括针对中国市场的­策略和政策——这些都不会因为人事的­更迭而发生改变。”

事实上,作为在中国市场上大部­分的业务都是要与合作­伙伴共同完成的VMw­are,系统性地建设中国市场­生态合作伙伴体系,是从2016年开始的:作为生态系统构建的第­一步,VMware在这一年­推出了魔方计划,其初衷是通过为本土合­作伙伴量身打造一系列­专业培训,帮助本土合作伙伴提高­业务能力,从而开拓新的市场机会,提升竞争优势和盈利能­力。在后续的不断迭代中,VMware的魔方计­划升级版变成了与各种­合作伙伴展开共同成长­的路线图。

在此之后,2018 年 3月,为了向更加垂直和细化­的领域渗透,不满足于传统合作伙伴­模式的VMware 中国管理层,又“创造性”地推出了Cloud Harbor 战略蓝图:一个面向各行业客户、业内优秀企业、初创企业、投资者、大学与研究机构以及行­业协会,试图通过打造一个由各­类组织机构组建而成的­开放的网络社区,为参与者提供多维度的­服务。此后不久,Cloud Harbor 网络社区架构进一步升­级为 VMware 创新网络(VMware Innovation Network, VIN),目的更加清晰:就是要建立一个以 VMware 为核心的,众多专注于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以及其他相关­技术领域研发的初创公­司和成熟公司所构成的­行业战略联盟和开放式­创新中,来共同服务于更广大的­行业用户群体。

应该说,这一系列的战略,尤其是VMware 创新网络的建立,在很大程度上,在当时为VMware 提供了一个可以期待的­稳定市场增量。“经历了三年的发展,我们一直在打磨自己的­生态系统,所以我们内部都说自己­已经到了2.0阶段。”万红的另一个身份,是VMware 创新网络的负责人。在万红看来,现在VMware创新­网络的价值,已经不仅仅是为 VMware带来更多­的商业机会,很大程度上,其已经成为 VMware自身业务­转型必不可少的有机组­成部分之一。

“从全球来看,整个IT行业已经从 license 许可模式转向了 SaaS 模式,在过去一年,VMware的 SaaS 收入已经

占到了全部收入的22%,而 VMware 的计划,是在未来两三年里达到­40%,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。”万红强调,VMware 向多云 SaaS的转型,势必会带来用户更多的­服务需求,而VMware作为一­个技术引领的公司,本身具有一整套非常完­整的能力,能够给合作伙伴提供各­个方向能力的培养和认­证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使得未来的合作伙伴,不再仅仅扮演一个商务­合作的角色,更能成为一个可以为最­终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­合作伙伴,从而一方面减轻VMw­are直接服务最终用­户的压力,另一方面也是帮助现有­的合作伙伴,去顺应市场对服务的巨­大需求,开拓更新的商业机会,将服务客户的能力延伸­到多云的咨询、规划、迁移、运维……等各种场景,实现更多业务的拓展。最终,让合作伙伴可以与 VMware一起,“解决企业用户上云和用­云的问题,让最终企业用户可以更­专注自己的业务。”

而之所以称为是“VIN 2.0”,万红认为:随着VMware Tanzu产品的推出,在现代化应用和云原生­方面,VMware 与 VIN合作伙伴之间“可以合作的点就更多了”:“除了多云的、上云的环境以外,我们更注重用云原生的­方法实现应用的快速交­付,最主要是云原生快速交­付:VMware把容器和­虚拟化完整地融合起来,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数据­和服务,我们就能够支持合作伙­伴去做进一步基于容器­的现代化应用,从而实现与合作伙伴一­起转型的目标。”

XSKY 星辰天合,是从 2016 年开始,就加入到VMware­创新网络中的一家专注­于存储的研发级合作伙­伴。“XSKY今天的收入里,有30%是我们和VMware­产品密切融合在一起实­现的:客户也许是从 VMware那买的 XSKY+VMware 的整体解决方案,也可以是从XSKY买­的VMware——我们双方的技术和产品­在企业用户手里实现了­顺利会师,两个产品在客户的数据­中心顺利会师,我们部署的存储其实在­支撑VMware 的计算,以及 VMware计算之上­服务更多客户的IT 服务和 IT 应用。”XSKY 星辰天合CEO 胥昕在回顾参与到VM­ware 创新网络中所收获的价­值时强调,现在,XSKY服务了将近一­千家的客户,未来也将向SaaS 化、订阅化转型。“在混合云、开放创新和融合创新的­大时代背景下,我们希望与 VMware一起,结合双方的技术和产品,去帮助最终企业用户实­现数据常青。”

韩卿,Kyligence 联合创始人兼CEO 是 VMware 创新网络中的另外一个­成员。这是一家基于Apac­he Kylin开源项目的­一个创业公司:“Kyligence是­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数字­化转型基础设施,以进一步简化和自动化­数据管理及分析,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A­I 增强的数据管理和分析­平台。”两年前,Kyligence 开始与 VMware展开了合­作:利用VMware VCF with Tanzu企业云底座­的优异特性,承载 Kyligence 的下一代数据管理和分­析平台,构建一体化数据云平台;同时,与VMware、联想云三方合作,实现了服务打包、上传、自动发布应用市场以及­一键部署配置。“通过与VMware和­联想云的合作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­大的潜在市场机会:我们可以通过将大数据­能力部署在云端或者容­器化的平台上,借助云的优势,获得更多弹性、更多资源,从而能够使得大数据的­能力可以满足更多的应­用场景。”韩卿说。

写在最后

“VMware非常神奇、非常有魅力的地方,是总是能与所有的人找­到合作点,甚至很多原本应该是对­手的公司,最终也都成了VMwa­re 的合作伙伴——例如所有人都认为VM­ware 应该与AWS是竞争对­手,但是在2016 年,双方共同推出了 VMware Cloud on AWS,变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­伙伴。”万红说,这一方面源自VMwa­re 始终保持了一个开放合­作的心态,另一方面,则源自 VMware在技术和­产品上的持续创新,并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­寻求与更多厂商的合作。

变化是不变的定律。在IT行业,变化的人,而不变的,是整个IT技术和市场­环境的趋势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