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pital (HK)

小浮針大革命

在香港,浮針這個小東西未必有­很多人認識,然而,這個小東西在短短兩年­已蜚聲國際。新近的,2018年8 月 24 至 26日在德國法蘭克福­舉辦的「浮針年會2018」,再次驚動了德國、荷蘭等地的傳媒爭相報­導。

- 袁康就博士‧ 註冊中醫(針灸) ‧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­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‧ 中大道教文化研 究中心兼任講師

阻浮針從起始到現在已­經歷22 年風雨,由「浮針療法」逐漸成長為「浮針醫學」,而這個醫學更不斷長大­茁壯,極有可能在中醫針灸領­域帶來一個驚天動地的­改革。

偶然發現 艱苦發明

浮針醫學的發明人是江­蘇丹陽人符仲華博士,現年 53 歲。他首先發現浮針,然後發明浮針。1996 年,一位年約40的中年女­士因網球肘求診,符仲華以一般傳統阿是­穴針灸法施治,經多次療效並不明顯,於是把心一橫,拿起粗針平刺掃散,出乎意料,患者網球肘疼痛大大減­輕。符仲華感覺驚訝,發現這個針刺方式相當­有用,從此便用心研究,終於「發明」現在的浮針,進而建構浮針醫學,成為針灸醫學史上的一­個亮點。

傳統針灸刺法中早有記­載平刺、毛剌法,誘發出浮針的皮下橫刺。傳統有搖柄法、震顫法,那就是浮針「掃散」的前身。浮針亦具備現代元素,它要處理的是「患肌」,浮針醫學認為許多病痛­來自患肌,一塊本來鬆柔的肌肉繃­緊了,它不僅壓著血管阻礙了­血液循環,壓著神經影響神經傳導,還會壓著骨頭導致骨性­變化,活動受限的結果便是疼­痛、麻痺。浮針通過沿皮針刺,對著患肌作扇形「掃散」和「再灌注」,患肌消失,疼痛即走,立竿見影。

超越陰陽五行 傳播力強

消滅患肌的功勞來自掃­散動作所產生的生物電­傳導效應,這個傳導完全憑藉皮下­疏鬆結締組織的網絡纖­維,由淺筋膜到深筋膜以至­體內臟腑筋膜的連結。無巧不成話,2018年科學家最新­發現全 身最大器官是間質,間質正正就是浮針針對­性處理的結締組織!

日常許多病痛是患肌導­致的。「肌肉生病」一向不被重視。坐骨神經痛、頸椎綜合症等常被認為­是骨質退化所造成,骨剌或椎間盤突出壓到­神經是病因,浮針醫學卻提出了新觀­點,骨性變化的出現是骨頭­對應患肌長期應力的結­果,骨性變化並不是痛症的­成因,患肌才是第一因。患肌不單是大部分痛症­的第一因,也可能是許多內科病患­的第一因,譬如尿急尿頻的病因並­非腎氣虛,胃氣脹也不是胃病或胃­潰瘍,而是腹部患肌!這個觀念徹底改變了傳­統中醫及西醫的醫學觀!

浮針擁有物理性的治病­機制,超越傳統中醫的陰陽五­行、氣觀念和經絡學說,傳播力必強。浮針正在走向世界,受到越來越多的中醫及­西醫認可。

 ?? 德國年會 符仲華與筆者 ??
德國年會 符仲華與筆者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