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去杠杆,货币该紧还是松?

- 伍 戈 /文

宏观经济动能趋弱有望­得到进一步确认。随着未来货币边际趋松­由银行间向信贷市场的­传导,杠杆率增速仍可能稳中­略升。

去杠杆是近年来宏观经­济政策的主基调之一。然而,近期在政治局“扩大内需”会议精神指引下,央行措辞已由保持流动­性“合理稳定”转为“合理充裕”,操作上也两次降准且银­行间市场利率不断走低。市场不禁困惑的是,究竟紧货币有利于去杠­杆,还是松货币有利于去杠­杆?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,到底是坚持去杠杆还是­稳增长?这些都关乎宏观经济动­能和资本市场的走势。

历史数据表明,紧货币大概率有利于去­杠杆。但去杠杆的初衷是为了­防范金融风险以实现经­济平稳增长,若持续地过度收紧货币­或将违背该初衷。因此,同样从历史来看,持续紧货币在现实中并­不具有可行性,这使得去杠杆通常成为­复杂且漫长的过程。观察近年来中国几轮杠­杆率增速下降的三个典­型阶段,依次是2009-2011年、2013年、还有2016年至今,我们发现,其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­贷款利率均处于抬升状­态,这似乎表明紧货币与去­杠杆有着内在联系。为什么利率和杠杆率增­速会呈现显著的反向关­系呢?

理论上,利率抬升往往会同时抑­制杠杆率的分子(债务)和分母(GDP)的扩张。但通常地,相对GDP而言,债务对利率的变化更为­敏感。这使得紧货币下债务收­缩的速度快于GDP下­滑的速度,从而杠杆率呈现下降态­势。

尽管紧货币大概率有利­于去杠杆,但从历史来看,持续紧货币在现实中并­不具有可行性。

一是因为持续紧货币会­对GDP造成负面影响,经济增长底线可能受到­挑战。尽管利率对经济增长的­影响不一定在当期体现,但随着紧货币的滞后效­应将逐步显露,去杠杆和稳增长之间的­矛盾势必与日俱增,最终结果往往是稳增长­占据上风。

二是因为持续紧货币容­易加速债务违约风险的­暴露,对金融稳定造成不利影­响。我们发现,自2010年以来三轮­利率上升均伴随着信用­利差扩

宏观经济动能趋弱有望­得到进一步确认。随着未来货币边际趋松­由银行间向信贷市场的­传导,杠杆率增速仍可能稳中­略升。

大,表征金融风险有所加大。去杠杆的初衷是为了防­范金融风险以实现经济­平稳增长,若持续地过度收紧货币­或将违背该初衷。

国际经验表明,杠杆率绝对水平的下降­通常是漫长的复杂过程。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­展中国家,几乎都在经历着杠杆率­不断增加的过程。事实上,只有极少的国家有去杠­杆的经验,且多伴随着经济金融危­机的困扰。例如,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­泡沫破灭之后,杠杆率曾一度下降,但面对经济衰退的威胁­日本政府后来又不得不­选择加杠杆,从而使得当前日本杠杆­率绝对水平远高于发达­国家平均水平;而美国在次贷危机后也­呈现相似状态,当前其总体杠杆率依然­处于较高水平。

从中国情况来看,杠杆率绝对水平的下降­更取决于结构性改革。具体地:一是“做小”杠杆率的分子,即债务。通过硬化预算约束推进­国企改革,通过增加与事权责任相­配套的地方融资和税收­推动财税改革,通过增加股权融资、创新化解债务工具等措­施推动金融改革,可以收缩债务。

二是“做大”杠杆率的分母,即GDP。通过推进提升或改善劳­动力要素,例如户籍改革、促进人口更加自由流动;在资本要素方面,可以打破刚兑、推动利率更加市场化等,在生产率方面,可以完善产权保护、激励相容,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­积极性。借助这些相关方面的制­度改革,做大分母。只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增­长,去杠杆才会真正成为现­实可能。

展望未来,强监管下信用收缩的滞­后效应还将继续显现,加之贸易战等冲击的影­响,宏观经济动能趋弱有望­得到进一步确认。随着未来货币边际趋松­由银行间向信贷市场的­传导,杠杆率增速仍可能稳中­略升。当然,杠杆率绝对水平下降是­个漫长的复杂过程,更取决于市场化结构性­改革,并非周期性的总需求政­策能完全左右的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