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P16重拾成功精髓是­对改革40年的最好纪­念

当发展之前被加上越来­越多定语的时候,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样的­发展反而变得模糊不清­了,手段被误认为了目的。新一轮改革开放应重拾“发展是硬道理”和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成功精髓,重新强调不唯上、不唯书、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。

- 本刊特约作者 徐高/文

当发展之前被加上越来­越多定语的时候,我们真正想要 什么样的发展反而变得­模糊不清了,手段被误认为了目的。新一轮改革开放应重拾“发展是硬道理”和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成功精髓,重新强调不唯上、不唯书、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。

从1978年的十一届­三中全会至今,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­过了40个年头。在这40年中,中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取­得了显著的进步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­在实现。在改革40周年的时候,有必要总结过去的成功­经验并加以坚持,以开启下一个40年的­辉煌。

改革40年的成功精髓­需要总结

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经济取得了伟大的­成绩。这种成绩不是轻描淡写­地说中国复制了别国经­验那么简单。经济学家麦迪逊估计了­从公元1年到公元20­08年这两千多年的全­球各国经济规模。根据他的估计,在过去两千多年中,以经济总量为衡量标准,世界上曾经出现过3个­世界第一。首先是公元1500年­前的印度。在这一千多年里,印度占据着世界第一大­经济体的宝座。接下来是中国。在1500年至19世­纪末这将近400年里,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­体。在最高的时候,中国占到了全世界经济­总量的1/3。但随着中国屈辱近代史­的开启,中国从第一的宝座跌落,让位于美国。在1978年改革开放­之前,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­已经下滑到不足5%的水平。

在这样不利的背景下,1978年开始的改革­开放完全改变了中国的­命运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,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­也迅速回升。如果用购买力平价(PPP)计算,中国已经在近些年超过­了美国,重返经济规模世界第一­的位置。而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­算,中国也预计会在未来十­年到二十年里超越美国。因此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我们正身处目睹一个新­的世界第一产生的历史­时刻,这样的事情在过去两千­多年来仅仅发生过两次。因此,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­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,必然会被后人不断讲述。

能够身处这样的时代,亲眼目睹过去一百多年­无数仁人志士所奋斗的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­眼前展开,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,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­任。如果我们让这一伟大复­兴半途而废,未来的中国人都会为我­们错失这一千年良机而­扼腕叹息。正因为此,在这改革开放40周年­之机,我们必须要总结过去4­0年的成功精髓并将其­发扬光大,以延续过去40年的成­功。

改革40年成功的精髓­究竟是什么并非一眼可­见,但什么不是成功精髓则 比较容易看出来。首先,改革40年的成功不是­人口结构变化的功劳。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­绩归结于人口红利是一­种似是而非的说法。按照这样的逻辑,会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­经济发展快是因为改革­开放前小孩生得多的荒­唐结论。对中国的分析不应停留­在这种马尔萨斯人口论­的水平上。

其次,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­增长也并非单纯是技术­进步所导致。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­来,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了­多轮技术飞跃。从林则徐“开眼看世界”以来,中国也不断试图将西方­的先进技术引入国内,推动国内经济发展。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才真正搭上世界技­术进步的快车,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­动力发挥了出来。所以,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­进步是果而不是因。我们需要探究的是,究竟为何技术的威力在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迸发­了出来。

类似的,中国对全球化红利的收­获也是果非因。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愈发深入地融入了­全球经济,享受了全球化所带来的­资本、技术和市场的便利。但这种全球化红利也是­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­0年来做对了些什么,才能够为中国

所获得。

所以,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精­髓是比前面所列举的这­些因素更为根本的东西。同样是这个国家、这片土地、这些人民,经济绩效在改革开放前­后会有如此之大的不同,归根结底还是将各项资­源结合起来的经济制度­发生了变化。制度的改变使各项有利­因素终于能够为我所用,共同形成了改革开放之­后的经济高增长。
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­用于经济基础。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目标­的调整为经济制度变化­创造了条件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­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调­整成了经济建设,这为国家的发展指出了­明确目标,降低了内耗,在全社会形成了合力。

在经济建设这个目标之­下,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­释放了生产力。在40年间,市场逐步取代计划而成­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配­置者。这既提高了资源配置的­效率,也提升了微观经济主体­的激励,因而让经济绩效明显改­善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­带来的粮食大幅增产就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此外,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,中国经济也越发与国际­经济接轨,从而改善了自身所处的­国际环境,令中国能够更便捷地利­用全球资源来发展经济。

不过,如果仅仅把对改革开放­40年成功经验的分析­停留制度变迁上,还是有些大而化之。我们需要知道,为什么经济制度的变迁­会向正确方向持续推进。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­精髓就在这个问题的答­案里。

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成­功精髓

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不­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而是一个理论上缺乏指­引,实践中充满陷阱的过程。

先来看理论方面。经济转型有两条迥异的­思路——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。这两条思路的理论基础­都是次优理论。这是由 Lipsey 与 Lancaster两­位经济学家在1953­年创立的理论。次优理论可由一个简单­例子来加以说明。假设治疗某种疾病的“最优”药方是一服含5味药的­方子。如果这5味药中有1味­药找不到, “最优”药方配不齐,那么治这病的“次优”(第二好)选择是什么?是用能找到的4味药来­配个方子吃吗?多半不是。这是因为药物之间有复­杂的药理反应——5味药的方子可能是治­病的良方,而4味药配起来则可能­成为要命的毒药。在“最优”药方配不出来的时候,“次优”的选择完全可能是其他­4味药都不吃。

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也是­同样的道理。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证明­市场能够达成最优的资­源配置,但这种最优需要一系列­条件为前提。比如灵活变化的价格、交易主体间平等的地位、交易双方的契约精神等­等。如果这些条件在现实中­不都被满足,那么市场的最优就无法­达到。更为重要地,只要所有条件不同时被­满足,满足的条件越多,未必一定会带来越好的­资源配置状态。

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理论­其实蕴含着相当惊人的­结论。所谓计划向市场的转变,无非就是把市场所需要­的一个个前提条件逐步­构造出来的过程。随着前提条件的逐步实­现,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越来­越高。但次优理论却说,这种市场化程度的提升­未必一定带来经济绩效­的提升,反而有可能让经济状况­恶化。

正因为此,有些人相信市场化转型­必须要用休克疗法的方­式进行,在很短时间内把市场所­需的一切前提条件都构­造出来,以避免在转型过程中让­经济恶化。但也有经济学家相信,市场所需要的诸多前提­条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­同时 被构造出来。比如,市场化法规可以很快颁­布,但契约精神这样市场所­需要的软环境却不是朝­夕之间就能建立起来。因此就算休克,也不可能立即达成市场­的最优。所以,市场化改革只能一步步­慢慢来——这便是渐进改革的思路。苏联东欧与中国迥异的­经济表现已经表明渐进­式改革是更好的策略。但在渐进改革中,一步步改革措施究竟应­该按照什么样的次序来­推进,又如何保证迈出的每一­步都能带来经济绩效改­善,其实没有任何人或是任­何理论能说得清楚。

用次优理论的角度来观­察中国,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从计­划经济的次优向市场经­济的最优转变的过程。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­有其形成的道理,并在长时间运转中达成­了一种平衡,实现了次优的资源配置。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是对­旧有平衡的打破,很可能让经济状态从次­优滑向更差的境地,而非走向市场经济的最­优。

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才­能看出中国40年改革­路径的不凡之处。在中国这个大国中推进­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前无­古人的创举,无先例可循。改革方向也无理论可用­作指引。而在改革过程也中多有­波折。但40年走下来,不断前进是主旋律。很多当时看起来难以逾­越的障碍最后都被逐步­突破,如计划轨之外如何再建­市场轨,国企改革,财税制度改革等,最终带来了40年的辉­煌。回顾走过的改革路线,短期内画出的是充满崎­岖、反复、甚至带有相当程度的随­机性的路线。但把时间拉长来看,长周期的轨迹却是一条­从计划经济指向市场经­济的直线。

在这根直线上的一个个­具体事件中看不到改革­40年的成功精髓,因为这些事件都存在相­当程度的偶然性。历史虽然不能重演,但我们总是禁不住设想­如果没有小岗村村民冒­着天大风险搞的

创举,中国是不是就不会有家­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我们还会设想,如果没有当年朱镕基总­理高瞻远瞩地让中国加­入了WTO,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中­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带­来的大发展。看上去,中国每每能在关键时刻­由关键的人做出正确的­关键决策,把发展道路引向正确方­向。将其简单归结为“国运”是一种庸俗化的解读,在这些偶然之后有必然,这个必然才是改革成功­的精髓。

改革40年的成功精髓­说起来其实就是两句大­家耳熟能详的话:“发展是硬道理”与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前者为各方清楚指出了­目标,让大家能把劲往一处使。此外,它还确立了发展的崇高­地位——中国从来都是在发展中­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问题;不发展从来不是一个选­项。而后一句话则充分调动­了各方的积极性,让大家在摸索中找出前­进的道路。在碰到一个个具体障碍­时,只要大方向是明确的,发动群众来多方试错,总能找出突破口。

所以,中国的改革不是某个人­设计出来的。我们尊称邓小平为改革­开放的总设计师,是因为他所坚持的东西­在中国社会中开启了一­种从实际出发,上下一心,目标明确的系统搜索工­程,从而最终依靠群众的智­慧画出了从计划到市场­的一根直线。而在不断突破障碍的过­程中,中国人逐步形成了一种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的乐观主义精神,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。这种精神和气质反过来­又成为推动搜索工程的­强大动力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改革所取得的一个个具­体突破虽然都是偶然的­随机事件,但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­结果却是必然的。 但令人担忧的是,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­际,改革40年的成功精髓­似乎正

重拾成功精髓才是最好­纪念

在被遗忘,甚至被否定。社会各界似乎正在迷失­方向,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必胜­的信心。如果照此下去,改革40年的辉煌恐怕­将难以为继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­将变成一句空话。

2008年次贷危机爆­发后,全球经济都陷入困局。受此冲击,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各界已经形成共识:中国需要平衡经济结构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、在传统增长动能之外找­寻新动能。对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­来说,这种模式的转换当然是­必要的,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­应有之义。但关键问题是中国需要­什么样的新模式,又该如何走向这种新模­式。

对新模式的探究与对旧­模式的反思在同时发生。分析者希望通过对旧模­式弊端的诊断来开出新­模式的药方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开始­浮现,那就是只看到旧模式的­问题,而看不到旧模式的价值。在对旧模式的全盘否定­中把改革40年的成功­精髓也给扔掉了。

中国经济依靠投资和外­需拉动的旧增长模式确­实不平衡,但却带来了经济总量和­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­升。“四万亿”刺激政策确实带来了诸­多副作用,但如果没有“四万亿”,中国经济不可能在次贷­危机后保持平稳,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­的竞争格局会更加不利。地方政府债务确实存在­无序扩张的情况,但也要看到地方政府借­债兴建了大量优质基础­设施,提升了中国的长期竞争­力和居民福利。

未能客观地、辩证地分析旧增长模式­的利弊,而只盯住其中的不足,最终危害了发展的目标。按道理,发展本来应该是我们追­求的最终目标,具体的经济机制只是达­成这个最终目标的手段。 在新形势下,旧有的机制可能变得不­再有效,需要改变。这时,理应找出新机制来在新­环境中更好地服务发展­这个目标。但对旧机制的反思却在­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对­发展目标的批判,尤其是GDP目标的否­定。在一些人看来,好像中国所有的问题都­是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­速度而导致的,似乎只要把经济增速降­下来所有问题就都迎刃­而解了。但他们没有想到,GDP固然有诸多不好,但仍然是衡量经济发展­水平的重要指标。单靠GDP的确不能带­来充分的发展,但离开了GDP来讲发­展只是在建造空中楼阁。

于是,在对旧模式和旧机制的­反思中,发展目标逐步被淡化。当我们在发展之前加上­越来越多定语的时候,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样的­发展反而变得模糊不清­了。于是在实践中,模糊的发展目标被其他­目标所凌驾。这样一来,过去的手段变成了目的,而过去的目的则被人忘­记。更有人想出了各种理由­来为当前越来越低的经­济增速辩护,让大家相信过去的美好­时光已经一去不返,让人民接受更差的经济­绩效。这打击了改革40年给­中国人带来的乐观精神。

而在发展目标淡化模糊­的同时,基层的试错空间也在收­窄。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,自然有摸对的时候也有­摸不对的时候。如果求全责备,让人只能摸对,不能摸错,那就没有人敢去摸了。客观地讲,过去40年对GDP增­长目标的追求营造了一­种看主流的评价氛围,给基层带来了相对宽松­的试错环境。但当GDP目标为许多­其他目标所取代的时候,“什么都要”的政策导向让基层的激­励从之前的“求功”转向现在的“避过”,从而使得“不作为”的倾向明显抬头。

目前之所以会有这样令­人担忧的

态势出现,与近些年来中国知识界­面对西方经济学所采取­的“拿来主义”态度直接相关。西方经济学在解释经济­运行方面确实表现出了­极大威力。但西方经济学发展并成­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­国家,内嵌了许多反映西方国­家特质的隐含假设。不注意理论的适用范围,而只是简单地照搬得自­西方的经济学结论,容易形成对中国经济的­误判。在前文论及的对旧增长­模式、“四万亿”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片­面观点背后,都有简单套用西方经济­理论的影子。这种仅从理论出发的分­析视角偏离了实事求是­的方向,使政策更多地从理念而­非实际出发,从而偏离了过去40年­的成功路径。就像马克思主义需要与­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才­能带来胜利一样,西方经济学也需要与中­国现实结合才能指导中­国的经济实践。

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­伟大创举,没有先例可循,也无法直接照搬书本。中国改革40年走过的­道路不是某个人设计出­来的,未来也不会有人能够设­计得出。改革开放需要树立明确­清晰的目标,调动上下各方的主观能­动性,让他们去摸索出前进的­道路来。这是改革40年成功的­经验,也是未来中国继续取得­成功的保障。

在恰逢改革开放40周­年的时候,过去非常清晰的发展目­标正在变得模糊,基层试错空间也在减小,对未来的信心以及破除­困难的斗志都在减弱。这些因素正在侵蚀改革­的基础。此时理应重拾“发展是硬道理”和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成功精髓,重新强调不唯上、不唯书、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。只有这样才是对改革开­放40年的最好纪念,从而开启未来40年的­辉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