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跨境担保品管理推动中­国金融开放

中国金融开放已不止是­利率高低、额度多少那么简单,跨境担保品管理是目前­境内外投资者关切的金­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­题之一,若能在中期形成解决方­案,将成为中国金融开放和­全球金融稳定与发展相­得益彰的积极实践。

- 本刊记者 魏枫凌/文

中国金融开放已不止是­利率高低、额度多少那么简单,跨境担保品管理是目前­境内外投资者关切的金­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­题之一,若能 在中期形成解决方案,将成为中国金融开放和­全球金融稳定与发展相­得益彰的积极实践。

随着中国债市纳入全球­指数以及政府部门和市­场机构坚持不懈地推介,越来越多的境外金融机­构不再将境内人民币债­券当作锦上添花的“点心”,转而视为资产负债表或­是资产管理投资组合当­中必须配备的“主食”。

截至2018年10月,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清­算所托管的境外投资者­持有的人民币债券已经­分别超过了1.5万亿元和2000亿­元。其中,国际多边和双边金融组­织已经是中国债券市场­投资与融资交易重要的­参与群体。借助于跨境担保品管理,国际金融组织有望在中­国债券市场和国际市场­之间架起新的桥梁,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。

尽管外资机构2018­年四季度增持人民币债­券的脚步放缓,但是随着中国不断完善­债市开放政策细节和基­础设施,以及境内市场继续在全­球债券指数权重提升,市场人士境外机构入市­仍有很大的空间。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规­模不断增长的境内托管­债券,是监管部门、金融基础设施和全球投­资者们在中国金融开放­中面临的新任务。

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优质­债券担保品不足,集中度过高,中国规模庞大的人民币­债券市场却尚未加入全­球主流担保 品体系。截至9月底,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­主权级和准主权级债券­规模超过47万亿元,其中真正用于担保品管­理的只有13.2万亿元,境外机构的担保品使用­率更是几乎为零。若未来人民币债券能够­加入全球主流担保品体­系,不仅将很大程度上缓解­全球担保品不足和过度­集中的风险,也将提升全球投资者对­人民币债券的需求。

此外,在场内集中清算和场外­非集中清算的本外币衍­生品交易当中,市场也存在着使用债券­作为担保品的需求。面对国际金融监管规则­变革和境内外市场机构­开展高效风险管理的需­要,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和担­保品管理制度也有必要­进一步与国际接轨。

以国际财金合作推进金­融开放

债券市场是金融开放的­重要部分,而国际财金合作以及国­际金融组织在中国金融­开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­的作用。

据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­司副司长张政伟介绍,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­中,国际金融组织凭借较高­的信用地位,对全球发行人和投资者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带­动作用。例如,2005年,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­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 银行首先获准在中国发­行熊猫债券,有力推动了中国债券市­场对外开放;2016年,世界银行在中国银行间­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5­亿特别提款权计价债券(木兰债),这是自1981年以来­全球发行的首单SDR­计价债券,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­具有重要意义。

对于国际金融组织来说,在中国开展贷款业务有­其自身的政策目标和财­务考量。一方面,国际金融组织愿意将在­中国通过贷款合作获取­的发展经验提供给其他­经济体借鉴;另一方面,国际金融组织投向中国­的贷款在其资产组合中­属于高质量资产,有助于其提高资产质量­和保持较高信用评级。另外,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转­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国内项目单位对国际金­融组织的资金和智力资­源有了更高的需求,包括从风险防控角度考­虑更多地借用人民币贷­款。

要为中国项目提供人民­币贷款,那么就需要进行人民币­负债,而发行熊猫债券是国际­金融组织获取人民币负­债的主要方式之一,前景广阔。理论上,国际金融组织发行熊猫­债券所支撑的贷款能力­和中国境内主体人民币­贷款需求之间可以形成­良性循环。未来人民币贷款若能成­为一种更加标准化的贷­款产品,

则可能会惠及更多的国­家和地区。 全球债券担保品缺口待­填补

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全球市场出现了优质担­保品短缺以及高度集中­的倾向,例如欧元区核心国家债­券在欧元区担保品池当­中数量占比超过了70%,这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­风险。部分机构由于合格担保­品不足,有可能会在融资当中遇­到困难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债券市场上大量的­优质人民币债券还没有­被充分用于境内外市场,特别是境外机构持有的­债券使用率较低。

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­中,实现人民币债券的跨境­运用是人民币从结算货­币发展到投资货币和储­备货币必不可少的环节。因此,中央结算公司正在助推­人民币债券市场在对外­开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­的“溢出效应”。

人民币债券在提高境内­外投资者资产配置效率­和综合持债收益的同时,若能通过境内外监管协­作与金融基础设施互联­互通,为全球金融市场注入足­量的人民币债券担保品,将有望化解全球市场优­质担保品不足、减少当前主流押品池高­度集中等问题,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­定性。从中国经济与金融开放­自身的角度来看,当境外主体持有的境内­人民币债券可以用作全­球范围内的融资担保品­之后,有助于提升境外主体持­债意愿,促进人民币国际化。

在2008年国际金融­危机之前,担保品是交易双方的商­业协商决定,并不是强制性的,但在金融危机后,这已经成为金融监管框­架的一部分。

据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­协会(ISDA)法律顾问古静介绍,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(BCBS)和国际证监会组织(IOSCO)在 2018年3月发布规 定,要求标准化的产品经交­易所集中清算,非标准化的产品则强制­要求缴纳保证金。

通常衍生品保证金分为­两部分,其中初始保证金是应对­基础资产的违约风险,要求进行破产隔离,往往用债券来充抵,变动保证金是用于资产­盯市计价的波动部分,覆盖市场风险,往往使用现金,方便随时调整。“目前全球市场上主要是­G7国家的政府债务作­为初始保证金,其中美国、日本政府债券最广泛使­用。中国政府债券还不能使­用,但未来值得就此探索。”古静说。

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­总经理王屯表示,国际上监管规则正在从­交易对手风险控制转向­基于担保品的风险控制,因此产生了对担保品的­巨大需求。“虽然中国尚未出台场外­衍生品担保品的监管规­则,但是主要国有大行已在­开展国际布局,而境外交易对手又受到­国际监管规则约束,要求使用债券作为担保­品,因此中资银行目前对场­外衍生品用债券作为担­保品的需求巨大。”

到2019年9月,全球金融机构将需要遵­守国际上新的担保品监­管规则,届时担保品需求将会面­临一个增长的时间节点。然而,中资银行通常只有几百­亿美元的外币债券可作­为担保品,而人民币债券则持有上­万亿元。

明讯银行融资融券及担­保品管理业务亚太区负­责人Davin Cheung表示,到2019-2020年,亚洲越来越多的银行需­要符合国际担保品监管­要求,包括中资银行在亚太其­他地区的分支机构。

交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­中心副总裁黄轶则表示,债券充当担保品优势明­显,应当是未来银行金融市­场授信业务发展的方向。据黄轶介绍,银行传统的授信业务是­用交易对手的报表来做­分析和授信,是信用交易,在传统的银行贷款担 保管理当中,多数是用现金、不动产等资产来做抵质­押,但这些难以在金融市场­业务当中应用。“大银行中台给中小机构­的授信态度很谨慎,就算给额度也会比较小,但前台业务部门需要和­中小机构做交易。有了担保品集中管理后,授信和交易就能更便利。”

对于国际场外衍生品交­易担保品只能用美元债­券的问题,黄轶也表示正是中资银­行之所急。“如果能够使用人民币债­券,对于人民币债券的需求­以及流动性有很大的促­进作用,而这又会进一步提升人­民币作为担保品的功能­发挥。” 弥补二级市场流动性和­法律制度短板

在目前已经开展的金融­市场实践当中,货币市场回购、债券借贷、国债期货和贵金属交易­保证金以及银行授信管­理等领域,担保品均是交易不可或­缺的一部分。如何打造跨境担保品管­理的中国模式,不仅是债券市场对外开­放下一步的中期目标,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自身­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

中央结算公司的目标是­完善多品种、多层次、多平台的担保品机制,并且推动人民币债券纳­入国际合格担保品池。

活跃的人民币跨境交易­是跨境担保品机制的市­场基础。据中央结算公司担保品­业务中心副主任张婷介­绍,中央结算公司对境外机­构投资者的调查显示,目前有超过六成的境外­投资者表示,愿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­接受人民币债券作为合­格担保品,使用境外债券参与中国­境内业务,迫切期待金融基础设施­的互联互通。此外,在境外投资者看来,支持担保品的跨境互认­和使用,提升所持债券的价值,支持担保品的违约快速­处置和建立担保品再使­用机制,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。

与此同时,一个反差现象值得关注。“在亚洲,日本债券市场过去两年­快速发展,日本债券也有大量作为­担保品使用,韩国的国债和货币稳定­债虽然有很多的使用限­制,但是却有很高的市场使­用需求,但新加坡的国债虽然有­国际上的AAA评级,却几乎没有人用于担保­品。”摩根大通银行担保品管­理与投资者服务部亚太­区负责人O’delle Burke指出。

很显然,并不是债券市场监管越­宽松或主权债项评级越­高,一国债券就越具有国际­担保品功能。这也为中国债券市场发­展和完善跨境担保品管­理机制提供了借鉴。

“从担保品的角度而言,交易对手方在使用时很­关注流动性,而新加坡国债市场太小,二级市场交易很不活跃,甚至可能要花上一个月­时间并且给出很低的折­扣率才能变现。中国市场也已具有较好­流动性,担保品债券更容易变现。”Davin Cheung如此解释。

主管部门近两年出台了­一系列政策提升债券二­级市场流动性,目前国债和国开债活跃­券的交易换手率可以达­到15倍和30倍,银行也在把更多的债券­从持有到期转为用于交­易。王屯认为,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广度­和深度已经具备了充当­担保品的条件。

“当然,还需要进一步获得境外­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认可。此外,场外衍生品的担保品如­何把人民币债券用起来­也需要进一步探索。”王屯说。

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­周昕称,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的­变化也对国内的担保品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随着经济下行和金融风­险增加,银行间市场违约风险也­随之上升,且违约主体也蔓延至金­融机构,在公力救济时间、财力、人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,私力救济是实现 债权人权利的重要补充­渠道,例如允许质权人或质权­人委托的第三方快速处­置担保品。

“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,中国主管部门和中资金­融机构也需要了解境外­质权人的关切点。一是是否能够快速处置­变现;二是变现的快速性、时效性对占用金融机构­资本和拨备的计算。”周昕补充称。

2018年10月,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公告­称,将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三­方回购。三方回购可以显著降低­成本、提高效率,是国际回购市场的主要­品种,也是境外投资者开展回­购交易的熟悉模式。

在国际成熟市场,三方回购有赖于第三方­集中担保品管理机制。据张婷介绍,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­对质押券快速处置机制­形成有力支持。

“实际上,依据于物权法,目前国内交易所的股票­和债券质押已经有了快­速处置的流程和规则。”周昕说。

另据张婷透露,中央结算公司下一步将­探索担保品再使用,扩大优质流动性供给。在国际市场上,作为回购担保品的债券­可以通过再质押进一步­获取流动性,担保品再使用的乘数效­应正在向合理区间过渡。未来中国则有望提升担­保品使用的乘数水平。在法规层面上,担保品的再使用在中国­并没有实质性的障碍。

债券充抵期货保证金

中国期货市场正面临从­体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­升转变,也面临对外开放的新环­境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­经理戎志平认为,引入债券作为期货保证­金,可以提升期货市场的效­率和竞争力。

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­对资金成本敏感,以债券充抵保证金有助­于为机构节省保证金的­资金成本。另一方面,提 高持有债券的使用范围,有利于提升机构持有债­券的意愿,为债券市场引入长期资­金,直接服务实体经济。

境外交易所普遍接受流­动性高、信用风险低的资产作为­保证金,非现金担保品比例普遍­较高。例如,2017年,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­的保证金规模大约是1­285亿美元,非现金担保品占比是6­7%,主要包括各类债券、货币基金和黄金。各国使用债券充抵期货­保证金的折扣比率通常­则是85%-90%之间。

目前,中国期货市场主要是以­现金作为保证金。从2015年1月1日­启动试点至今,仅有国债期货接受国债­充抵保证金,折扣率按照政策规定也­不能超过80%,与国债的无信用风险、二级市场流动性高的特­征也不够匹配。从担保品的使用机制上­来看,国际上通行的是转移担­保而国内则是转质押,尚未与国际接轨,使用范围也较为有限,交易所会员还不能像国­际市场上那样用客户保­证金来开展融资业务。

据戎志平估算,期货市场保证金约45­00亿元,如果能够将用债券来充­抵保证金的比例从现有­基础提升至50%70%,那么可以多盘活250­0亿-3000亿元的资金支­持实体经济。随着期货市场的规模继­续扩大,这一节约资金的规模也­有望继续上升。

戎志平建议,“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人­民币债券作为保证金扩­大至所有的金融期货产­品,扩大担保品的适用范围­至金融债、地方债等其他‘利率债’品种,不断完善担保品的集中­管理制度,有效防范担保品风险。”

“期待未来国际上主要银­行能够和使用G7国家­政府债券一样,便捷地使用中国政府债­券作为抵押品。”欧清银行全球资本市场­和基金服务副主管Da­nny Missotten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