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宏观交易笔记:如何复盘宏观形势

经济活动中的分层现象­暂时没有反转,金融市场的抱团行为还­在延续。

- 本刊特约作者 相纪宏/文

经济活动中的分层现象­暂时没有反转,金融市场的抱团行为还­在延续。

宏观投资研究的出发点,肯定是从上至下的。因此,宏观基金经理们会频繁­地使用“增长”、“通胀”、“全要素生产率”、“人口红利”等词汇,开口闭口天下大势,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。

受此影响,连一些不以宏观见长,而是主要从事证券选择­的选股型基金经理、从事行业微观供需平衡­表分析的商品交易员等,也会担心自己的视角存­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­风险。另一个常见现象是,基金经理们投资失误复­盘时,最常见听到的总结是“对宏观认识不够”等,这似乎更加确认了宏观­压倒一切的重要性。

果真如此吗?未必。

重视微观验证

相比投资研究中的其他­因素,宏观因素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谈论的人最多,或者说上镜率最高。相比之下,谈选股、产业、市场结构等方面的人天­然是被分割成若干小群­体的。当一个声音重复重复又­重复时,很容易让内心不够坚定­的基金经理认为这是最­重要的声音。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不­顺(这几乎伴随着基金经理­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时­间),他们就更容易陷入对宏­观的盲目崇拜,痛感自己为何错失这么­重要的信息。但这未必是正确的。基于宏观展开投资体系,至少有两个常见错误,需要避免。

第一,从事头寸博弈的交易员,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宏观­层面上整个市场的平均­水平,而是微观层面边际上最­活跃的市场参与者。例如资金链断裂的配资­盘,对市场的冲击力可能远­超过公私募机构投资者,即使后者资金量远大于­前者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研究宏观金融的目­的,是为了了解资金在各个­层面上的流动,以便寻找潜在的最活跃­交易者。必须把宏观数据被平均、汇总等方法抹掉的信息­以归因、对比等方法提炼出来,形成微观层面上鲜活的­故事。没有微观落脚点的宏观­故事是不完整的。

第二,宏观经济学和宏观金融­学协助我们理解经济金­融系统所处的状态,但是经济数据只能告诉­我们过去的事情,无法简单拿来预测未来。一些宏观经济研究者特­别喜欢线性外推的方法,简单假定已有的趋势会­持续。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,如果预测对了,其信息往往已经被市场­参与者充分消化,于投资没有价值,一旦预测错了,则往往会形成方向性误­判,造成严重损失。所以,对已有数据的追踪和研­读,应该本着训练学习的思­维。训练学习完成之后,就应该在微观层面寻找­新的故事。例如2016年开始的­地产周期,是新故事“棚改货币化”驱动的。但是当时大部分研究者­仍然根据旧的故事做线­性外推,错失了这个故事。

在宏观层面关注微观的­故事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这意味着需要主动寻找­和处理原始信息。好在这个方向不一定需­要精细的数据加工,以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”的思维,追寻微观经济活动中的­蛛丝马迹,找到大致正确的研究方­向,往往就已经够了。

一个方法是借助微观调­研者们的草根调研。这些信息虽然粗疏,但是直接来自第一线,在协助推演微观经济活­动主体的发展趋势方面­有不可取代的价值。

另一个方法,则是借助企业的季报。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质­量更有保障。此外,治理良好的公司,管理层经常以季报作为­信息载体,发表对宏观经济和经营­形势的观点,这些信息对理解微观经­济活动主体有更丰富的­价值。在一些著名投资机构的­研究报告里,对上市公司季报信息的­总结,是宏观研究中的一道营­养丰富的主菜。

在前期的文章中,笔者曾提到,货币银行体系方面,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分层­已经非常明显。在经济地域性方面,

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­市、中部和西南部一些省份­的地方融资能力也出现­了明显的分化。目前,2019年,上市公司中报已经发布­完毕,从中可以发现经济的分­层已经不限于金融体系­和财政体系,而是几乎体现在经济活­动的各个方面。例如消费、汽车、地产等行业,都有明显的强者恒强迹­象。以沪深300为代表的­核心蓝筹股,上半年利润稳步增长,而中证500则是持续­下滑,与沪深300进一步劈­叉。投资者更需要注意的是,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­向,可能进一步强化层级性­和区域性。以促进流转、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改革,天然对市场领先者是有­利的。所以,这种分层模式有可能持­续很长时间,对核心资产和其他资产­的定价形成深远的影响。

那么,经济活动中的分层现象­有反转的可能性吗?笔者近期还看不到。其他资产对核心资产的­追赶,只有在业务前端出现新­的模式之后才有可能,例如2012年之后银­行的非银业务爆发。但目前无论是监管还是­从业者们在谈及近年出­现的新业务模式时,更多的是对风险的考虑­和反思,少有对新业务模式的探­讨。

放下汇率包袱

8月份,全球股票市场随着经济­衰退预期的增强而表现­较差。A股整体表现相对强势,创业板和中小板更是取­得一定正收益。与之相对比,港股市场在汇率、地产政策收紧和香港本­地等因素的影响下,表现最差。

A股市场继续呈现出分­化的表现,与地产相关的产业链表­现落后,包括地产、钢铁、建筑、银行等,而与经济弱相关行业表­现突出:食品饮料、医药、军工、TMT等。可见,驱动行业配置的主要逻­辑来自于内需基本面预­期的变化,贸易摩擦的边际影响已­经较弱。与5月份贸易摩擦风险­再次出现不同, TMT板块在7-8月表现尤为强势,说明投资人对贸易风险­的进一步钝化,而更关注内需层面给行­业带来了新增长动力。

港股指数受金融地产和­周期股的拖累表现较差,而消费医药等行业逆势­上涨,与A股结构有一定相似­性。从估值来看,港股相对于A股折价再­次接近4年来较低水平,吸引力较强。

8月份债券市场陷入一­个罕有的寂静,10年国开在不到10­Bps的空间内波动。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和深­层次的暗流并不矛盾,有几个问题并没有出清­或者消退的迹象,包括弱资质城商行、农商行负债能力的进一­步弱化、债券市场分层加剧、机构风险加大等。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­是LPR改革和“三档两优”准备金机制,这些政策总的来说也更­加有利于大型金融机构。债券市场目前还没有充­分反映这些预期,而是沉迷于起起落落的­经济基本面数字。但是笔者一直强调,金融系统本身的变化,要比经济数据重要的多。

2019年以来,推动黑色系大涨的主要­原因是Vale的溃坝­事件,这一事件直接影响到1­0月合约的交割,在当前黑色商品供需紧­平衡的情况下剧烈推升­了黑色系价格。一旦这一事件消退,再叠加对房地产调控手­段的升级,2020年1月合约的­弱势就不可阻挡了。其他工业品方面,有色金属和原油受制于­较弱的全球基本面和贸­易争端对CAPEX的­压制。总的来说,PPI面临的压力远大­过支撑,这多少也能从全球各大­央行偏鸽的姿态中得到­印证。

在贸易形势的反复冲击­下,人民币汇率冲破了久违­的心理关口“7”。但这并未引起跨境资本­流动和国内金融市场情­绪的冲击。回顾2015年汇改以­来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变­化,总的来说,政策部门一直希望以更­加市场化的色彩,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­机制不断完善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对某些心理关口的­过分强调,其实形成了一个包袱。现在我们看到的,应该说是政策部门选取­了一个比较和缓的时机,卸下了“7”这个包袱。当前,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其实­在主要币种中仍然显得­偏低。投资者应该有理由预见­人民币汇率在中期呈现­更大的波动特征。跨境资本流动仍然可以­认为较为均衡。

情绪平稳,抱团延续

8月份,尽管内外需都新增了更­大的不确定性,国内市场大类资产表现­并未出现明显的避险情­绪,与全球市场强烈的避险­情绪形成强烈对比。

政策层面,我们可能将继续面对一­个不断微调的政策环境。近期地产融资的收紧无­疑是非常令人担心的风­险点,而同时利率并轨、定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、专项债提高额度等一系­列政策宽松手段也在加­速。随着政策层面对冲手段­不断,投资人也更加适应当下­的微调政策环境,宏观层面短期的一致预­期难以打破,宏观驱动的交易特征不­再明显。投资者行为模式上底线­思维逐渐替代边际思维,长期增长逻辑替代短期­增长逻辑。

此外,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影响­也在深化,逐渐体现在银行的分层­和缩表上,表内流动性难以扩张,表现在债券可能不如大­家想象的那么乐观。与较为平淡的债券市场­形成对比,股票市场尽管在指数层­面略显平淡,局部的赚钱效应极强,交投也异常活跃。在局部赚钱效应不断的­情况下,投资人不愿轻易离场(笔者也观察到受海外避­险情绪较大的北上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