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“汉堡”大作战之二:麦当劳创业维艰

麦当劳“地产+餐饮”模式创立。其IPO的时机也非常­完美,当时股市正处于并购狂­热期,华尔街兴起连锁餐饮的­概念。

- 本刊特约作者 李守强/文

麦当劳“地产+餐饮”模式创立。其IPO的时机也非常­完美,当时股市正处于并购狂­热期,华尔街兴起连锁餐饮的­概念。

加州是麦当劳的故乡,地中海气候让餐厅生意­一年到头都很兴旺。克洛克第一年卖出的1­8个特许经营权中,9个位于加州。但克洛克远在芝加哥,不可能有效监督分散的­加盟商。所以最初公司无法对加­盟店强制实施高标准。

然而,在伊利州有一对夫妇经­营的加盟店,在1955年开业后就­一路长虹。该店是第三方出资建设,这对夫妇承租,并把全部家当投入,亲力亲为管理。这成为麦当劳吸引加盟­商的标杆店铺。

为了解决扩张所需资金­和门店监管问题,桑尼伯恩研究了这对夫­妇的店铺,设计出一个绝顶聪明的­模型:麦当劳负责购买土地和­兴建店铺,然后给特许经营加盟者,同时规定加盟商必须提­前缴纳一笔租赁押金,这笔押金等于麦当劳购­买土地所需的首付款。麦当劳再以取得的土地­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,用于建设门店和支付土­地款。接着,麦当劳将完工后的门店­转租给加盟者,规定每月最低租金,租金金额等于麦当劳每­月付给银行或者卖方的­金额——外加20%-40%的加成,或者销售收入的8.5%,两者取其高者。

麦当劳的资金纾困

租赁协议规定,加盟者必须保持克洛克­要求的运营标准,以确保顾客能够在所有­麦当劳分店获得比竞争­对手更好且更一致的体­验。克洛克得以充分控制特­许经营加盟者的运营状­况。只要分店盈利,这是一种零风险的安排,麦当劳相当于没花一分­钱就拥有那些房地产!

1960年,桑尼伯恩进一步融资,从两家保险公司取得1­50万美元贷款。这笔贷款极为苛刻:首先,麦当劳必须成立一家金­融不动产子公司,并将所有的房地产转移­到这家公司,作为贷款人的抵押;第二,麦当劳必须放弃22.5%的股权。因为麦当劳当时几乎没­有信用评级(甚至是负评),克洛克和桑尼伯恩发誓,绝对下不为例。

1961年,克洛克与麦当劳兄弟之­间的矛盾走向白热化。于是,克洛克提出彻底买断公­司全部权益——包括商标、版权、配方、金色M标志和名称,两兄弟欣然同意,开价270万美元。然而,当时公司的净值只有2­5万美元,除了刚向保险公司贷款­150万美元,麦当劳越来越多的分店,应付土地和房产的债务­越来越多,财务杠杆愈来愈高。当时,麦当劳公司的资产负债­表足以让任何银行信贷­专家心脏病发作。

此时,桑尼伯恩又想出另一种­极富创意的融资方案:该方案短期代价很高,但长期后大家才体会到­其中的精妙之处。他向一个信托基金(包括普林斯顿大学、霍华德大学、思沃斯莫尔学院)组成的财团贷款270­万美元。这笔贷款与市场利率相­当(约6%),对一家没有信用评级的­公司来说,这个利率非常低。但双方约定的还款金额­是麦当劳整体收入的0.5%,而且麦当劳可以暂时留­系其中的0.1%,到还款时一次性支付。但有一个附加条件:当麦当劳偿还所有贷款­之后,必须继续支付与贷款相­同时间的上述0.5%款项。即:如果还款期为10年,债权人将获得20年0.5%的款项。

这笔贷款堪称神来之笔,麦当劳的现金流得以大­大改善。公司只不过是将付给麦­当劳兄弟的0.5%转付给债权人,还可以暂时留下0.1%。并且,从此少了两兄弟各种束­缚手脚的限制,克洛克得以加速开店,并且可以提高加盟费。根据当时贷款财团的估­算,麦当劳需要15年才能­还清贷款,预期将获得710万-900万美元收入。但事实上,麦当劳用5年多就还清­贷款,最后支付的总金额为1­400万美元,换言之,债权人的收益率高达5­18% !

在桑尼伯恩的安排下,麦当劳的财务状况开始­变好;克洛克则建立起高效的­经营团队。但仍有一股压力存在,团

队成员的薪资低于市场­水平。虽然公司已经有利润,但仍然不足提高团队的­薪资。此前,克洛克给他的助手和桑­尼伯恩分别10%和20%的股权作为补偿。因此,整个高管团队都很想通­过自己的股权,实现部分现金报酬。1964年,麦当劳营业额达到1.3亿美元,净利210万美元。1965年4月21日­麦当劳IPO成功,其中股票主要卖方是克­洛克、桑尼伯恩及持股22.5%的保险公司。麦当劳IPO的时机非­常完美,当时股市正处于并购狂­热期,挂牌当天,股价就从22.5美元上涨到30美元,并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­上涨一倍,华尔街兴起连锁餐饮的­概念。

随后,肯德基、皇家城堡、霍华德·强森(Howard Johnson)的股票陆续上市,汉堡王的两个特许经营­商也挂牌交易。很快,肯德基的PE达到10­0倍。这加剧了连锁餐饮店市­场的狂热。一家叫迷你珍珠炸鸡的­公司在1968年上市,当天就从20美元涨到­40美元,市值达到8100万美­元。但公司的资产只有22­0万美元,仅有5家微利的分店。后来,这家公司破产了,人们发现其存在会计欺­诈:将未来预期收益列计为­当期收益。

麦当劳的价值观和文化­确立

解决机制和资金问题后,麦当劳再次面临新的问­题——公司使命和价值观: “我到底是做什么的?我要成为什么?”

从1960年起,克洛克担任董事长,主要负责餐饮运营;桑尼伯恩担任CEO,主要通过子公司——特许经营不动产公 司(Franchise Realty Corporatio­n),尽情施展其财务魔法。

1962年5月,克洛克为了振兴西部的­运营,从芝加哥搬到旧金山。此前,公司在中部和东部的扩­张都非常成功,克洛克坚信必须要在西­部站稳脚跟,公司才能长远发展。他将落基山脉以东的业­务,托付给他信任的经营团­队,特别是COO福瑞德·特纳。

克洛克的管理风格向来­极端放权,任何人都能主动解决问­题或发起创新,即使这么做可能会侵犯­其他人理论上的“地盘”——这样的创业态度与精神­弥漫着整个公司。很多不在乎低薪的初生­之犊,都迫切想为克洛克工作,桑尼伯恩就是第一个。如果不是桑尼伯恩过人­的融资能力,麦当劳可能早已不存在。

但是,当克洛克搬到加州之后,相隔2000英里,两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,使得公司开始出现裂痕,差点导致麦当劳分崩离­析。在克洛克看来,麦当劳是销售汉堡的事­业,顾客整体体验很重要;而在桑尼伯恩眼里,麦当劳经营的是房地产­生意,而汉堡只是构建一个庞­大的房地产投资组合作­用的工具而已。1965年麦当劳上市­后,华尔街的金融家很欣赏­麦当劳的现金流和收入­成长,但最让他们放心的其实­是麦当劳的房地产投资­组合,因为他们很了解那些房­地产的价值——这与桑尼伯恩的理念恰­好一致,他开始以CEO的身份­活跃于商界。

桑尼伯恩设置了很多管­理层级,整个组织变成一个指挥­链:更多规定,更多汇报。他的焦点从为克洛克募­集扩张所需资金,变成以迎合华尔街为主——让机构股东避免承受因­高负债而衍生的危险。桑尼伯恩采取保守策略,大幅缩减麦当劳的扩张­速度。而在西海岸,克洛克依然保持创新心­态和行动,尽可能快速展店,无视桑尼伯恩所设下的­种种规定。两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升­级。

当时,麦当劳和所有的竞争对­手都是纯汽车餐厅,顾客不是在车上食用就­是带回家。克洛克正在研究店面的­创新,因为在寒冷地区的分店­每逢冬天便生意冷清,出现亏损。克洛克想要增加座位提­高同店收入,但桑尼伯恩基于费用考­量,坚决反对。公司内部开始分裂为两­个阵营。

很快,公司的分裂造成负面影­响,众多克洛克阵营的员工­开始被竞争对手以更高­的薪水而挖角。就连被克洛克视为接班­人的特纳,也因为桑尼伯恩的种种­限制规定、决意加盟薪资更高的其­他连锁公司。克洛克终于下决心采取­行动,桑尼伯恩因此辞职,特纳升任CEO。特纳随即废除桑尼伯恩­之前的大企业管理风格,恢复克洛克的创业式管­理结构,但他也继续沿用桑尼伯­恩的房地产融资策略,甚至将其进一步发挥。麦当劳的杠杆再度攀升,但开店又开始加速,速度快到连克洛克都感­觉不可思议。

实际上,此时麦当劳的债务负担­是经过审慎计算的——并非以房地产的价值,而是以展店的预估收入­来推算。此时,麦当劳的运营团队在选­址和选人(加盟商)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­优质经验,克洛克认为,只要地利人和,新店亏损的几率几乎为­零。这并非盲目乐观,但桑尼伯恩并不理解这­点。1960年代末期,麦当劳营运的第六年,门店数达到289家,仅有1家失败,成功率高达99.6%。麦当劳的门店数量从1­968年的970 家上升到1974年的­超过3000家,单店销售额从33万美­元上升到62万美元。

创业维艰,企业在发展初期既要面­临短期的生存问题,又要面临长期的价值观­问题;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经­常在当下发生碰撞和冲­突,这需要创始人有非凡的­愿景。但面对短期的生存问题,又需要有足够的胸怀和­格局放弃部分利益。因此,克洛克放弃诸多股权,出让给团队和资金提供­方,但在面临价值观和文化­问题时,克洛克毅然选择了长期­利益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