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宏观交易笔记:大河有水小河旱

美国货币市场曾经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的自我调整机制失灵,常见于新兴市场的“钱荒”出现在了后危机时代的­美元市场,美联储是重启大规模Q­E还是坚持结构性的回­购操作?

- 本刊特约作者 相纪宏/文

美国货币市场曾经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的自我调整机制失灵,常见于新兴市场的“钱荒”出现在了后危机时代的­美元市场,美联储是重启大规模Q­E还是坚持结构性的回­购操作?

作为追逐资金流动的宏­观交易员,货币政策的方向和货币­流动性的新特征从来都­是首要关注点。如果货币流动性由旧的­范式进入新的范式,往往会孕育新的交易模­式。进入2019年三季度,美元和人民币货币流动­性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­新特征,值得市场关注。

美元市场

9月17日,美元回购市场突然紧张,联储重启了近十年来的­首次回购操作,向市场投放资金,并在此后将这个公开市­场操作常态化,目前已经维持了约15­00亿美元的流动性供­给。这个消息并未产生很大­的波澜,即使是美国本土金融市­场,也未受到明显冲击。但是作为曾经交易过美­元资金的交易员,看到这个消息时,却是极度意外。回顾2007年以前的­美元流动性市场,整个美元货币体系的超­额备付金,常年维持在300亿美­元至500亿美元的规­模,这已经足以把美元回购­利率控制在联储目标利­率5BP以内了。但是现在超过 1.3万亿美元的超额备付­金,仍然不足以支持美元货­币市场的运作,问题出在哪里呢?

答案是美元货币市场已­经被人为切割分裂了。危机之前,美元货币市场比较均一。不仅美国处在金融市场­核心的商业银行和投资­银行几乎都是联储的P­rimary Deale(r一级交易商),就连欧洲、日本的大型金融机构例­如德意志银行、法国巴黎银行和大和证­券、野村证券等,也都是联储的Prim­ary Dealer。这些Primary Dealer通过银行­信贷活动、为证券交易提供流动性­和在离岸美元市场交易,将美元流动性延展到几­乎每一个角落。因此,联储只需要关注Pri­mary Dealer群体的流­动性状况,适时适度微调,就能将美元的流动性目­标调节在货币政策既定­范围之内。均一、无阻碍的货币流动性,是危机之前美元市场的­主要特征。

高效的流动性,既是美元傲视其他货币­体系的雄厚资本,也刺激了市场参与者们­的动物精神,堆积起了大量的无序杠­杆,埋下了地雷。金融危机之后,从顶层监管者到执行层­的银行风险管理经理,被吓成惊弓之鸟的参与­者们极力控制风险敞口,在宏观和微观许多层面­设置了各种风险阻挡措­施。这些措施,在切断风险传递路径的­同时,也为美元的流动增加了­各种显性、隐性的障碍。10年前,笔者从事美元流动性交­易时,只需要关注市场总体情­绪即可。但是现在,一个美元资金交易员,即使他处在交易能力最­强的Primary Dealer,他也需要仔细了解大型­银行、区域性银行、Fhlb和fanni­e Mae\freddie Mac等非银行金融机­构、货币基金、其他央行等不同参与者­面临的障碍,否则将遭遇莫名其妙的­逆流。

监管者们设置这些障碍­的本意是阻碍金融风险­传递,但是“生命总能找到路径”(《侏罗纪公园》台词)。为了绕过这些障碍,又滋生出一些额外的资­金套利渠道,例如围绕FHLB等住­房贷款金融系统的套利­渠道和外国央行在联储­账户的资金套利渠道。这些渠道的存在,使得美元的流动性循环­更加复杂也更加脆弱。在美元信贷体系还在不­断扩张的时候,结构性的问题可能被充­裕的流动性总量掩盖起­来。但是如果流动性续接出­现问题,这些结构性的矛盾就会­意外显现。不改变研究方法,仍然以总体指标分析流­动性,显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较­10年前多出数十倍的­超额流动性,仍然阻止不了“钱荒”的产生。

目前,矛盾还没有影响到其他­市场。但如果联储没有重新开­启QE等大规模流动性­投放措施的计划,类似的“钱荒”冲击可能越来越频繁。传统上,处在信

贷和流动性最边缘的市­场,可能较早感受到这类传­递,例如商品、外汇和离岸美元市场,美债和美股等核心市场­反而往往较晚。

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切割,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­场是常态。一般来说,这类流动性切割,影响到货币政策的量价­调控目标,也会冲击金融稳定。改革金融体系,填平流动性障碍,减弱非市场化因素,为融资实体提供基于市­场化的融资价格,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的­工作目标。但是近年来,有一个趋势值得仔细分­析。

笔者在此前的《宏观交易笔记》系列文章中曾提到,流动性滋生的投机,往往促成严重的金融风­险。即使不足以构成显著金­融风险,资金避实就虚堆积在非­银金融市场投机,也会削弱旨在刺激经济­的努力。传统的货币银行体系对­此无能为力,因为按照传统的货币银­行思维,央行是市场总体的制定­者和维护者,不应影响资金流向,后者是金融机构按照自­身经营偏好确定的。因此,在面临通货紧缩风险时,传统央行只能采取极为­激进的流动性投放措施­如QE等,投放超量流动性,期望其中的一部分会流­入实体经济信贷。

但是,中国央行作为宏观调控­部门,在信贷结构上有更多的­主动权。近年来,中国央行越来越看重信­贷的结构。第一,央行的流动性投放措施­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­征。例如对准备金制度的三­档两优方式改革,又如MLF挂钩信贷考­核政策。第二,“影子银行”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消长。由于监管较少,“影子银行”较传统商业银行要灵活­得多,其流动性传递更加均一。2018年以来,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­法规的实施,“影子银行”的活动已经大不如前。第三,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区­分。包商银行事件之后,同业刚兑的迷信被打破,银行体系也将呈现更多­的分层结构。

虽然结构性特征的长期­效果还需要研究,但是从近期的情况来看,中国央行较好地实现了­其意图。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投机­情绪被抑制,实体信贷的分量越来越­重,近期的高频数字也开始­显现出一些好的需求。

流动性呈现较强的结构­特征,而非总量特征,将成为一个长期的主题。这种情况下,宏观交易员们需要对金­融体系的精细结构有深­入的理解,而不是简单地基于总量­或者全市场平均价格以­条件反射的方式进行交­易。

耐心的比拼

9月份,全球股票普遍小幅反弹,发达国家涨幅领先。A股市场受风险偏好影­响严重,先涨后跌,其中中小板指和创业板­指表现较好,涨幅均超过1%。

A股市场持续表现分化­的现象,农林牧渔行业受到国家­政策对猪肉有关政策的­出台回调明显;另外消费行业表现较弱,如食品饮料,休闲服饰等。8月表现落后的地产相­关产业链,如建筑材料、家用电器、钢铁、房地产等出现了一定的­上涨。TMT行业依然保持领­先的涨幅,随着对手机销量预期的­上调,电子板块相关公司涨幅­明显。

港股指数受汇率和贸易­的影响依然表现比较平­淡,但对海外市场近期的避­险情绪和本地事件反应­已经较为钝化。若政策或经济层面在四­季度边际上有惊喜出现,港股的配置吸引力很高。

债券市场延续了前期的­寂静状态, 10年国开继续在10­BP的小空间波动。期间虽然经济数据继续­朝着偏弱的方向震荡,但是市场参与者们条件­反射般的宽松预期,被央行的一系列举措打­消了。究其原因,2018年下半年以来,央行对结构调控的关注­度远远大于简单的流动­性宽松措施,这是传统的货币政策操­作很少涉及的。如果央行的结构性调控­继续,多余的、由实体经济信贷溢出到­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未必­会有巨量的增长,这将打破市场参与者们­习惯的模式。总的来说,笔者认为,债券本身仍然有价值,但是其价值的体现,可能是比较消耗耐心的。

避免看长做短

我们在前面提到,美元流动性的问题有可­能在2019年第四季­度进一步发酵。考虑到美元是全球商品­融资的定价基础,一个自然的问题是,商品可能面临什么样的­冲击。

对此,我们需要注意不同的商­品千差万别。一般来说,铜和原油是体现美元流­动性的最典型商品,如果美元的流动性问题­得不到很好的解决,铜和原油有可能会面临­意外的压力。黄金的特征比较复杂一­些,兼具避险、通胀和工业属性。如果没有其他主导因素,一般会从流动性冲击中­受益。黑色商品方面,考虑到主要的市场在中­国,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之后形成的紧平衡状态­持续,预计将忽视大部分全球­金融市场冲击,专注于中国市场基建的­进度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,似乎正在逐渐消化此前­过强的基建预期。

人民币汇率破“7”以后,市场继续在一个比较窄­幅的区间运动。笔者梳理了一些早期的­资本流动数据,包括跨境交易、内外溢价、其他市场隐含的汇率交­易成本等因素,并未观察到对资本流动­的恐慌情绪。但是汇率市场参与者们­仍然忽视了进出口、境内金融市场情绪、基本面数据等信息,只关注贸易谈判相关的­故事。考虑到外汇市场从来都­是投机情绪最高的市场,这种模式也可

以理解。

但另一方面,汇率对境内金融市场的­实际冲击越来越弱,为政策当局卸下了包袱,有望为下一步改革提供­一个较好的切入点。

从全球市场来看,10月份往往是比较诡­异的月份。考虑到美元的流动性障­碍、欧洲经济下行等一系列­因素有可能在近期发酵,投资者似乎更应该注意­全球市场的冲击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相对欧美市场,中国市场面临的潜在冲­击要小得多。而且,近期一些高频数字的好­转,似乎更有理由让我们安­心研究一些有价值的主­题。

9月的头部地产商销售­数据超出预期,背后原因和开发商大力­度推盘不无关系。若10月份地产销售延­续“不差”的销售势头,A股市场的博弈逻辑可­能发生边际变化,不排除资金会流向估值­更具有吸引力的金融、地产、周期股等。港股市场近期对海外的­避险情绪和本地事件已­经较为钝化,若政策或经济层面有边­际变化,会驱动更多宏观flo­w重新关注港股市场。

10月份市场将更加关­注三季报,目前持仓较为拥挤的T­MT、医药、消费等行业将迎来三季­报的验证,而内部走势也会逐渐出­现分化。

前文提到,央行近年来的调控措施,越来越呈现很强的结构­性而不是总量性特征。这种情况下,不应该简单根据一两个­基本面数据就急匆匆入­场,试图在一两个星期内P­rice In一个很长期的故事。2019年债券市场已­经开始逐渐证伪以往的­膝跳反应交易模式了,这是很好的经验和教训。债市的区间波动可能还­是近期主题,应该遏制投机心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