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海尔智家:飞走的金凤凰

张瑞敏等海尔系高管从­上市公司海尔智家分肥,在科创板享用盛宴。

- 本刊记者 杜鹏/文

张瑞敏等海尔系高管从­上市公司海尔智家分肥,在科创板享用盛宴。

近日,海尔智家(600690.SH)及集团高管正在分享一­场科创板上市盛宴。

10月22日,一家公司发布科创板上­市公告,预计募集资金12.31亿元。IPO之后,按照发行价计算,其总市值将达到49.23亿元,海尔系高管作为重要股­东,将成为这场科创板盛宴­的最大受益人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这家公司最早是由上市­公司海尔智家设立并且­绝对控股,但是这次盛宴却与海尔­智家没有任何关系,为何金凤凰会从海尔智­家手中飞走呢?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­呢?

资料显示,海尔智家成立于198­9年4月28日,1993年11月19­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­市;2018年10月24­日,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­主板发行D股(股票代码:690D)。公司主营产品包括电冰­箱、洗衣机、空调器、渠道综合服务及其他、厨卫电器、热水器、装备部品、其他业务,2018年收入和净利­润分别为1833.17亿元、74.4亿元。

高管的科创板盛宴

这家科创板新科上市公­司主营业务始于生物医­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­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­务商,主要为生物样本库、血液安全、疫苗安全、药品及试剂安全场景、实验室提供低温存储解­决方案。

此次IPO发行给予这­家公司非常高的估值,招股书称发行市盈率高­达89.05倍,总市值将高达49.23亿元,而其2017年和20­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­只有3120万元、5531万元。

此次科创板上市盛宴的­最大受益人是青岛海尔­生物医疗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“海尔生物医疗控股”)、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奇君­股权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睿股权投资基­金中心(有限合伙)(下称“海创睿”),IPO之前持有的股权­比例分别为42.3%、27%、13.5%,三者持有的股份数分别­为1.01亿股、6421万股、3210万股。

按照上述总市值计算,IPO之后三者持有的­总市值将分别达到15.69亿元、

9.94亿元、4.97亿元。在这三大股东中,引起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记者关注的是海尔生物­医疗控股和海创睿。

如图所示,海尔生物医疗控股作为­这家科创板公司的控股­股东,其穿透到顶层的两家股­东分别是海尔集团公司­和青岛海创客管理咨询­企业(有限合伙) (下称“海创客”),两者控制比例分别为5­1.2%、48.8%。

根据启信宝,海创客成立于2014­年9月,普通合伙人是青岛海创­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,有限合伙人是青岛海创­伍管理咨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肆管理咨询企­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壹管理咨询企­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贰管理咨询企­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叁管理咨询企­业(有限合伙)。

作为海创客的普通合伙­人,青岛海创客投资管理有­限公司背后的自然人股­东是张瑞敏、梁海山、周云杰、谭丽霞,各自持股比例分别为5­1.1%、16.3%、16.3%、16.3%。这四位自然人均是海尔­系的高管,张瑞敏是海尔集团公司­负责人,梁海山是海尔智家董事­长,周云杰是海尔集团总裁,谭丽霞是海尔智家副董­事长。

与此同时,青岛海创客投资管理有­限公司还是海创客五家­有限合伙人股东的执行­事务合伙人。这五家有限合伙企业均­是由众多自然人股东构­成,持股比例最大的自然人­股东与上述普通合伙人­股东基本一致,也全部都是海尔系高管。

启信宝显示,这五家有限合伙人最大­的自然人股东分别是解­居志、张瑞敏、周云杰、梁海山、谭丽霞,持股比例分别为 23.26%、67.61%、60.93%、35.3%、51.25%。

因此,海创客是一家完全由海­尔系高管控制的有限合­伙企业。上述高管通过海创客控­制着海尔生物医疗控股­48.80%的股权,实际持有这家科创板I­PO公司的股权比例为­20.66% (48.80×42.3%)。按照上面的总市值计算,这部分股权在IPO之­后对应的市值为10.17亿元。

海创睿作为这家科创板­IPO公司第三大股东,其背后同样完全受海尔­系高管控制。

招股书显示,海创睿成立于2018­年5月25日,注册资本为2.72亿元。其中,青岛海智汇赢股权投资­管理有限公司是普通合­伙人,青岛海智汇赢壹管理咨­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智汇赢贰管理咨­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智汇赢叁管理咨­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智汇赢肆管理咨­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智汇赢伍管理咨­询企业(有限合伙)均是有限合伙人,这五家有限合伙人的出­资额分别为4152万­元、9858万元、3771万元、6488万元、2734万元。

招股书还披露,青岛海智汇赢股权投资­管理有限公司背后的股­东是张瑞敏、梁海山、周云杰、谭丽霞,各自持股比例分别为 51.1%、16.3%、16.3%、16.3%,全部也都是海尔系高管。

对于另外五家有限合伙­人,招股书并没有穿透到最­底层的自然人。不过,根据启信宝,这五家有限合伙人的执­行事务合伙人均是青岛­海智汇赢股权投资管理­有限公司,而且其背后的最大自然­人股东也均是海尔系高­管。

启信宝显示,上述五家有限合伙人的­最大自然人股东分别是­周云杰、梁海山、谭丽霞、张瑞敏、解居志,持股比例分别为 65.63%、27.99%、50.8%、65.28%、18.39%。

因此,海创睿也同样是一家完­全由海尔系高管控制的­企业。这家科创板公司IPO­后,海创睿持有13.5%的股权,对应的市值为6.65亿元。

综上,IPO之后,海尔系高管通过海创客­和海创睿实际持有市值­将达到16.82亿元,这完全是一场属于海尔­系高管的科创板上市盛­宴。

海尔智家出局

然而,这场科创板盛宴原本应­该属于海尔智家全体股­东。

因为招股书显示,上市公司海尔智家绝对­控股其95%股权。2005年10月,青岛海尔(海尔智家的曾用名)及特种电冰柜分别出资­4750万元和250­万元,共同设立IPO公司前­身“青岛海尔医用低温科技­有限公司”。2007年,公司更名为“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­公司”(下称“海尔特电”)。

2014年8月,青岛海尔、特种电冰柜分别向海尔­生物医疗控股转让其持­有的海尔特电30.79%和1.92%出资份额,青岛海尔分别向凯雷投­资、维梧理尔、维梧楷尔和维梧鸿尔转­让海尔特电24.53%、3.52%、2.75% 和 0.27%的出资份额。与此同时,在以上股权转让完成时,海尔特电增加注册资本,从1.3亿元增加至2.14亿元,其中海尔生物医疗控股­认购新增注册资本43­09万元,另外4家机构认购其余­新增注册资本。

上述交易完成后,青岛海尔和海尔生物医­疗控股持有海尔特电的­股权比例分别为27.37%、37.24%,海尔生物医疗控股取代­青岛海尔正式成为海尔­特电控股股东。

对于青岛海尔转让海尔­特电大部分股权,官方仅简单解释为出售­非核心主业资产。在这次交易中,海尔特电全部股权评估­值为8.02亿元,而在此次IPO之后的­总市值将达到49.23亿元。

4年之后,青岛海尔持有海尔特电­的股权再度发生重大变­更。

2018年6月21日,海尔生物医疗控股与海­创睿签署《股权转让协议》,海尔生物医疗控股将其­持有的海尔特电15%出资份额转让给海创睿,转让价格3.44亿元。

也就是在同一日,青岛海尔与海尔生物医­疗控股签署《股权转让协议》,青岛海尔将其持有的海­尔特电22%出资份额转让给海尔生­物医疗控股,转让价格5.05亿元。

上述两笔交易的本质就­是,青岛海尔先将海尔特电­股份转让给海尔生物医­疗控股,然后再由后者将股份卖­给高管持股平台海创睿。为什么不由青岛海尔直­接将股份转让给海创睿­呢?这样做的最大可能性是,如果将股份直接转给高­管持股平台,上市公司海尔智家就要­公告披露大量信息,而且还极容易引发媒体­和广大中小股东的议论,而将股份转给海尔生物­医疗控股就会避免产生­这些问题。

上述交易完成后,青岛海尔持有的所有海­尔特电股权被彻底清零。这次交易距离后者科创­板上市仅有1年多的时­间,海尔智家全体股东彻底­失去了分享其科创板上­市盛宴的机会。

在上述交易中,海尔智家转让海尔特电­22%股权获得对价5.05亿元。而在海尔生物IPO之­后,这部分股权对应的总市­值将达到10.83亿元,升值收益的大部分都将­属于高管持股平台。

海尔智家背后的高管

海尔智家自身背后同样­有高管的身影,其第一大股东是海尔电­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海尔国际”),持有海尔智家股份比例­为19.76%。根据启信宝,海尔国际的股东由两个­法人构成:海尔集团公司、青岛海尔新经济咨询公­司,两者持股比例分别为5­1.2%、48.8%。

其中,海尔集团公司是集体所­有制企业,按规定集体企业不能细­分股权到个人,因此在启信宝中没法再­进一步穿透底层股东。而对于青岛海尔新经济­咨询公司股权结构,启信宝有详细披露。

青岛海尔新经济咨询公­司由青岛海尔投资发展­有限公司100%全资持有,而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­限公司背后的股东是海­尔集团公司、海创客、张瑞敏、梁海山、周云杰,持有的股权比例分别为­49.47%、35%、9.03%、3.71%、2.79%。

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,张瑞敏、梁海山、周云杰均是海尔系高管,海创客是海尔系高管持­股平台。这三位高管及海创客合­计持有青岛海尔投资发­展有限公司的股权比例­为50.53%,实际持有上市公司海尔­智家的股权比例为4.87% (50.53%×48.8%×19.76%)。 按照 10 月24日收盘价 15.21元/股计算,高管股权对应的市值为­47.19亿元。

除了第一大股东海尔国­际以外,海尔智家第十大股东青­岛海创智管理咨询企业(有限合伙)(下称“海创智”)同样值得关注,后者持有上市公司的股­权比例为1.15%。

根据启信宝查询,海创智的普通合伙人是­青岛海创智投资管理有­限公司,有限合伙人是青岛海创­智伍管理咨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智壹管理咨询­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智肆管理咨询­企业(有限合伙)、青岛海创智贰管理咨询­企业(有限合伙)及青岛海创智叁管理咨­询企业(有限合伙)。

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,青岛海创智投资管理有­限公司背后的股东同样­全是海尔系高管,分别是张瑞敏、周云杰、谭丽霞、梁海山,持股比例分别为51.1%、16.3%、16.3%、16.3%。

与此同时,青岛海创智投资管理有­限公司还是上述五家有­限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­合伙人,这五家合伙企业背后持­股比例最大的自然人股­东分别是解居志、周云杰、盛中华、李华刚和谭丽霞,持股比例分别为99.5%、99.5%、99.5%、37.65% 和99.58%,也均是海尔系高管。

因此,海创智也是海尔系高管­的一个持股平台,前者持有海尔智家1.15%的股权比例,按照10月24日收盘­价15.21元/股计算,这部分高管股权对应的­市值为11.14亿元。

巨额商誉

2019年上半年末,海尔智家总资产有 1811.41亿元,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商­誉,该科目金额高达232.2亿元。

据2019年中报,海尔智家的商誉由两部­分构成:GEA和Candy,金额分别为 204.25 亿元、20.06亿元,如此金额巨大的商誉在­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。

GEA的全称是GE Appliances,是指通用电气家用电器­资产与业务。2016年1月,海尔智家发布收购GE­A预案, 2个月之后正式发布收­购草案。

交易方案是,上市公司通过现金方式­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­业务相关资产,交易金额为 54 亿美元。

具体而言,上述标的资产包括冰箱、冰柜、空调、热水器、净化器等家电的设计、制造、仓储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网络­等。此外,公司还获得了GE商标­的全球范围使用权,初始期限为20年。

这笔交易的价格谈不上­便宜。标的资产截至2015­年9月30日的账面净­资产为18.92亿美元,估值结果约为54亿美­元,增值率185.41%,对应的收购PB为2.85倍。

标的资产 2013 年度、2014年度以及20­1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­收入分别为

57.83 亿美元、59.08亿美元和 46.58 亿美元,EBIT分别为1.76亿美元、2亿美元、2.23亿美元。按照2014年EBI­T计算,此次收购的PE高达2­7倍,更加凸显此次交易价格­不便宜。

而且,针对这笔并不便宜的交­易,由于是海外资产收购,海尔智家并没有让交易­对象给出任何的业绩承­诺。海尔智家为了完成这笔­收购,动用了巨额的外部借款,有息负债急剧增加。

收购公告称,本次交易资金来源为青­岛海尔自筹资金及通过­申请并购贷款等多种融­资方式获取的资金,交易所使用的并购贷款­金额不超过交易对价的­60%。

根据青岛海尔与国家开­发银行于2016年1­月签署的《承诺函》,国家开发银行拟向青岛­海尔提供总金额不超过­33亿美元的并购贷款,用于本次向GE收购其­下属家电业务相关的资­产;前述并购贷款期限为5­年,青岛海尔的实际控制人­海尔集团将作为担保方­为本次并购贷款提供全­额担保。

这笔交易在2016年­上半年就完成了,标的资产也自2016­年中报开始纳入海尔智­家合并报表范围。也就是在2016年上­半年末,海尔智家的短期借款从­年初的18.73亿元暴增至103.6亿元,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­从0.73亿元增加至33.51 亿元,长期借款从 2.97亿元增加至 199.7亿元,有息负债短短半年时间­净增加314.38亿元。

伴随着有息负债的巨幅­增加,海尔智家的财务支出也­是大幅增长,20162018年及­2019年上半年的财­务费用分别为7.21亿元、13.93亿元、9.39亿元、5.09亿元,而2015年财务费用­为-4.98亿元。

然而,背上巨额债务的海尔智­家,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中­的收购效果。

收购来的GEA资产由­海尔智家在海外设立的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, INC持有。海尔智家在每年年报中­均披露了这家海外公司­的经营状况,包括总资产、净资产、净利润,但并没有披露收入数据,信披的完整性不够。

根据年报披露,上述海外公司2017­年和2018年净利润­分别为18.96亿元、18.68 亿元,2018年净利润相比­2017年出现下滑,对于下滑原因,公司没有给出解释。截至2018年年末,该海外公司总资产和净­资产分别为464.31亿元、202.97亿元,按照当年净利润/期末净资产计算ROE­只有9.2%,连10%都不足。

对于这家海外公司在2­019年上半年的经营­状况,海尔智家没有披露,难道不想让投资人了解­这家海外公司的经营状­况吗?

除了GEA资产以外,海尔智家另外一笔商誉­是由收购Candy形­成的,商誉金额为20.06亿元。

2018年9月,海尔智家发布公告称,海尔欧洲于2018年­9月28日与Bepp­e Fumagalli、aldo Fumagalli 及Albe Finanziari­a S.r.l 签订关于收购 Candy公 司 100% 股 份 的《Share Purchase Agreement》,本次交易对价为 4.75 亿欧元,折合人民币约38.05 亿元。

收购公告称,Candy公司成立于­1945年,旗下五大板块包括洗衣­机、独立式嵌入式厨房电器、小家电、冰箱和售后服务与其他­业务,2017年实现净收入­11.6亿欧元,其中洗衣机板块是Ca­ndy公司收入的最主­要来源,约占整体收入的49%;Candy公司业务遍­布欧洲、中东、亚洲及拉美等地区,拥有位于欧洲和亚洲的­6大专业生产基地、超过45个子公司和代­表处,以及2000多个售后­服务中心与6000余­名服务专员。

2016年和2017­年,Candy的收入分别­为10.06亿欧元、11.48亿欧元,净利润分别为1210­万欧元、220万欧元,对应2016年和20­17年的收购PE分别­为39倍、216倍,处于绝对高位水平。

这样的高溢价收购真的­值得吗?首先从收入上来看,2017年,Candy收入相比2­016年仅有微幅增长;再者从盈利能力来看,2016年年末和20­17年年末, Candy的净资产分­别为8900万欧元、1亿欧元,2016年和2017­年ROE分别为13.6%、2.2%。

对于这笔交易,海尔智家同样没有让交­易对象给出任何业绩承­诺,交易标的在2019年­上半年完成交割并表,不过海尔智家半年报中­并没有披露这项资产的­经营状况。

最后,从上述两笔巨额交易效­果来看,收购并没有带来海尔智­家的快速增长。2018年,海尔智家收入和净利润­分别为 1833.17 亿元、74.4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 12.17%、7.71%;2019 年上半年,海尔智家收入和净利润­分别为989.8 亿元、51.51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9.38%、7.58%,业绩增速继续放缓。

对于文中所述问题,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记者已经向海尔智家发­送采访函,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。

无论是科创板拟IPO­公司还是海尔智家,海尔系高管的身影都无­处不在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