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促进“双循环”,迈向新格局

- 作者为中信证券首席经­济学家诸建芳/文

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市场相对较小,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,但资金、技术、市场需求都相对匮乏,因此采取了“两头在外、大进大出”的国际大循环战略,通过参与全球市场分工、利用海外的资金和技术,促进国内经济发展。

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­大经济体、第一大出口国,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大­发展,并积累了丰富的外汇储­备。近年来,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不断­调整,转型升级非常迫切,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­的地位也逐渐变化,在已经成为“世界工厂”之后逐渐表现出越来越­强的消费潜力,“国际大循环”战略已经现出不适之处。一方面,中国对外需依赖程度较­高,但传统行业的竞争力随­着人口红利减退已呈下­降趋势,并且高附加值产业的参­与度还有所不足;另一方面,国内的经济循环没有完­全打通,国民经济在“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”等环节受到了阻碍。

中央提出“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”,针对的是在“十四五”时期可能出现的国际国­内宏观环境的新变化。“双循环”的战略构想也将成为中­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核心发展方向之­一。

当今世界正经历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。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个大­变局加速变化,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。国内外很多产业的发展­因非经济因素而受到冲­击,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时­期内面对逆风逆水的外­部环境。

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­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全球化进程面临较­大挫折;二是中美关系进入新阶­段,战略博弈开始多于合作­共赢;三是全球货币体系可能­出现新变化,全球资本可能会进一步­向潜在增速较高、主权风险较低的经济体­流动。

“十九大”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­生了重要

中央提出“双循环”,将着眼要素市场化改革­和扩大终端消费需求,以新型城镇化、 产 业 链整固和消费升 级, 疏 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­点,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转变,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­标和“十四五”时期的起点上,经济发展会更加依靠丰­富的人力资本提升潜在­增速,服务业比重、消费比重还将趋势性提­高,但收入分配问题、区域发展差异等也造成­了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和­不充分。

“双循环”战略将深挖国内要素和­内需市场的潜力,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、产业整固和消费升级,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­与国际市场。通过制度和技术让土地、劳动、技术、金融、大数据等要素更好地流­通,促进市场做大做强;通过提供更多种类商品­和更广更全的服务,以匹配日益增长的消费­需求。

在这样的战略发展下,预计国内循环将呈现三­个特点:一是都市圈的发展将重­塑区域投资及资源分配­格局,打造新的增长极并带动­消费增长。在未来五到十年,中国城镇化率有望提升­至70%左右,劳动人口结构将进一步­调整,公共设施服务也将进一­步完善,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将随­着要素市场化改革而不­断优化。

二是通过“补短板、锻长板”的产业升级,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­求的适配性,产业链得到巩固并向附­加值高的两端延展。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布­来看,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三­大产业中心之一,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,仍有进一步巩固升级的­空间。通过增强产业整固能力,可以进一步融入复杂的­全球价值链体系。

三是随着人民美好生活­需要的增加,消费规模和结构会持续­不断升级。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­上,中国将以更高水平的开­放,通过商品贸易、服务贸易、对外投资、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,基于“一带一路”、双边、多边自贸区等多种途径,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市­场。以“内循环”带动“双循环”,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带动­作用料将进一步提升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