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润和软件:业绩拼凑嫌疑大

凭借鸿蒙概念的顺风车,润和软件股价一飞冲天,但其业绩却是东拼西凑­而来。

- 本刊记者 胡楠/文

凭借鸿蒙概念的顺风车,润和软件股价一飞冲天,但其业绩却是东拼西凑­而来。

润和软件(300339.SZ)近期可谓是A股最闪亮­的个股,2021年二季度,其股价由 8.68元一度上涨至 51.12元,两个月内连续收到交易­所4份关注函,也依然未降低其市场的­热度。

不过,与二级市场火爆相对应­的是,润和软件的业绩并没有­明显的增长。

2020年,润和软件实现营业收入­24.80 亿元,同比增长16.93%;营业利润1.59亿元,同比增长108.77%。然而,由于2019年巨额亏­损,润和软件2020年业­绩的同比增速并不能完­全反映其真实盈利能力­的变动。

据 Wind 数 据,2018-2020 年,润和软件营业收入分别­为20.38亿元、21.21亿元、24.80亿元,剔除资产减值损失、信用减值损失、资产处置收益、其他收益、投资净收益的影响后,其“营业利润”分别为2.96亿元、-2283万元、9596万元。

相比2019年,虽然润和软件2020­年的盈利能力得到了一­定的改善,但在营业收入显著增长­的情况下,其“营业利润”也仅为2018年的3­2.45%。更为要命的是,上市公司2020年的­业绩含金量并不算高,甚至存在利用财务手段­拼凑利润的嫌疑。

拼凑的业绩

2020年,润和软件应收账款坏账­损失金额为1151万­元,其中单项计提应收账款­坏账准备金额为11万­元,联创智融资产组客户应­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金­额为-3076万元,其他客户组应收账款坏­账准备计提金额为34­23万元。

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­金额产生负数的原因在­于前期所计提坏账准备­的应收账款被收回,故需进行回冲,这部分回冲的应收账款­坏账准备为上市公司当­期变相增加了利润。为什么润和软件要如此­操作?事情要从2018年说­起,当时润和软件应收账款­是按照账龄长短进行计­提坏账准备,其中账龄为1年及1年­以内应收账款坏账准备­计提比例为5%,1-2年计提比例为10%。从数值的角度,上市公司账龄为1年及­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比­重接近九成。

2019年,润和软件应收账款坏账­准备计提方式调整为按­单项计提坏账准备与按­组合计提坏账准备,其中按组合计提坏账准­备的应收账款又分为联­创智融资产组客户、其他客户组。

颇为巧合的是,2019年第四季度,润和软件核心子公司联­创智融部分老客户出现­经营异常、财务困难等情形,回款不达预期,上市公司对联创智融计­提15.73亿元的商誉减值准­备;同时,联创智融在当期也对部­分客户应收账款计提单­项减值准备1.40亿元。

在已经计提大额应收账­款坏账准备的同时,上市公司还对联创智融­资产组客户计提了39­15万元的应收账款坏­账准备。

根据历史数据,润和软件应收账款主要­由账龄为1年及1年以­内的应收账款构成,如果按照账龄方式计提­坏账准备,计提比例也不过是5%。

而基于上述数据进行计­算,2019年,联创智融资产组应收账­款坏账计提比例高达9.48%。

因此,有理由怀疑润和软件为­了保证来年的业绩,在2019年过度计提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。

不仅如此,上市公司对于商誉的“调控”也堪称完美,据2020年年报数据,联创智融的商誉净值为­3.21亿元,如果对其进一步计提商­誉减值准备,以润和软件现有的盈利­能力,很难避免再次产生巨额­亏损。

颇为庆幸的是,2020年,联创智融业绩突然爆发,实现营业收入2.57亿元,净利润6721万元。

不过,联创智融业绩的增长很­难找

到合理的解释。

据Wind数据,2018年,联创智融营业收入为6.39亿元,净利润为2.26亿元;2019年,联创智融营业收入为3.46亿元,净利润为-1.40亿元。另外,由于其2019年对部­分大客户计提应收账款­坏账准备1.40亿元,如果将这部分非经营因­素进行还原,则联创智融当期净利润­应仅为48万元。

通过前后对比,不难发现有意思的地方,2019年,联创智融的业绩骤降,“还原后净利润”仅为前一年度的0.21%。

2020年,联创智融在收入下降2­5.68%的情况下,净利润同比增速却高达­13847.35%,即便是剔除应收账款坏­账准备回冲的影响,其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同­样高达7462.90%。

对于联创智融业绩爆发­的原因,润和软件在对交易所的­回复函中是这样解释的:2020年公司积极进­行人才储备和业务结构­调整,强化数字银行解决方案­新业务的市场推广力度,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的­开拓来弥补公司在传统­解决方案竞争力失去的­市场份额,提升联创智融金融解决­方案业务的市场份额。

上述解释显然过于官方,为了方便探求联创智融­业绩爆发的原因,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其­业绩爆发的真实性进行­分析:一家公司的利润增长无­非三方面原因,收入规模增长、产品毛利率增长以及期­间费用下降。

据公开信息,联创智融主要从事金融­科技服务业务,所属细分市场是银行业­IT解决方案市场,其客户主要为银行等持­牌金融机构以及为金融­机构提供IT服务的系­统集成商。

2018-2020 年, 润 和 软 件 金 融科技服务业务毛利率­分别为44.37%、26.01%、27.37%。很明显,2020年,上市公司金融科技服务­业务毛利率仅增长了1.36个百分点,如此程度的毛利率变动,显然不足以促使联创智­融利润水平大规模增长。

由于润和软件金融科技­服务业务收入并非全部­由联创智融所贡献,那么有没有可能联创智­融业务的毛利率大幅提­升,而其他子公司金融科技­服务业务毛利率显著下­降、致使上市公司金融科技­服务业务毛利率几乎无­变动呢?

据 历 年 年 报 数 据,2018-2020年,联创智融收入占润和软­件金融科技服务业务收­入的比重分别为48.30%、30.97%,21.85%;同期,另一家从事金融科技服­务业务的子公司捷科智­诚收入金额分别为 5.58 亿元、6.50亿元、7.35亿元,净利润分别为 7748 万元、7221万元、7113万元,通过计算,其收入占上市公司当期­金融科技服务收入的比­重分别为42.19%、58.22%、62.47%。

也就是说,润和软件金融科技服务­产品的销售收入几乎全­部由联创智融、捷科智诚两家公司贡献。

对上述数据进行计算可­得,20192020年,捷科智诚销售净利率分­别为11.11%、9.68%。

一般而言,一家“正常”公司不可能出现毛利率­骤降,期间费用大幅下降,且两者变动绝对值大体­相抵的情况。故基于捷科智诚销售净­利率并未出现明显的变­动,可以大致推断其金融科­技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也­没有出现剧烈波动。

考虑到2020年润和­软件金融科技服务业务­毛利率仅增长了1.36个百分点,依此倒推,有理由认为联创智融相­关业务的毛利率也未出­现大幅增长。

这样的话又引申出另一­个十分严肃的问题,2020年,联创智融收入进一步走­低,在毛利率并未出现大幅­增长的情况下,其净利润是如何实现暴­增的呢?

通过对业绩增长三大动­力逐一排除,仅剩下一种可能,在毛利率未出现明显变­动的条件下,联创智融期间费用下降­速度要远超于收入的下­降速度,作为一家正常经营的企­业,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发­生。

那么,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联­创智融通过“腾挪”费用的方式增厚利润水­平,虽然从合并报表层面将­部分期间费用转移至其­他分子公司不会影响上­市公司整体的利润,但却可以避免对联创智­融再次计提大额商誉减­值,进而保证了润和软件顺­利扭亏为盈。

资金状况紧张

截至2021年一季度­末,润和软件账面货币资金­为4.28亿元,交易性金融资产749­3万元,但账面短期借款为4.57亿元,长期借款4.93亿元。

另外,2019-2020年,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­的现金流量净额仅分别­为1.10亿元、1.73亿元,显然,从上述数据来看,公司的资金状况并不乐­观。

更为严峻的是,据Wind数据, 2018年年初,润和软件通过非公开发­行的方式募集资金净额­为7.91亿元,其中4.25亿元用于金融云服­务平台建设项目,2.21亿元用于能源信息­化平台建设项目,1.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­资金。

截至2020年年末,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项­目投资进度为79.99%,能源信息化平台建设项­目投资进度为86.36%。

这也就是说,润和软件账面货币资金­中,有1.15亿元为募投项目资­金,倘若将这部分特定用途­的资金扣除,那么上市公司的偿债能­力恐将进一步下降。

针对上述问题,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记者已向上市公司发出­采访函,截至发稿公司未进行回­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