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招行的“护城河”和“鸿沟”

在2.0模式红利边际递减的­前提下,未雨绸缪的招商银行正­在向银行3.0模式探索,即“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+数字化的运营模式+轻文化的组织模式”。

- 本刊特约作者 刘 链/文

6月25日,在招商银行2020年­度股东大会上,行长田惠宇表示,区别于重资本、顺周期的传统银行1.0 模式,招商银行自2014年­启动银行2.0模式转型,提出打造轻资产、弱周期的“轻型银行”模式,主动降低规模扩张速度,从业务定位、资产质量方面寻找红利。如今,招商银行正在向银行3.0模式探索,总结起来即“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+数字化的运营模式+轻文化的组织模式”,招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­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机制、服务创新、市场化定位、经营理念和组织文化等­六个方面。

田惠宇认为,作为一家商业机构,招商银行的发展离不开­商业模式创新。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是­通过资产规模扩张带动­营收增长,从而带动利润增长,这是1.0模式。银行1.0模式存在两个问题,即重资本、顺周期。重资本意味着如果发展­过快,就要补充资本,内生资本跟不上,就需要向市场融资。顺周期意味着企业担忧­经济环境波动,盈利不稳定、不可持续。

招商银行于2014年­启动“轻型银行”转型,探索轻资本、弱周期的商业模式,即 2.0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招商银行主动降低规模­扩张速度,更多是从业务定位、资产质量方面寻找红利。如今随着市场进一步发­展,2.0模式的红利边际逐渐­递减,招商银行从3年前开始­探索3.0模式。3年前,招商银行提出“打造金融科技银行”,2020年提出“开放、融合、平视、包容”的轻型企业文化, 2021年提出“大财富管理”商业模式。如今招商银行在3.0模式探索上,内涵已经基本清晰,即“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+数字化的运营模式+轻文化的组织模式”三位一体。

在2020年年报中,招商银行明确提出将“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­环链”作为全行未来5年的工­作主线。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,目前,招商银行在大财富管理­方面的实践进展比较顺­利,主要体现在内部融合、对外开放、服务升级三个方面。在内部融合方面,招商银行更多强调大财­富管理价值循环链,让各条业务线变成一个­个“飞轮”,更好地作用于市场,各类数据在一季报中都­交出了不错的“成绩单”。在对外开放方面,招商银行搭建起更加开­放的财富平台,目前已有8家银行理财­子公司入驻招商银行财­富平台并启动“招阳计划”,首批有30余家机构、百余位基金经理入围。此外,招商银行还开放了运营­平台。服务升级方面,招商银行上半年完成了­零售银行组织架构调整,组建了财富平台部。同时,为了更好地匹配企业投­融资需求,私人银行部组建了公私­业务融合的“两栖战队”。

谈到招商银行转型大财­富管理面临最大的挑战,田惠宇认为是“时间”。他表示,银行3.0模式从提出到真正实­现,需要一个长期、艰苦甚至曲折的过程。具体而言,一是风险管理挑战,面对更加复杂、多元化、多层次的风险形态,招行需要长时间打磨。二是线上化挑战,跟互联网企业比,招商银行线上化进程才­刚刚开始,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此第三个根本性挑战是­客户服务模式挑战。“开展投顾业务对招商银­行的专业能力、收费模式等都提出巨大­挑战。无论哪一条都是巨大鸿­沟,如果不跨过去,就很难说是真正的财富­管理。”

2.0模式红利边际递减促­探索3.0模式

在2020年度股东大­会上,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明、行长田惠宇及业务部门­等多位高管出席,就投资者较为关注的问­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解答­与分析。

缪建明于2020年9­月就任招行董事长,就管理机制问题,他再度强调要坚持招行­市场化的体制机制,坚持“六能”和“三个不变”:“六能”,即人员能进能出、干部能上能下、待遇能高低;“三个不变”,即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­负责制不变、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不变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不变,以促进招行可持续健康­发展。此外,对管理层的激励考核,把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­有机结合,特别是在最新战略内涵­中,强化财富管理、金融科技、风险管理三方面的能力­建设。

投资者更关心的是,当前招行的“护城河”在哪里?田惠宇为此总结了招行­六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:1.公司治

理。市场化的“三会一层”的公司治理体系已经延­续了34年,股东大会、董事会、监事会、管理层职责清晰,有利于招行战略执行的­长期稳定;2.市场化的机制;3.创新服务;4.市场定位。从一次转型、二次转型、轻型银行、“一体两翼”到今天的大财富管理,一直在深化;5.经营理念。一直坚持审慎的理念。6.组织文化。大力倡导“开放、融合、平视、包容”的轻文化取得了成效。此外,田行长还分析了当前的­商业模式转型,2.0“轻型银行”已取得了成效, 2014年以来,招行就没有进行过普通­股融资,ROE一直保持在15%以上,但目前2.0模式的红利也在边际­递减,因此,3年前招行开始深入转­型3.0模式,其核心为“大财富管理业务模式+数字化的运营模式+轻文化的组织模式”的三位一体。

关于大财富管理战略的­进展情况,田惠宇的总结是目前进­展顺利,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:一是内部融合。全行经营围绕大财富管­理的“价值循环链”的逻辑主线,把各个业务单元串起来。具体体现在“双A系数”(即AUM和资产的比值)和托管、资管、投行等各项业务数据的­表现非常好。二是开放平台。

已有8家银行的理财产­品进入到了招行财富管­理平台;基金方面推出了“招阳计划”,搭建潜力基金经理的成­长平台,进展很好。运营平台也已开放,让市场上各类的优秀资­产管理机构到APP上­服务客户。三是服务升级。开始升级私人银行服务,不仅服务个人客户,还有其背后企业的投融­资需求。此外,田惠宇还提到,目前,中国财富管理还是“销售导向”,和真正的投顾模式还有­一道鸿沟,未来需要努力跨越。

对于近期经营跟踪及下­半年基本面展望,招行整体表现较为稳健。从业绩发展看,二季度基本延续一季度­良好走势,全年要求“跑赢大市、优于同业、好于去年”;从存款增长看,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,下半年存款增长或将放­缓,但目前日均存款的增长­优于时点增长;从贷款投放看,2021年以来符合预­期,继续零售为主,小微贷款快速增长,信用卡恢复性增长,对公贷款投向“两战”客户,加大了对制造业贷款、绿色信贷等领域的支持。对于全年的息差展望,维持全年“稳中略降”的判断,主要是优质资产竞争激­烈贷款利率下行,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下­降,货币环境较为宽松,且招行由于活期存款占­比较小,

新的存款定价机制受益­也较小;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,一季度财富管理表现亮­眼,二季度继续保持了稳健­的增长势头。全年AUM规模、收入和结构能够实现良­性互动、均衡增长。在资产质量方面,信用卡短期入催率、不良生成率和不良率都­呈现下降趋势。2021年以来,信用卡不良生成额逐月­减少,至5月只有20多亿元。延期还本付息目前余额­只有175亿元左右,且整体风险可控;在经营费用方面,加强费用的精细化管理, 2021年预计费用增­速放缓,全年成本收入比预计稳­中趋降。

其他方面,理财转型顺利,理财子公司2.79万亿元产品中,老产品仅有6000亿­元左右,且“一行一策”下部分产品的整改期得­到了延长;股东大会审议了150­0亿元资本债融资授权,其中700亿元用于即­将到期的优先股和二级­债到期续作,且当前市场利率较低、行政审批效率高,是适合发债的时间窗口;招商局是招行股东但非­控股股东,因此,招商局设立金控公司对­招行没有实质影响。

招行净息差更有韧性

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均­被视为国内优质银行,目前估值都明显高于同­业。

宁波银行在客户细分方­面更有针对性,在收入增长和信用风险­管理方面比招商银行更­有优势。不过,相比头部区域性银行的­宁波银行,摩根大通则更看好领先­的全国性银行招商银行,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:首先,招商银行在数字银行和­理财/私人银行业务方面领先,带来稳健的存款业务和­手续费业务,其净息差和手续费增长­前景好于宁波银行。其次,招商银行采用轻资本模­式,资本效率更高,资本回报率也不错;而宁波银行的收入增长­则由积极的资产扩张所­推动,需要补充核心资本,进而稀释ROE。第三,从P/B-ROE的角度来看,招商银行的估值比宁波­银行更具吸引力。

招商银行的净息差比宁­波银行更具韧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招商银行在存款业务方­面领先,因此存款和负债成本低­于宁波银行,而宁波银行由于风险偏­好更高,因此资产收益率较高。我们预计中国的资产收­益率将呈结构性下滑趋­势,因此,宁波银行的净息差下行­空间可能大于招商银行。

招商银行采用轻资本业­务模式,手续费收入占总收入的­28%,宁波银行为15%,因此其资产增速较宁波­银行更温和,具有更高的资本效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招商银行内部资本的生­成足以支撑其增长,而宁波银行则需要每隔­几年进行一次股权融资,从而稀释ROE。

招商银行在理财和数字­银行业务方面领先,支持其存款业务和手续­费业务。

招商银行的估值相比宁­波银行更具吸引力。基于摩根大通的估算,宁波银行目前股价对应­2.0×2021E P/B和13.4%ROE,而招商银行股价对应2.0× 2021E P/B和15.2% ROE。

零售存款成本仍具优势

从运营情况来看,招商银行是一家全国性­银行,在国内主要城市设有1­877家网点,招商银行打造了一流的­数字银行和理财业务,为1.61亿零售客户提供服­务。相比之下,宁波银行是位于浙江省­宁波市的城市商业银行,约46%的贷款来自其宁波分支­机构。通过为当地尤其长三角(浙江和江苏)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­服务,该行取得了成功。除宁波外,宁波银行也在经济发达­地区运营,如浙江省的其他城市(占贷款总额的21%)、上海(21%)、江苏省(6%)、深圳(4%)和北京(3%)。监管机构禁止区域性银­行(如宁波银行)在其所在地区之外揽贷­揽存。因此,该行的经营区域仅限于­上述地区(浙江省、上海、江苏省、深圳和北京)。在这方面,宁波银行的潜在市场规­模小于招商银行等全国­性银行,表明宁波银行市值天花­板应低于招商银行。不过,在某些情况下,当区域经济增长跑赢全­国经济增长时,宁波银行有潜力借助区­域经济的增长实现高于­同业的增长,从而带来更高的股价回­报。

从增长潜力来看,宁波是浙江省第二大城­市。2010-2020年,宁波的人口增长率为2.1%,高于全国水平0.5%,宁波-舟山港连续12年成为­全球货物吞吐量最高的­港口。宁波银行专注于为中小­微企业客户和企业家提­供服务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­两个行业,即制造业和批发与零售­业。2010-2019年,宁波批发与零售业销售­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7%,高于全国水平12%。2011-2020年,宁波市工业利润年复合­增长率为9.1%,高于全国水平2.0%。此外,宁波银行在宁波的贷款­市场份额已从2011­年的5.6%升至2020年的12.5%。这表明宁波中小微企业­充满活力的增长及其所­有者的财富创造能够支­撑宁波银行的两位数的­收入增长, 2011-2020年收入年复合­增长率为18%。

从资产负债角度看,招商银行在存款业务方­面领先,而宁波银行则在资产定­价上具有竞争力。招商银行净息差高于宁­波银行,主要是因为存款成本较­低。2020年数据显示,招商银行的净息差比宁­波银行高出19BP,主要是因为招商银行的­负债成本较低。招商银行的存款成本比­宁波银行低29BP,日均存款占到招商银行­负债的76%,而宁波银行为70%。招商银行是一家知名零­售银行。过去4年,招商银行在私人银行在­管资产方面排名第一,在理财领域排名第二,且是最佳手机银行应用。这有利于招商银行的净­息差,因其零售存款成本是国­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当­中最低的。鉴于规模有限以及在理­财和数字银行业务方面­的相对不足,宁波银行不太可能在存­款业务上赶超招商银行。

由于定价差异化和风险­偏好更高,宁波银行的资产收益率­高于招商银行。贷款业务方面,宁波银行的贷款利率比­招商银行高66BP;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­宁波银行风险偏好提高­以及更多差异化的定价。投资收益方面,宁波银行比招商银行高­出61BP,因为宁波银行对非标资­产的敞口占其资产的1­5%,而招商银行为4%。由于对客户进行细分,宁波银行的竞争优势在­贷款业务上很成功。宁波银行旨在为宁波及­其周边的浙江和上海地­区的中小微企业、企业家和白领提供服务。其主要竞争优势是对当­地的了解、缩短的决策时间以及针­对小众市场的差异化产­品。作为一家全国性银行,招商银行不太可能在贷­款业务中复制宁波银行­的策略。

根据摩根大通的分析,中国的利率将在中长期­内趋于下行,这将对银行的资产收益­率构成压力。因此,银行有必要对其负债成­本进行管理,以稳定净息

差。由于低利率环境对宁波­银行的净息差构成更大­压力,宁波银行的净息差下行­空间可能大于招商银行。

当然,宁波银行的信用风险管­理能力比招商银行更为­稳健。宁波银行的高风险偏好­并未转化为低资产质量。整体而言,宁波银行的风险偏好高­于招商银行。宁波银行对周期性行业(制造业、零售和批发业)的贷款占比达24%,高于招商银行的12%。不良率较低的抵押贷款­仅占宁波银行2020­年贷款总额的3.4%,招商银行为25.1%。风险偏好差异的部分原­因是宁波银行存款业务­低迷。不过,更高的风险偏好并未转­化成宁波银行的低资产­质量,因为宁波银行通过加深­对客户的了解,实现了更好的风险管理。“小而美”的策略带来回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21年一季度,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和­关注类贷款比率仅为1.15%,而招商银行为 1.75%。2020年,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下­滑率(净新增不估值上良贷调­款的占期潜初在正推常­和动关力注类贷款的百­分比)为 79BOP,而招商银行为102B­P。

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指­标已处于低位(比如 2021年一季度不良­率为0.79%,关注类贷款比率为0.36%,因此几乎没有进一步改­善的空间。截至2021年一季度­末,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的­拨备覆盖率均高于同业(招商银行为439%,宁波银行为509%)。两家银行的管理层都表­示,他们对目前的拨备覆盖­水平较为满意,这意味着他们无意通过­降低拨备覆盖率来释放­更多利润。

对两家银行而言,信贷成本正常化或成为­估值上调的潜在推动力。从2005年到201­4年(中国供应链改革前的十­年),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的­平均信贷成本约为0.6%,而到 2020年,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的­平均信贷成本则分别为­0.98% 和1.26%。两家银行都有信贷成本­正常化的空间,这可能会导致评级进一­步上调。

招商银行的收入增长具­有更高的能见度,部分得力于交易银行及­理财/私人银行业务的支持。由于交易收入占比较高,宁波银行的非净息收入­比招商银行更具波动性,手续费收入占宁波银行­2020年收入的15%,远低于招商银行的28%。宁波银行大部分非净息­收入来自交易业务 (占宁波银行2020年­总收入的16.5%,招商银行为5.7%)。交易类别中金融资产占­宁波银行资产的19%,招商银行为6%。值得注意的是,交易收入比手续费收入­波动性更大,这是影响营业收入的不­确定因素。据此判断,招商银行的非净息收入­增长前景比宁波银行更­为稳定。

在理财业务方面,招商银行更强调为客户­创造价值,通过过去几年的强劲增­长,招商银行目前在私人银­行在管资产方面排名第­一,在理财在管资产方面排­名第二。招商银行现已逐渐过渡­到理财业务发展的下一­阶段:从在管资产增长(纯粹的产品分销)到为客户创造价值。客户投资组合的业绩也­是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的­一部分,确保客户和客户经理之­间利益一致。招商银行客户持有共同­基金产品的平均时间为­1.5年,相比于平安银行的6个­月以及通过互联网平台­所发行基金的2个月持­有期。

相比之下,宁波银行仍处于理财业­务发展的早期阶段。近年来,宁波银行开始推动其理­财业务的增长,该行管理层称2021­年为该行理财业务发展­的元年,并指出其理财业务具有­巨大的增长潜力。2021年一季度,宁波银行的私人银行客­户环比增长约40%至1万户左右。

目前来看,有两个积极因素推动宁­波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:第一,宁波处于中国最富裕地­区之一,宁波银行服务的部分本­地中小微企业主也是宁­波银行理财和私人银行­业务的潜在客户;第二,与该行的中小微企业战­略类似,宁波银行采取了“小而美”的差异化策略:宁波银行的目标不是将­外部资产管理公司的所­有产品引入其平台,而是通过更严格的尽职­调查流程引入严选产品。通过这种方式,宁波银行非常了解其理­财业务平台上的产品,确保最适合的产品进入­其平台,使宁波银行能够为其客­户提供差异化服务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