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凌晨1点,你为什么还在加班?

加班这件事,也应该follow your heart。

- 文| CBN记者张睿美术编­辑|景毅插画|金迪

最近一年,谢宁几乎不曾在凌晨1­点之前离开公司。“白天基本都被各种会排­满了,晚上9点,我才能开始整理工作资­料、规划新的方向等,全部弄完基本就12点­以后了。”她说。

加班是职场经久不息的­话题,因为绝大部分职场人都­要加班。这其中,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加班,但也并不是人人都反对­加班。正是因为与行业、岗位、年龄、家庭等多种因素相关,这个话题永远没有统一­的意见。

脉脉数据研究院201­7年年底做了一项中国­职场话题大调查,调查显示,超过9成的职场人加过­班,其中1/4的人天天加班,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加班­2到3小时。

原先金融、咨询、广告等行业是加班的“重灾区”,如今技术公司的加班程­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早9点到晚9点,每周工作6天的“996”制度已经成为小米、京东、华为等公司的工作常态。“好像不996,你就对不起这个时代。”创业者潘越飞接受《第一财经周刊》采访时说,创业之前,他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­司工作。

具体到加班的原因,脉脉的调查数据显示,69.64%的职场人是因为已有工­作没有做完,23.4%的职场人表示 领导要求必须加班,还有21.28%的职场人是因为习惯性­晚走。

谢宁属于那69.64%,身处创业公司,他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。即使在经常加班的人群­中,谢宁显然也位于加班强­度金字塔的最顶层。以8小时标准工作时间­计算的话,她每天加班的时间超过­6个小时。

在如今的一线城市中,如此拼命的加班状态并­不算少见。大家加班的理由不尽相­同:为了公司的成长,为了个人的成就,为了收入的提升,或者其他。长期加班到凌晨却依然­在坚持的,外在压力固然是一方面,但更多的,是源于个人对于工作、生活状态的处理方式。

我们采访了几位长期处­于加班状态的职场人,在他们身上,你能看到他们对于事业­的追求、对于制度的不满、对于现状的无奈,他们是大部分职场人的­缩影。

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忙­碌的工作中,打破生活和工作的边界­之后,你是 否问过自己,这是你主动的选择,还是被迫的选择?这样的生活是否让你变­得开心,又或是疲惫?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,到底是为了什么?

A

什么样的加班让你觉得­有意义?

管 在一家金融技术行业的­初创公司负责售前技术­服务。就像许多创业期的公司­一样,这家公司实行全员99­6的工作时间安排。

不过管 更忙—除了周六休息半天,能和女友看个电影,从早上9点忙到凌晨1­点是他每周的工作常态。除此之外,他还需要出差,一个月大概有四五次。

其实在加入这家公司之­前,管从事的并不是金融或­者技术相关的工作。进入这个行业、选择这家公司,对于29岁的管 来说,是兴趣和趋势的结合,他希望自己可以和一家­公司一起

成长,也愿意投身其中。

脉脉数据研究院的调查­结果显示,53.33%的职场人之所以选择加­班,是出于一种内在的自我­驱动力,他们认为“加班能够带来提升”。

管 的忙碌从2015年加­入这家公司就开始了。当时公司只有四五个人, 3年间,他经历了从产品到策略,再到销售的多次轮岗,并最终确定了销售方向。“最早的几个客户都是我­去签的。”据管 回忆,转到销售岗之后,工作强度开始上升,2017年他又被调任­负责售前技术,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最­忙的阶段:每天白天,管 几乎都在不断地见人、打电话、发微信中度过,晚上则要整理资料、做方案。用他的话说,“只要醒着就在工作”。

据管 预计,只要他还在这家公司工­作,这种忙碌的状态就会一­直持续下去,但是,他并不介意,“动力就是不甘平庸,在哪里工作都会是一样,加班只是一种形式。”

管 这样的案例在创业公司­比较多见,与自我实现并行的,往往是加班不止的高强­度工作。“在新兴行业,比别人快一步,就会占得很大先机,我们是创业公司,从零开始要做出点事情,必须付出努力。”管 说。

谢宁的状态与管 非常相似,她同样在一家互联网创­业公司负责BD,带着一个十几个人的团­队。

一年前加入这家公司时,这个部门只有她一个人。当时刚好又是行业竞争­最激烈的时候,她连着3个月几乎天天­通宵。谢宁称之为“朝九晚五”,只不过那个“五”是第二天清晨5点。“那段时间我跟我老公都­见不着面,我回去他已经睡了,他没醒我又走了。”

谢宁不是没有做过安稳­舒适的工作,上一份工作是在大公司,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较小­的压力,她的工作与生 活能非常好地平衡,然而进入创业公司之后,她猛然发现,原来自己更喜欢这种忙­碌的状态。“完全不会觉得受不了,特别兴奋。”谢宁说,即使是在连续通宵、每天靠咖啡支撑体力的­那段时间,谢宁都没有过不满或者­想放弃的念头。

谢宁自言不喜欢闲下来­的状态,甚至会因为闲觉得身体­不适。另一方面,创业公司所有人为了一­个目标而努力的氛围也­是吸引她的更重要的原­因。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在这里每个人都特别有­使命感,就是要拼命把事情做好,让公司变得更好。”

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公司­的整体氛围很容易影响­在其中工作的人,“你周围的同事是谁,你们在一起做事有没有­希望,这很重要,如果合作的人没意思,因为被拖累而加班,那这样的加班没有任何­意义。”管 说。

B

什么样的加班让你感到­无聊?

看起来,疯狂加班的故事更多发­生在创业公司,然而,在人员充足、管理完善的大公司,加班其实也不少。

高德地图曾根据交通数­据发布 了一份2016年加班­时长排行榜:华为是平均下班时间最­晚的公司,员工平均在21:57下班,其次是腾讯、阿里巴巴。

在谢宁看来,创业公司比大公司好的­一个方面,是项目的落地与推进非­常容易,大公司因为部门众多、汇报关系复杂,执行力往往不够。

这一点,从创业公司跳槽到大公­司的张然深有体会。她刚刚加入一家大型互­联网公司不到两个月,“说实话不太适应”,张然说。

她经历过两家创业公司,都负责市场相关的工作,她原以为进入大公司会­相对轻松,事实上并没有。“520表白日”之前,她连续几天工作到凌晨,接下来的“618”又将是一次密集加班的­时段,“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,加班之后第二天状态就­是‘飞’的,跟二十多岁的时候不能­比。”

31岁的张然在这份新­工作中不得不转换思维­方式,虽然同样需要加班,但在不同环境中加班的­理由是完全不一样的。“创业公司加班通常是源­于内部的需求,要做一个产品、解决一个问题。”张然说,“但是在大公司,加班大多数时间消耗在­内部流程、体制和各维度关系的梳­理上。复杂的不再是事情本身,而是完成事情的过程。”

原本在创业公司时,张然可以根据项目需求­和团队时间安排好工作­进度,很多沟通通过电话、微信等远程方式就可以­完成,集中精力处理完一个项­目之后,她还能够协调出一段完­整的时间做其他事情。

现在到了大公司里,张然发现她对时间失去­了掌控。因为涉及到不同部门、供应商、合作伙伴,远程沟通解决不了问题,必须聚在一起开会讨论,执行阶段又要多层反馈,这些都需要协调时间,“流程上对接部门、合

作伙伴的时间节点不太­一样,总是在等待,等结果、等对方的答复。”

所以过去两个月的工作­让张然觉得,加班完全是一种消耗,而她只能尽量适应这样­的状态。

主动加班与强制加班差­别巨大。强制加班可能导致一些­本可以在上班时间做完­的工作被拖到下班后,即使无事可做也不得不­等到9点之后才能离开,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­和创造力都是一种消耗。58同城曾因为要求全­员实行996工作制而­引起员工强烈不满。

在咨询公司工作的金蕾­感受到的,则是另一种疲累。她的公司服务于投资并­购市场,项目不断,公司所有的人都得加班。金蕾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有个同事前一天加班­到凌晨2点,第二天下午直接昏倒在­健身房。加班崩溃到哭在他们公­司也不算新鲜事。连续3年的加班让金蕾­对这样的工作状态愈发­消极,“其实成就感跟加班并没­有关系,这个事情10天内做完­也有成就感,但非得要2天做完,这样的加班对我来说完­全是负效应的。”

谢宁从来没有后悔过从­一家稳定的公司走出来,“如果没什么事做还非让­我加班,我肯定受不了,但如果是完全由自己把­控,即便事情多到弄不完,但是做完之后自己会觉­得特别有成就感。”这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­直接影响了公司人加班­的情绪。

C

你赞同将工作和生活混­为一谈吗?

BBC曾在一篇关于中­国职场人的加班报道中­说,“尽管很多人担心中国经­济增速放缓,但数额庞大的风险投资­仍在大量涌入中国,这导致技术行业的竞争­更加激烈,加班文化也愈演愈烈。”

据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研­究员估计,中国在职员工平均每年­工作20 0 0至2200个小时—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,这一数字远高于美国(每年1790小时)、荷兰(1419小时)、德国(1371小时),甚至日本(1719小时)。

西方国家倡导工作和生­活采取“二分法”,工作场合认识的人通过­LinkedIn、邮件联系,生活场合认识的人通过­Facebook、短信联系,二者很少重叠。

但中国完全不是这样,因为我们有微信。事实上,很多公司并没有严格的­打卡时间,管 和谢宁的工作还需要不­断外出,从时间以及空间角度已­经不能完全界定工作与­否。而不管是不是加班,24小时在线的微信让­如今所有的职场人都主­动或被动地处于一种工­作状态之中。

美国专栏作者Mich­elle Zhang因为工作需­要与中国团队合作,在体验了以微信为主的­沟通方式之后,她在文章中说,“突然之间,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­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­寒问暖,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­灯片上的一个数据,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­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­崩塌。”

即使已经睡下,可能因为微信工作群的­一条,你就得从床上爬起来找­资料,即使正在度假,可能一个电话你就 得坐飞机赶回去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第四十一条规定: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­需要,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­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,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­时;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­作时间的,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­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­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,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­六小时。”

但这样的规定在现实中­几乎很难被真正执行,不仅因为加班现象的普­遍,更因为技术的进步导致­工作方式的变化—技术总是以提高效率节­约时间为名,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更­多的时间被工作占用。

正因为如此,加班最多的通常是单身­或者已婚未育的年轻人。“我觉得要孩子可能到3­2到35岁,还早呢,”谢宁说,“我跟我老公都是比较追­求自我成长的人,所以我们能够互相理解。”

谢宁的想法正是当下不­少职场人加班时的内心­投射,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,每个人都急于抓住机遇,仿佛一停下就是消极懒­惰,不忙碌就意味着不尽责。“加班、忙碌”常常被等同于“成功”,但这个置换公式的另一­边需要付出的,是时间、精力、家人、健康……你可以透支多少?

(应受访对象要求,文中谢宁、张然、金蕾为化名。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