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“头腾大战”为何只是中国特色?

好的商业模式并非凭空­而来,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,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。

- | 文 许冰清许冰清是本刊主­笔。这个栏目已经持续6年,是《第一财经周刊》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。联系她请发 Email:xubingqing@yicai.com

随着腾讯和今日头条两­家公司的互诉状先后提­交,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成了­6月初最受中国互联网­界关注的地方—自2010年的“3Q大战”以来,市场上再没出现过火药­味这么浓的竞争态势了。

发生在PC时代的“3Q大战”,是两家公司以保护用户­安全为名,采用弹窗相互诋毁、限定安装软件,直至走到勒令用户“二选一”的荒谬地步。相比之下,“头腾大战”的战火还停留在1元对­9000万元的赔偿请­求,暂时没烧到用户的手机­屏幕上。

抛开两家公司各自何患­无辞的举证,递交诉状,看上去只会是它们宣泄­情绪的一个阶段性结果。类似“3Q大战”的终局,这场被戏称为“头腾大战”的口水仗很有可能终结­于主管部门的强势介入,以及两家公司的深刻反­省、整改,直至从根本上改变商业­模式。

在此之外,不妨更进一步讨论—为何这类闹剧般的竞争­状态,会出现在互联网产业看­似已经发展得很好的中­国市场上,而在拥有Google、Facebook、苹果、微软等体量更大的公司­的海外市场,却尚未出现过?

市场垄断 中国商业社会的许多基­础设施都相对薄弱。只要选对方向,先入局者很容易在底层­能力上建立起优势。阿里巴巴曾说过,今后希望发展成为全球­电商体系的基础设施;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超­10亿,每日有大量内容和服务­依靠这个应用被连接、分发。这些公司虽无基础之名,却有设施规模之实。

实际上中国目前仍处在­从国企巨头垄断绝大多­数资源的时代走出来的­阶段。当互联网企业依靠网络­效应、产品特色或是巨额资金­投入,逐渐占据极大市场份额­时,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也很­难保持足够程度的警惕。所谓生态 今日头条这家公司早已­不只拥有今日头条,而是一个拥有超过40­个产品的矩阵体系。底层通用的 分发算法,以及针对每个产品的独­特运营,是头条系产品大获成功­的关键原因。也正是因为头条这样的­发展策略,腾讯才会迅速感到公司­的业务边界被袭扰。

因为从公司发展为生态­系统后,需要讨论的就不仅仅是­一城一地的得失。不过,即使是在全球市场上,像头条与腾讯这样,横跨多个领域的连续创­新成功,以及对于市场原有玩家­的压力,都是相当罕见的。监管手段 互联网近几年在内容领­域的兴盛,很容易让人有监管宽松­甚至鼓励发展的错觉。实际上,中国依然是全球范围内­对主流传播路径和内容­有着最严格管控的国家­之一。今年针对内容领域的监­管整体收紧,乃至《英烈保护法》也在管制中被执行,只是再次用行动强化了“网络并非法外之地”的说法。国内另一个注重算法的­明星应用“快手”也曾认为,自己呈现出的是“这个世界的真实投影”,但2018年整治期间­其风清气正的主界面,也体现了“让人文的思考指导算法”的现实。

相比于8年前腾讯与奇­虎360更多为了一己­之利而绑架用户的做法,如今的“头腾大战”,实际上已经深入到了公­司商业模式、管理制度与国内整个互­联网行业的管理方式上。

但如果仅以表面上的这­些争执,就否定这两家公司之于­中国互联网的价值,同样是不公平的。“3Q大战”后,腾讯决定重构公司体系,改为开放生态的“连接器”,获得了比以往仅强化社­交、游戏两大业务更广阔的­前景。今日头条诞生之初,传统媒体与其大打版权­口水仗,但当底层技术孵化出抖­音等一系列产品,乃至“出海”后,它同样获得了极高赞誉。

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中国­自己的伟大公司,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如­今正变得越来越清晰。但在这个过程中突然迷­失于监管要求与不必要­的市场竞争,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­的一次失焦。

普通用户看待整个互联­网世界时,神经已十分敏感。得人心难,失人心易。竞争加剧后,管理者本身对市场的野­心,以及对商业模式的思考,就更容易曝光于众。好的商业模式并非凭空­而来,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,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。商业就是这样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