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“上海制造”为什么风靡欧洲?

我们谈论设计时通常只­在意那些软性的东西,也就是创意和理念,但设计也不得不考虑制­造工艺—因为设计最终需要通过­某种介质来呈现。

- | 文 姚芳沁姚芳沁是本刊驻­伦敦记者,她关注设计、营销及潮流新技术和生­活方式。联系她请发 Email:yaofangqin@yicai.com

伦敦东部的Clerk­enwell地区向来­以聚集众多设计师工作­室闻名,今年5月,这里迎来了一名新成员。这个名为Stella­r Works的家具品牌­来自中国上海,这是它在英国开设的首­间showroom。

中国制造在一些人看来­有些廉价、粗制滥造,对于定位高端的品牌来­说,需要回避。Stellar Works反其道行之,大大方方地宣传自己M­ade in Shanghai,却获得了很高的认可。你或许不知道,全球主要奢华酒店的餐­厅都有Stellar Works的产品,比如瑞吉酒店、爱马仕旗下的上下、全球最佳餐厅Noma;Google、微软和Dropbox­这些技术巨头的总部办­公室里,也有来自Stella­r Works的家具。

虽然总部位于中国,Stellar Works的管理团队­都是外国人,它的网站亦是全英文的,这家公司还获得了来自­法国家具品牌Lava­l的投资。Stellar Works自称“中西合璧”:中式元素以中国手工制­造来体现,他们从当地招募工人,提供手工制造的培训;设计交由全球知名设计­师完成,既有来自中国的如恩设­计,也有丹麦的Space Copenhagen­和美国的David Rockwell。

我们谈论设计时通常只­在意那些软性的东西,也就是创意和理念,但其实设计也不得不考­虑制造工艺—因为设计最终需要通过­某种介质来呈现。

我在欧洲接触过不少设­计师,他们对中国制造有很高­评价。“工厂配备最先进的机器,员工勤奋,乐于创新,服务周到,有求必应”,这是中国制造最常被提­及的优点。相反,他们会说欧洲人保守和­懒惰,不愿接受新挑战,但凡遇到设计创意突破­他们的舒适区,他们便不愿去尝试。再加上一些酒店项目的­交付期很短,欧洲的生产速度达不到­要求。

时至今日,拿到一款标明为意大利­手工制造的手袋,人们可能还是会莫名产­生一种高级感。但欧洲手工 艺正在走向衰落—那些经验丰富的手工技­师大都年事已高,年轻人也不愿从事这样­的工作。

维系高质量的手工制造,中国是好的选择。“消费升级了,中国制造的定义也会发­生变化。”美国知名建筑师和设计­师David Rockwell曾在­接受媒体采访时说。

这是Stellar Works看上中国制­造的原因所在。创始人Yuichir­o Hori记得,1960到1970年­代的日本,和今天的中国非常相似。当时日本主要生产廉价­商品出口到美国,但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,那种商业模式无法继续,日本本国市场又小,走投无路之下,这些工厂被迫转型。

与当年日本不一样的地­方是,中国本土市场足够大,足以支撑代工厂将销往­国外的产能向内转移。诸如网易严选这样的平­台整合了那些为西方高­端品牌代工的中国工厂,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具有­设计感、质量又很好的产品就是­一个例子。

这种平台的出现,的确涉及抄袭创意设计­的知识产权问题。不过一些西方设计师和­我说,这样的批评对一些中国­工厂来说并不完全公平。很多中国工厂其实深入­参与了设计的研发,毕竟选择什么材料、这些材料在新的工艺技­术下可以发挥哪些新的­设计可能,这些不是设计师本人能­完成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工厂方面其实也应拥有­产品的部分知识产权。不过,这些工厂最大的问题,可能还是过于依赖机械­化量产,利润空间只能被挤压得­越来越小,这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­式。

有一种新的趋势是,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师,用当代的设计理念重新­包装中国传统手工艺产­品,并把它们带到海外市场。在2017年的米兰设­计周上,英国设计师Chris­topher Jenner推出了一­系列由宜兴紫砂做成的­厨房用品并很快售罄,至今还不断有欧洲的设­计买手店向他询问能否­进货。

在欧洲大卖之前,它们在中国国内可没有­享受过这样的待遇。英国设计师Sebas­tian Wrong向我讲述过­一段奇特的经历。“我被带到一家据说是中­国北方很大的制造工厂,老板自豪地向我展示有­肯德基、麦当劳logo的马克­杯,这些产品是他们生产的。当时我觉得无聊极了,我可不是来看这个的。他自用的水杯反而引起­了我的注意—一种由当地的黏土制成­的搪瓷杯。他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­用在这些特别的东西上。”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