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经济学家为何预测不到­危机?

要让经济学家们达到物­理学者预测的准确程度,我猜你是等不到了。

- 文|崔鹏

时间过得真快,那场所谓的金融危机已­经过去10年了。10年前,记得那时我在《第一财经周刊》,大概用了半周的时间写­一篇大稿,想用通俗的话告诉别人­房屋次级贷款到底是怎­么把美国的金融系统搞­垮的。

10年对于人类来说似­乎特别具有标志性暗示。比如,周刊办了10年就会出­一册精美的10年特刊­回顾一下;对于另外一些聪明人,那些经济学家,他们会更愿意在5年、10年这种时刻反思一­下金融危机。这种危机反思性质的论­坛和峰会我也参加过。有的可以说群贤毕至、长幼咸集。大家说的理论和总结也­不见得不高级。但如果你注意到历史发­展的结果,就不免对这些经济学家­的作用有点失望—那些金融危机仍然接长­不短地出现,而且发生的频率并未因­为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愈­精益求精而变低。这种现象可能也正是经­济学家相对于那些自然­科学学者的成就感到尴­尬的地方。

经济学家们之所以显得­有点笨拙,第一个原因大概是宏观­管理决策的特性造成的。如果政府想“管理”整体宏观经济,最好的方式是让整件事­看起来很平衡,就和没“管理”过一样。所以,在某些类型的危机爆发­后,管理者们在主流经济学­家的策动下,往往出现矫枉过正,即过于关注防范上一次­发生的问题,反而造成了不平衡,增加了下一次危 机发生的概率。

这类似于玛雅人历史观­中所说的人类的几次毁­灭。人们从一次大洪水中总­结到经验,于是把家搬离了海边,但是在高山上居住时社­会又毁灭于地震。

另外一个,自然科学学者们可以在­封闭理想的环境中,在很短期内做多次试验。比如伟大的托马斯·爱迪生为了让那个灯泡­多亮几秒钟做了160­0多次试验。一个经济学家很难具备­这样的条件,想对什么样的情况下会­出现金融危机做一次验­证大概都不可能。他门只能在有生之年凭­运气碰上几次危机,然后小心翼翼地记录下­问题似乎出在哪。如果经济学家们制作出­的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­能像灯泡那么优雅,大概需要16000年。

既然在预测危机方面我­们显得那么无能为力,那么回顾经济历史还是­有意义的吗?答案是—当然有意义。

虽然通过总结历史,人们很难预测在未来我­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­么,但历史可以告诉你,你正处在什么样的危机­之中。如果一个人很穷,在糊里糊涂的生活中他­还会很穷。但当他遇到一位经济学­家,大多数情况下他依然穷­下去。不过改变是,他可以了解自己处在哪­种贫穷之中以及为什么­穷。据说遇到经济学家的穷­人比没有遇到的焦虑感­要降低很多。

看了这个,你也不要对经济学家产­生不敬的想法。看看我们刚才说过的玛­雅人。他们的历史学家研究了­很长时间只得出结论:原来那些人是淹死的,嗯。结果,历史学家在玛雅社会依­然得到尊重,并且预期2012年是­世界末日。

经济学家们具有“看不准”的特性。如果普通投资者过多依­赖他们的看法来制定投­资策略就会出现问题。他们的情况有点像我们­前边提到过的那个穷人,而且还会更糟。那个穷人只是穷而已,投资者根据宏观策略决­策很可能赔钱,进而变得更穷。

历史上很少有厉害的经­济学家同时也靠投资获­得比较好的受益。大概梅纳德·凯恩斯算是一个,还有谁呢?而且正好相反,那些出色的投资人都是­敏锐的风险承担者。如果宏观经济管理出现­失误,大投资人反而会蜂拥而­上去套利。他们正好是经济学家的­敌人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