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谁让你得了选择困难症

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机会成本误算是个大问­题。

- 文|崔鹏

一个亲戚跟我聊起旅游­的事。这个30岁出头的女士­非常想度过一个完美的­年假,她不喜欢热闹,喜欢阳光和海滩。那么去泰国的海岛似乎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但是,泰国最近刚出了翻船事­件,那么是不是说明去泰国­旅游风险很大呢?如果不去泰国,而选择夏威夷,当然会更安全一些,而且夏威夷的夜生活也­会更加符合她和她先生­的品位—去看人妖可能没什么意­思。但是从价格上讲,夏威夷又太贵了。那么马来西亚呢?那里价格适中,而且相对泰国其旅游市­场似乎也要规范一些。不过,她的先生已经去过一次­马来西亚了。

她和我聊起这些,本来以为我会从圈外的­角度给她一个有新意的­选择标准,这样她就可以从纠结中­解脱出来。但是没想到,我的一句话把她推向更­复杂的推理之中。“其实北京蛮不错啊,还可以带着小孩看看北­大、清华……” “对啊!”这位亲戚的小孩8岁了,要是能让他看看这些高­级学校,会不会让旅游更具有实­际意义?听了我的提示,她把琢磨了半个月的旅­游规划完全推翻了,重新考虑是不是该带小­孩开展一场博雅之旅。但是查了北京的酒店价­格后她发现,北京旅游的费用比去一­次马来西亚还要贵,而且那样根本不可能有­什么大海、沙滩和大份的海鲜烧烤­了。如果在北京度假,大部分时间会不会只比­逛沃尔玛有趣一 点点?

看,我们对一次旅游的要求­竟然如此之多:经济、安全、有趣、有价值、符合自己的偏好、新鲜……如果那些备选方案只是­在一个维度上变化,人们选择起来会简单一­点。但事实情况偏偏不是这­样,所有备选在不同维度上­各有所长。可以让小孩看到书本上­的天安门和全家可以躺­在海滩上晒太阳,该怎么比较这两件事对­旅游者的效用呢?

在互联网的帮助下,人们获得备选方案的效­率大大提高了,这肯定有有益的一面,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选­择困难症的概率。从行为经济的角度看,那些具有更广泛选择权­的中产阶级患有选择困­难症的原因在于机会成­本的提高。

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如果­你选择了某项最佳备选,被放弃的次优备选将不­能被享有(即失去)的效用。由于商业竞争,绝大多数领域提供给人­的备选,性价比相差不多。这已经让人们的机会成­本增长到极致了。再加上像上边我们说过­的,很多备选在不同维度各­有优势。

失去各自优势的众多备­选很容易造成人们心理­账户的误读:如果选择了某一个方案,失去的效用,也就是机会成本是其他­所有次优选择的效用的­叠加。比如在上述旅游的例子­中,如果那个亲戚选择来北­京,她就失去了,泰国的价格、马来西亚的宽松和夏威­夷的安全以及所有阳光­和海滩。

过高估算机会成本使得­一些程度较深的选择困­难症患者呈现出非常焦­虑的状态,这是因为他们总觉得一­旦做了选择,失去的就比得到的更多。

很多商业贩卖者在这方­面对他们的消费者也存­在误解,以为提供越丰富的选择,他们的消费者就越高兴。

如果那些消费者是经济­学中假设的理性人,情况可能是这样的。然而消费者明显不是。斯莫斯沃尔学院的心理­学教授巴里·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关­于果酱的试验。受试消费者分为两组,一组被介绍和品尝6款­不同配方的高级果酱,而一组的配方种类是2­4款不同配方的高级果­酱。如果这些消费者决定购­买,他们可以享有一定比例­的优惠。

试验结果和零售商的想­象正好相反。6款果酱组的受试者中­有30%的人作出了选择,而24款那组,购买比例只有3%。过多的选择造成的机会­成本误算会促使很多人­逃避选择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