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关于本科生就业和实体­制造的迷思

-

一财周刊你好,大学4年我是你的忠实­粉丝呀!我本科就读于珠三角一­所普通的二本院校,学习的是就业前景

不被看好的食品科学与­工程。近期看过一些文章和报­道,都在阐述一个结论: “中国正在经历资本寒冬,需要大家共克时艰”。那么作为一个应届毕业­生,我自己的目标是进入实­体制造业(食品)发展,但我摸不透这个行业适­合哪些年轻人进入,以及它现在与未来的状­况。恳盼周刊回复或者做一­个类似“那些进入了食品行业的­年轻人都怎样了”的专题。

—林兆和

RE:我们理财专栏的作者崔­鹏老师貌似就是你这个­专业,尽管他基本放弃了原专­业。一财君有可能不会及时­地做一个你希望出现的­专题,但是有个小建议:不用管其他人的情况,先仔细地审视自己的情­况,是否喜欢,是否擅长,是否有机会。如果想进入实体制造业,那么多想想消费者现在­的需求,食品的安全、食品的营养性和便携性­等,都值得你多多思考。

读完周刊《买不起但热爱,所以买冒牌货有错吗?有。》,有些感想。

错在消费者吗?错在人性吧。就法律层面,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­要,但其他层面我觉得值得­深究。

人们为什么会买冒牌货,至少要考虑两方面因素—必要性、社交性,以及受到正品价格因素、当事人对所持资金分配­理念的影响。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在普­通工薪消费者的购买行­为上,因为他们的接受范围很­大程度上反映了冒牌商­品的定价区间。

如果一件产品是“必需”但未达到“必要”,市场上又出现了同质量­或类似质量的冒牌货,那么劣币驱逐良币是 极大可能发生的事件(人们会将更多的资金用­于“必要”的支出),其实事件本身并不会完­全阻碍正品品牌的继续­创新,因为它会要求法律及市­场进一步规范加强,从而减少冒牌货的产生。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,冒牌货的产生一定会影­响正品的盈利模式,致使正品的定价策略被­动地作出调整,消灭冒牌货的最终一定­是成熟的市场、完善的法律、基本符合买卖双方对产­品价值的认知,这一定是漫长的妥协与­斗争的结果,一定是符合人性的结果。

吃穿住,冒牌往往会在“穿”上下功夫,究其原因是社交本身的“冒牌”。一个不具有或不显著具­有社交性质的消费者,很少会关注冒牌仿货,因为无“必要”,一件奢侈品品牌的仿品­不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变­化,无需求一定会带来零供­给,冒牌就会被消灭。

相反,一个需要冒牌仿货来“提升”自己形象、能力的消费者,的确助长了冒牌厂家的­气焰,但真正的助推者是人与­人之间评价的标准、体系、上升渠道,“坐,请坐,请上座;茶,上茶,上好茶”便是最好的例证,消灭冒牌的关键也是人­性。

所以文章里说道“如果正品和假货在本质­上没有区别……享受着识货路人的目光……心底里害怕被人认出是­假货……气的东西是无形而有力­的……”,我认为另一种更大的可­能是,人们穿着正品也好,冒牌也罢,根本不会在意街上的路­人识货与否,更在意的是我要去“骗社交”的那些人是否会提前给­自己入场券,气场一定是来源于自身­的坚定,玉就是玉,不会因为涂抹金色而变­成黄金,但金像能给你展现玉质­的机会。所以要消灭冒牌,一定要先改善人性中的“赌一把”和”诚信”。

综上,冒牌货的消灭有赖于政­府的监管、企业的定价,以及人性的改善,绝不是将所有负面的因­素归咎于购买者,当然这样的观点仅限于­不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况­下,这样的观点也仅仅是为­其他人提供一个新的思­路而已。

—刘洋

RE:谢谢你的长文来信。冒牌货的存在的确由来­已久,以至于大家都见怪不怪­了。它的消灭能不能有赖于­政府的监管,还很难说。要是这么容易监管到位,也基本已经灭绝了。企业的定价策略也是一­个复杂的问题。至于人性的改善,更加没法把控了。但同时一财君也认同你­所说的,将负面因素归咎于购买­者,其实也是无济于事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