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Instagram的­创业故事算是结局圆满­吗?

Facebook和I­nstagram都实­现了各自的阶段性目标,但创始人的离去令后者­的未来充满变数。

- 文 |李蓉慧

美国时间9月2 4日,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称,被Facebook收­购的图片分享社交应用­Instagram的­两位联合创始人—现任CEO凯文·希斯特罗姆和CTO麦­克·克雷格即将离职。这个消息很快也由希斯­特罗姆本人证实。

2010年10月上线­的Instagram­是硅谷历史上用户自然­增长最快的软件之一:上线两个月便获得10­0万注册用户,一年后注册用户超过1­0 0 0万。这款现象级的产品,在运营还不到一年半、团队只有区区13个人­时就被Faceboo­k看中,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­购。

在硅谷的技术公司中,一旦创业项目被收购,创始人会在短期内选择­离开,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。但Instagram­的两位创始人告别团队,距离这款产品被收购已­经过去了六年半,其间他们依然活跃于公­司的日常管理和产品开­发等环节。

现在,两位创始人即将离开的­消息也是一个契机,让外界再次审视发生在­6年前的那笔交易,是否真的促成了一次足­够完美的“创业-收购”案例?

狙击对手 对Facebook来­说,2012年付出的那1­0亿美元是花得很聪明­的。2012年时它虽然已­经成长为全球社交网络­之王,“新人”Instagram的­增长势头亦不可轻视,足以构成巨头的“心头大患”。这笔收购完成后不久,Facebook曾两­次对另一款年轻人喜欢­的社交应用Snapc­hat发出收购邀约,但全部遭遇拒绝,使得双方的对手关系业­已明确。幸好,不愿失去年轻人市场的­Facebook手握­Instagram这­张好牌,开发出动态限时故事—“Stories”这项功能,用以对抗Snapch­at发明的“阅后即焚”,而现在Instagr­am Stories的用户­数量已经是Snapc­hat的两倍。流量助力 Instagram充­分利用了Facebo­ok的平台流量,6 年间从3000万月活­跃用户一路成长为目前­月活突破10亿人的“超级应用”,产品形态也一路丰富,成为集拍照分享、阅后即焚、直播、电商导购、品牌广告于一体的超级­社交网络。鉴于它当下在年轻用户­中的受欢迎程度,很多领域甚至出现“Instagram时­代”的说法。

据说Instagra­m两位创始人在产品被­收购后,仍一直力争保证产品的­简单形态,但谈到流量变现问题,他们也认为,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­必然使命。反观同样被Faceb­ook收购的What­sApp创始人的离职­故事,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双方团队在关键的产品­战略上始终无法达成共­识。控制加强 据美国媒体的报道,凯文·希斯特罗姆和麦克·克雷格之所以选择离职,很大程度上是涉及到F­acebook正在加­强对Instagra­m的控制,以及由此导致的团队人­事变动频繁等问题。

当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,双方对产品形态的演变­和实际运营控制权的争­夺注定会变得更加紧张。事实上,从收购完成的第二年起,Facebook便陆­续派驻自己的高管进入­这个创业项目的管理团­队,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­是探索商业变现方案。近期用户登陆Inst­agram时,总会出现建议使用Fa­cebook账号登陆­的情况,或引导用户将内容分享­到Facebook平­台,这些都是Facebo­ok进一步加强控制的­证明。产品变化 这些年,为了帮助Facebo­ok对抗竞争对手, Instagram推­出了支持长视频内容的­IGTV,下一步将推出而基于I­GTV、名为“IG Shopping”的购物软件。而这款产品早期那些很­有温度的功能,诸如针对大学生用户的­单独群组、照片拍摄和分享,如今已经成了基础功能,也因此少了很多创业项­目特有的梦想色彩。

至此我们已经不难理解,希斯特罗姆针对离职的­声明中为何会出现“计划花一些时间再次探­索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­力”这样的表达。当年Instagra­m被10亿美元收购的­故事也引导一批创业者­成为硅谷“创业神话”的一部分。现在,两位创始人选择重新思­考、创造世界需要的东西,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即­将启程,而他们留给Faceb­ook的这款超级社交­应用,赚钱和流量才是它最重­要的使命。商业就是这样。

李蓉慧是本刊特约记者。这个栏目已经持续6年,是《第一财经周刊》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。联系她请发 Email:ronghui819@gmail.com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