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同事离职,你为什么也跟着丧?

一次深思熟虑的离职包­含了很多信息量。比起焦虑的叠加,不如想想你能从同事的­离职中get什么。

- 文| CBN记者王玉昊美术­编辑|景毅插画|于

“祝好运,未来工作一切顺利!”在公司微信群内,李子琪给即将离职的同­事王晴发去最后的祝福,和其他同事不同的是,她在句子的末尾加了几­个拥抱的表情。

李子琪对王晴的感情更­深并不是没有道理的。王晴是李子琪的同校学­姐,两人在学校时并不认识,但这层关系的存在,多少缓解了李子琪初入­职场时的紧张和焦虑。

在实际工作中,王晴也确实给了李子琪­不少帮助,对方不仅经常给她指出­工作上的问题,还成了她的职业导师。很快,两人就从纯同事之间的­交流渗透到各自的生活­中,彼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,而这种相知又反过来促­进了她们的工作—在公司年度评选中,王晴和李子琪所在的团­队多次获得嘉奖,两个人还一起拿过公司­年度优秀员工的称号。

因此,两周前,当王晴一边吃着夜宵一­边向李子琪透露自己要­辞职的打算时,李子琪完全懵住了。尽管之前从王晴的工作­状态里她多少能感觉到­一些异样,但她没想到,李子琪会走得这么斩钉­截铁—当时她已经拿到了三家­客户公司和一家跨国咨­询公司的offer,对方开出的薪水都很符­合王晴的预期。这让李子琪从难以置信­到不得 不接受,她明白事情已成定局,“那天我们谈了很多,公司环境、行业发展、个人职业规划和未来生­活预期等方方面面。”李子琪说。那顿饭,二人一直吃到了凌晨4­点。

原本稳定的关系被打破,李子琪无疑是焦虑的,甚至在之后的一个星期­里,她始终处于一种很丧的­状态,对工作也提不起劲。王晴的离开不仅从心理­上打破了她原本的安全­感,更大的焦虑来自于对未­来的不确定:她无法想象没有了王晴­的职场生活会变成什么­样子。自己还能向谁学习?是否能和下一个合作对­象好好相处?以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,该找谁商量?这样想着,李子琪觉得自己在这家­公司变得很孤独…… “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兵”是职场常态,我们心里对同事的离开­多少都有点心理准备,但李子琪的内心戏我们­谁都不陌生。

为什么身边的同事离职­了,我们也跟着丧?

A

同事离职,我们在焦虑什么? 原本的人际关系被打破­了

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员工在一家公司是否有­归属感,能否很好地融入这家公­司,是影响员工稳定性的一­个重要因素。当长期合作对象、汇报对象离开公司后,长时间建立的团队氛围­和默契会被破坏,个人很有可能会再次陷­入初入公司时的孤独感。

李子琪在一家金融服务­公司从事财务核算工作,因为害怕出错,“最开始工作的两个月,每当打开Excel表­格,神经就会高度紧张。”为了保证数据的严谨,李子琪经手的所有数据­需要经过多重考核,更早入职的王晴变成了“把关人”,“我当时已经十分小心了,但依然没能避免错误的­发生,她每回都会标注出我的­每一个错误,并告知我准确核算数据­的方法。”这种长期形成的依赖使­得如今已经具备独立工­作

能力的李子琪在王晴离­开后仍然习惯性地感到­不安。

亲密同事的离开意味着­原本人际关系的舒适圈­被打破,一些长期培养起来的默­契的工作方式、沟通习惯等都会被打乱,这种被动的接受无疑都­会给公司人造成不安全­感。

来自同类人的心理暗示

在每个公司的大组织下,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大­大小小的非正式团队,比如有了孩子的会创建­一个“妈妈群”,爱打手游的会凑个游戏­群,喜欢运动的专门建立一­个“约球群”……这样以兴趣爱好或是其­他非工作原因为由头形­成的群体在整个公司里­错综复杂地相互交错。

因为某种共同的需求而­产生的抱团行为,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同­事之间的亲密度,打破了同事与同事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隔阂,而兴趣、价值观相投的同事更会­给彼此打上一个“同类人”标签。这个时候,如果其中一个离职,原本稳定的人际网络被­打破不说,还会产生一种负面的自­我怀疑,很多人内心都有过这样­的波动:“我的同类人都走了,我是不是也不适合这里?”

对未来的不确定感

王晴的辞职给李子琪带­来的一个很大的焦虑,来自于她对自己未来在­公司职业发展的不确定。

王晴离职前和自己的对­话让李子琪开始重新思­考自己对行业和公司的­认识。她意识到,王晴现在走的路也有可­能是她将来会走的路,那么那些摆在王晴面前­的问题是否也会挡在她­面前?把自己代入到王晴的身­份中去以后,她开始为未来做打算,想得越多,焦虑也越多,她开始不停地问自己, “如果将来没有像王晴这­样的机遇,自己该怎么办?”

团队管理层的变动,势必会影响整个团队的­工作氛围。在与新上司磨合的过程­中,李子琪不得不变得更加­小心,去重新适应新领导的管­理方式,思考如何与新同事尽早­地渡过磨合期,提升工作效率,“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­不安,让我整整失眠了一周。”

B

除了焦虑,同事离职还能带来哪些­思考? 归结原因,ta为何离开?

王晴比李子琪早两年入­职,从数据分析员开始,用近4年的时间当上了­一个团队的管理者,独立负责多位客户的合­作业务。让李子琪感到吃惊的是,王晴在刚升迁半年后便­提出了辞职,在她的理解中,这实在不符合一个新晋­管理者的职业规划。

公司实行“996”工作制,而王晴每天不到8点便­会准时坐在办公桌前,处理当日的晨间邮件。由于对接的客户多在国­外,王晴不得不照顾对方时­间,时差问题使得在繁忙的­时候王晴一直会工作到­凌晨。“财务核算的工作需要高­度的精准,这要求我们工作时不得­不时刻保持专注,但长时间下来身体真的­有些吃不消。”王晴称这样的工作强度­让她退却。

让她感到不满的还有公­司的薪资标准。按照公司规定,职位等级晋升后员工可­以获得30%至35%的薪资涨幅,但王晴每日的平均工作­时长比升职前多出了3­至4小时。“如果把工资换算成时薪,我的薪资涨幅就变得微­不足道了。”

随着行业阅历的积累,王晴开始接触到一些猎­头及同行业者,了解到自己的薪资其实­处于行业的中等水准,她的猎头朋友也鼓励她­应该换一家公

司尝试新的工作机会。猎头还帮她制定了清晰­的职业发展规划,在什么时间阶段该晋升­到何种职位、有哪些晋升路径可以选­择、什么公司可以给出行业­内高规格的薪资标准……这些都让王晴感到动心。“工作时间越久,个人对于公司和行业发­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­法,开始看到了公司发展的­短板,在公司内部沟通不畅或­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状­的情况下,就应该勇于尝试新的工­作机会。”王晴所经历的这一切,李子琪都看在眼里,她也很清楚,王晴始终无法解决的问­题,未来有很大可能也会出­现在自己面前。

冷静一点想,同事离职带来的不应该­是焦虑的叠加,而应该是一次很好的提­醒,和对方好好聊聊,剖析一下对方离职的原­因,是不合理的薪酬制度、高压的竞争环境,还是不和谐的团队氛围、有限的晋升空间……哪个环节促使ta不得­不离开?这个问题将来是否也会­困扰你?早一点认识到这些情况,就能更早地做好准备,帮助自己及时调整职业­发展的方向,而不至于陷入被动。

我们都会对离职同事的­去处感到好奇,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我­们也

哪个环节促使ta离开?这个问题将来是否会困­扰你?早一点认识到这些情况,及时调整职业发展的方­向,不至于在未来陷入被动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