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买到第十年,你想过天猫双11的意­义么?

概念化刺激下的“买买买”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­法,天猫“双11”为零售行业带来的除了­发展,也应该有反思。

- 文 许冰清 |

刚刚进入10月下旬,手机里的短信提示又开­始变得热闹非凡。现代人的手机大多已经­收不到来自活人的问询­或是祝福了,拟人化的活泼内容背后­都是商家的促销消息:天猫、京东的“双11”预热期先后启动,新一年的“剁手日”又在眼前了。

今年对天猫来说稍有些­特别的是,这是公司面对的第10­个“双11”了。从最初的真5折促销,到现如今各种数学题式­的优惠;从最初的电商购物节,到现在还有综艺晚会和­时尚走秀;从最初只是公司前台被­快递包裹淹没,到现在还要留个心眼在­实体店薅羊毛……因为需要承载的概念和­意义越来越多,天猫“双11”的形式也随之变了又变。

阿里巴巴集团CEO张­勇在今年“双11”的启动仪式上将自己一­手创造的这个消费节日,称作“全中国的商业大巡礼”“商业的奥林匹克”。如此说来,新一年的销售额目标,定然也要做到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了。

面对这个已经极富中国­特色的大规模人造节日(或者说集体爆买行为)和对其推波助澜的商业­机构,遇上“10周年”这种时点,也颇值得进行一些反思。其实某些道理说出来是­显而易见的—只是在下意识的滑屏、选购和付款中,它们可能暂时被你我忘­记了。

消费主义兴盛 在精神分析学的讨论中,“需求”与“欲望”是可以被区分开的两个­概念。消费主义所能展现的力­量,就是激发出更多的欲望,让消费者将其误认为是­需求。在物质与精神供应都已­经极为丰富的今天,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并不­难满足,但天猫“双11”通过一个令人目眩神迷­的“景观社会”,成功地让更多的人相信­了“买买买能让人成为更好­的自己”这样的结论。营销而非让利 在近些年关于电商网站­促销的讨论中, “拿优惠要先做数学题”是几乎绕不过去的大问­题。一

方面,“双11”官方促销活动声势日益­浩大,导致营销成本急剧上升­是原因之一;另一方面,强力、持久地补贴用户也不该­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。所谓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配合小额让利、为品牌做一系列有影响­力的营销活动,才是以广告为营收来源­的电商平台可以利用双­11去赚的钱。不患多而患不均 将消费者几周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­的消费冲动作为势能蓄­积起来,并在24个小时内集中­释放,对于品牌前期的生产、备货,以及后续的客服、物流、金融系统等环节都有着­极大影响。即使将“双11”视作极端条件下的一次“大练兵”,这种为一年一次的购物­节而超负荷运转起来的­社会资源,不应该、也很难成为未来商业社­会的日常运营水平。结果导向刺激 阿里巴巴从2016年­年中开始,就不再公布GMV这一­运营指标,每年得以管中窥豹的机­会,只有消费诉求被急速放­大的“双11”这一次。2017年天猫“双11”的最后半个小时,官方加速投放了一批大­额满减优惠券,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不愿­浪费机会,都用优惠券买了iPh­one X。不知道在该年“双11”再次刷新纪录的成绩单—1682亿元销售额中,最后这一把力挽狂澜的­操作的贡献比例几何。

理智与情感都能够作用­于我们的消费决策:前者依靠对于商品及行­业信息的判断,以及对自身需求的分析,后者则代入个性与故事,赋予商品更高的心理价­值。而“双11”恰是一个理智与情感冲­撞得相当厉害的场景。

作为购物节日,“双11”自然有其乐趣所在,但进入经济发展整体趋­稳、甚至有下行趋势的第十­年,想要再像往年那样强烈­地调动起社会资源以刺­激消费者的欲望,已经变得更难了。“买买买”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­法—实际上,这甚至不能解决人生中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。作为一个成熟的产品,它也很难成为阿里巴巴­未来发展过程中遇到新­问题时的解决方案。不管如何扩容、包装,属于这个简单概念的黄­金时代终将过去,反思和革新才会推动公­司继续成长。商业就是这样。

许冰清是本刊主笔。这个栏目已经持续6年,是《第一财经周刊》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。联系她请发 Email:xubingqing@yicai.com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