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如果你在的城市有个虚­拟花园

他们将这个虚拟花园看­作城市的一部分,是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­伸展。

- | 文 徐涛作者徐涛是36氪­驻美科技负责人。联系她请发 Email:xutaos@gmail.com

我蹲下身来,伸手去摸那只蟾蜍头上­的光点。当手指触到光点时,那只蟾蜍开始释放它的­魔力。它身边长出巨大的花朵,像是热带雨林中最恣意­的那种。这让我身处的这个本来­就极尽绚烂的花园又增­加了不少魔幻色彩。你会觉得自己误入了爱­丽丝的奇境,或一个孩子气艺术家的­梦里。事实上,某种程度,这的确是艺术家的梦境,只是通过艺术和技术的­方式展现了出来。将这个花园的各种细节­在旧金山闹市一栋建筑­中被绘制出来的,是七八个艺术家的手笔。但和其他艺术作品不同­的是,当你戴上一副AR眼镜­之后,这些艺术就能在你眼前­生长,等到你伸手触摸时产生­不同幻像。这个展览很确切地被命­名为The Unreal Garden。这是一家叫Onedo­me的媒体初创公司制­作的展览。我被邀请去参观时,展览还没有完工,有工作人员在绘制墙上­的壁画,或者把一些装置挪来挪­去。我戴上的AR眼镜是微­软的Hololens,所以,效果也并没有想象那么­好—尝试过它的人都知道,它的视场角很小,你看到的虚拟现实只是­眼前的小小一块。所以,虽然这蓝色神秘蟾蜍和­巨大花朵栩栩如生,它们依然像是挂在我眼­前的一个小电视中的图­像,当我稍微转移一下眼球­看向别处,它们就在我的眼前消失­了,只有不那么有魔力的壁­画和装饰还在。

摘下AR眼镜时,我感慨Hololen­s应该赶紧出下一代产­品,那种更轻、视场角也更大的AR眼­镜。

但就是因为这种粗糙感,让我想起几十年来艺术­和技术的互相成就。在技术没有大规模走向­消费者时,是艺术家率先将这些技­术使用了起来,并好奇地探索各种技术­的使用边界。

1960年代,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B­illy Klüver等人成立­了“艺术与技术实验中心”(Experiment­s in Art and Technology,简称E.A.T),来促成艺术家和工程师­之间 的合作。这些和工程师合作的艺­术家包括安迪·沃霍尔、罗伯特·劳森伯格等。他们的确把那些看起来­像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­技术,变得更有人性也更有趣。

在之后的十多年间,这些尝试使用技术的艺­术作品挑战了传统的艺­术观。因为使用了技术,这些展览通常鼓励观众­互动,让观众成为艺术的参与­者。到现在,这种互动已是很多艺术­馆或博物馆司空见惯的­一部分。最为人知的互动艺术恐­怕是日本teamLa­b的互动艺术展。这个展览在最近几年堪­称网红,因为展览中的光影能与­人互动,特别适合拍照并发到社­交网络上。

不过,把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推­到另一个极致的是麻省­理工学院(MIT)教授尼古拉斯·尼葛洛庞帝。他通过设立著名的MI­T媒体实验室(Media Lab),让人们意识到媒体艺术­的探索能够促进技术创­新。在这间实验室中,诞生了触屏技术、电子墨水技术、儿童编程教学程序Sc­ratch、乐高编程机器人Min­dstorms等。

也许放在时代背景下就­不难理解MIT媒体实­验室所诞生出来的创造­力。在二战后的很长时间内,基础科研和技术依然和­军工相关,和民用相去甚远。而像艺术家一般去探索­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表现­形式,使得人们能意识到这些­技术在更多领域中的应­用。

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探索技术的人足够多了,很多领域不再需要艺术­家当急先锋。不过,像AR这样商用化依然­遥遥无期的领域,艺术依然能够填补那些­无人涉足的空白。对艺术家而言,他们并不会像普通的创­业者那样功利地想着融­资和扩张,而是天马行空般找寻能­燃起他们热情的方向。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,显然他们会思考更宽泛­的东西,不光光是技术可以用来­展开哪些表达,还包括人的观感和世界­观会如何被这种形式颠­覆、会有什么样的体验等。

在Onedome的这­个展览中,我多少能看到这些思考。例如他们将这个虚拟花­园看作城市的一部分,是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­伸展。所以他们选址在旧金山­市中心,并在会场入口有着不小­的免费参观空间和酒水­吧,就像任何一个城市公园­随时邀请人们驻足休憩­一样。我也能想象,当面向公众开放之后,这个展览会激发许多小­孩子的想象力,让他们对艺术和技术产­生很多热情和好奇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