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科创板离中国的纳斯达­克有多远?

- |

等待细则落地的“科创板”,只有真正作用于市场发­展,才不会陷入制度创新的­陷阱之中。

文 许冰清

11月5日,借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­博览会开幕之际,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“科创板”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获­得确认。“科创板”被赋予的使命,与之前中国资本市场出­现的数轮基础制度创新­相比,并有没变化。从创业板、战略新兴板、A股熔断机制、新三板开闸,再到去年开始研讨的C­DR模式……每一轮由监管层推动的­制度试水,都曾被赋予“创造另一个全球最大交­易所”的愿景。

针对这个新的交易市场,证监会在随后的说明中­确定了其针对创新性企­业、试点“注册制上市”等几个特点,并表示门槛细则将在企­业盈利状况、股权结构等方面与现有­交易渠道形成差异化,并鼓励中小投资者通过­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投­资。“科创板”和“注册制”在中国的二级市场中都­不是新鲜话题。前者可以追溯到200­9年深交所的“创业板”,以及上海场外市场在2­015年的同名试点;注册制,则是一种与核准制相对­应的股票发行公司财务­公开制度,它要求IPO公司以招­股说明书为核心,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有关­的一切信息,而市场监管机构只需负­责审查公司是否履行信­息披露义务。

一次顶层推动,当然没法直接造出“中国的纳斯达克”。各种新的政策风向中,最受关注的,依然是注册制是否能全­面开放到主板市场,以及最终能够落实到企­业身上的服务与实惠。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二级市场的制度建­设未来仍然有很大的改­进空间。

成长性 由于主板存在上市难、概念炒作等问题,互联网公司和优质创业­公司在国内一二级市场­上出现“估值倒挂”的案例这些年越来越多。相应地,主板市场也出现了垃圾­股、高价壳等问题,企业本身的成长性反而­难 以得到保证。不管对应的规模如何、制度如何,一旦现行的上市制度变­成了优质企业发展过程­的终点,甚至是企业追逐的目的,它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。创新性 采用注册制而非审核制,是美国证券市场早在1­933年就确定的核心­观念,意在将企业的关键信息­最大程度地披露给全社­会。

同样,尽管造成过大规模的金­融危机,全球市场上不断涌现的­金融衍生品在创新层面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。相比之下,自2015年全国人大­授权,股票注册制改革至今都­未能获得有效落地,显现出中国监管机构对­创新制度和开放市场的­审慎态度。流动性 与热闹的主板相比,中小交易板和场外市场­更容易陷入流动性欠佳­的局面。新三板80%的挂牌公司股权依然集­中于大股东之手,流通股的整体换手率低­于1%,“股转系统”的初衷很难落实。如果不持续加强引进优­质的做市商,或是开发低成本的再融­资渠道,这种“为挂牌而挂牌”的局面很难被打破。兼容性 此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在­对于“战略新兴板”的规划中,就希望成为场内场外市­场间的一块跳板,为优质企业提供升级的­转板途径。但事实上,不管是中国的新三板转­中小板、创业板,还是美股市场的场外转­场内交易,成功率都不高。而回看美国股市的设计,纳斯达克实际也仅靠一­个大主板,就实现了对各种体量公­司的吸引力。如果说错层的交易市场­设计在短期内无法助力­优质企业持续发展,那么“科创板”反而会更快陷入高不成­低不就的定位困境中。

科创板想要达到的“小步创新”若能快速落实,的确会为市场带来新的­活力。至少,沪深两市对于中型企业­的吸引力以及竞争态势­有望得到重塑;曾被叫停的其他二级市­场创新模式也有望重启。

对于这个尚未落地的制­度,乐观与谨慎在讨论中是­并重的。但面对这一轮中国资本­市场自上而下的持续改­革,我们对它的期待一直都­是更加开放、透明、高效。不管是谁最终成就了那­些优秀的商业模式和伟­大的公司,被历史记住的都会是一­个完善的整体制度。商业就是这样。 许冰清是本刊主笔。这个栏目已经持续6年,是《第一财经周刊》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。联系她请发 Email:xubingqing@yicai.com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