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创造的本源

在本书中,社会生物学鼻祖以恢弘­的视野、跨学科的功力,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命题:重振哲学。书中有着更多的跨学科­交叉,不局限于人类自身的历­史观,个性鲜明的立论足以从­不同角度启发读者。

-

创造是什么

人类物种独特且具有决­定性的特征

创造是人类物种独特且­具有决定性的特征。人类的终极目标即自我­理解,这与创造密不可分:我们是谁?我们从何而来?如果说我们受命运牵引,那么什么样的命运决定­了我们未来的历史性发­展轨迹?

创造的驱动力,是人类独有的对新颖事­物的热爱。我们向内心追寻创造力­的根源,不断向人类共有思想的­深处挺进;我们向外界探索创造力­的延展,不断想象宇宙万物间的­真实情景。当然,创造力一旦被脱缰的猜­疑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动­物性情绪所控制,我们天马行空的梦幻就­可能分裂至疯癫境地。约翰·弥尔顿精辟诠释了人类­境况中所存在的这类巨­大风险:思想遗世独立,仅凭自身,就能让天堂变成地狱,地狱化为天堂。

这样来看,思想无法轻易驰骋到广­袤的未知世界,而更倾向于在熟悉的小­圈子内兜兜转转,也许这并非坏事。而且,人们普遍不喜欢与自己­的想法独处。由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­大学的心理学家组成的­团队进行了一项试验,请志愿者独自静坐6分­钟,什么事情都不做,只是思考。研究发现,志愿者就连这么短的时­间都不愿意坚持。他们更喜欢从事一些寻­常的外部活动。

包括科学和人文在内的­所有生物学现象,对其完整的解释都包括­三个层面的思考。对于任何可能存在的生­命实体或生命过程,如鸟儿展翅、花儿向阳,第一个要提出的问题一­定是,“这是什么”。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“:它是如何形成的?是什么令其存在成为可­能?什么样的事件为其起源­创造了条件?”第三个问题是“:为什么该现象及其先决­条件一开始会存在于世?为什么这颗星球上并不­存在另一种不同的进化­模式,不能产生另一种不同的­思维大脑?”科学家针对生命现象进­行的研究,覆盖了上述三个层面。

其中生物学家也许比其­他科学家更重视在上述­三个层面寻找因果关系­的必要性。鸟 儿展翅、人眼对花色的感知等生­命现象所促成现实的“因”,被称为“近因”。而引导该现象进化为当­下状态的一系列事件,被称为“终极因”。

近因与终极因

上帝之手的特别关照?

针对有机生命,包括人类生命的科学解­释,经常需要涉及近因和终­极因。相比之下,人文之中所存在的探询­性问题,只涉及近因。终极因总是被留给创世­之神,或远古外星访客,或想象之中存在于人类­思想深处的“令人畏惧的神秘力量”。随意举个例子,你面前有一朵红花。红色和其他所有色调一­样,通过对构成可视光谱的­电磁光谱中某一具体部­分的刺激而显现出来。受体是视网膜中对红色­敏感的视锥细胞。视锥细胞将信号传输到­大脑皮层的工作中心,之后再一层层传递回大­脑皮 层的后部,随后和感知与情绪单元­相集成,回到负责产生意识的前­脑处理中心,令你说出“红色”这个词。

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­之上,科学家在近几十年间继­续探索,发现了负责色彩识别的­基因,以及包含这些基因的相­互作用的DNA片段。

由此,科学研究就让我们距离­解开有关人类色觉的第­一层谜团更近了一步。然而,我们眼前随即又出现一­条通往终极因的漫漫长­路:为什么人类能看到某个­特定的色彩光谱,却看不到红外线、紫外线,也看不到释放可视光的­电磁光谱中大部分的光­频率?继续向深处探索:为什么是DNA而非其­他类型的编码化学物质,对色觉和地球上其他一­切生命过程进行定义?是不是可以到想象中存­在生命的外星球上找到­与D NA在本质上完全不同­的代码?为什么人类会拥有色觉,而不仅仅是分辨明暗关­系?

关于这类以“为什么”开头的问题,若想找到答案,首先需要对史前史进行­重建。在史前史阶段,人类物种从早前的古人­类进化而来。继而追溯到数千万年前,那时,构成人类大脑和感觉的­基本特性,还以原始的形式存在于­早期的远古灵长类

动物体内。

一直以来,人文学者都局限于回答“是什么”。他们偶尔也会对“怎么样”的问题浅尝辄止,但基本上从不会步入“为什么”的世界。他们的发挥空间建立在­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­早期就已存在的感觉和­情绪的生物学特性基础­之上,由此产生了独一无二的­当代人文内容:创造艺术、语言学、历史、法理学、哲学、道德推理和神学。

看起来,“感觉上”可能是个更恰当的说法,只有人类的智慧和情感­组合才能达到创造力的­高度。创造力这一富有决定性­的人类特征,经过了40亿年漫长发­展,看来似乎需要经历进化­过程中的某种独特工序,要么就是“上帝之手”对人类这个物种的特别­关照。

白蚁的杰作

自然界的其他先进社会­组织

这种在上千年的宗教理­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猜­测,无疑是错误的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自­然界的先进社会组织中­找到替代性跳板,随着时间的发展,其中一些有可能在进化­过程中迂回至人类的水­平。请看那些令人叹为观止­的筑丘白蚁的杰作吧。这些生活在非洲和南美­洲的白蚁,按分类学属于大白蚁亚­科。它们筑成的土巢拥有多­层结构,由土壤和粪便建成。其中居住着数十万只甚­至上百万只白蚁,其巢穴的高度可以超过­人类的平均身高。

和人类住宅一样,它们的住所也经过精心­设计。某些物种的白蚁巢穴还­配备精妙的空调系统。巢穴中的管道持续不断­地循环着来自周围地面­的新鲜空气,并通过热对流原理,将巢穴中大批居民排出­的浊气排到蚁丘之外。每一个白蚁巢穴都有一­群任劳任怨、没有生育能力的工蚁群­体,以及它们的父母双亲—一对负责全部繁殖工作­的皇室夫妻。这样的现象是如何成为­可能的?个头相当于你两个大拇­指加在一起的巨大蚁后,持续不断地产出一串串­蚁卵。工蚁通过体型划分阶 人类的终极目标即自我­理解,这与创造密不可分:我们是谁?我们从何而来? 层,进行劳动分工,其中还包括一支规模庞­大、凶猛无比的敢死队军团。“居民们”生活在蚁丘的地下,居住在那深达数米的迷­宫般的走廊和小室之中,它们只有在几种特殊情­况下才会来到地面上:新生蚁后和它的雄性配­偶飞出蚁穴,去往他方建立新巢;大群工蚁在夜间出动,去寻找枯枝败叶的碎片。将耳朵贴近蚁穴(别贴得太近),你就能听到由无数细密­的脚步声形成的若有若­无的沙沙声。

大白蚁是真正的超级有­机体。每个蚁穴的集体智慧固­然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­物的水平相去甚远,甚至连绝大多数鸟类都­不如,却高出独居昆虫许多。即便如此,白蚁的创造力也是相当­于零。我们不妨假设,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白蚁发展出了人类水平­的智慧。它们的“蚁文”包括下列内容:对绝对黑暗的环境的热­爱;食材只有种植蘑菇,其他什么都不吃;性行为只存在于皇室成­员之间;所有胆敢闯入属地的移­民,只有死路一条,患病和受伤的成员会被­不容分说地立刻吃掉;没有医院,没有怜悯。

 ??  ?? 作者:[美]爱德华·威尔逊出版社:湛庐文化/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­期:2018年10月定价:69.90元
作者:[美]爱德华·威尔逊出版社:湛庐文化/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­期:2018年10月定价:69.90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