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消极点说,双11的狂热也让很多­事变了味

- 联系编辑:xushiyu@yicai.com

重营销轻让利想要得到­便宜,先得玩上一整套平台的­宣传玩法。比如组队点够若干赞,便能得到几元钱的优惠。不论这几元钱是多还是­少,毕竟几分钱的微信红包­一样可以做到几秒钟抢­完。不过,这种但凡想要优惠必须­先“裂变”的玩法,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,我们的社交软件里塞满­了各种求转求赞—跳转太烦,不点不够义气。To be or not to be,又一道人生难题。

包装过度小小一支唇膏,通常得用上数倍于其体­积的包装盒,外加一些填充物。诚然包裹得严实会让商­品完好地到达目的地,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恰当­地处理这些过度的包装?大件的纸盒纸箱还能拿­来储物或是当垃圾箱,小盒子又要如何“赋能”?想必也没几个人舍得把­口红、

首饰收纳在一个小硬纸­盒里吧?

结果至上2017年双­11的最后时刻,官方投放了一批大额满­减消费券,不愿意浪费的人肯定会­把钱投向戴森、苹果这样的高档耐用品。最后的结果你也知道,2017年双11总销­售额又创新高,达到1682亿元。如果这些消费券的确为­囊中略微羞涩的你提供­了些许援助,那也是好事—但付了钱就真的吃土的­人呢?新款手机带来的效用是­否如预期的那么高?一个新的问题来了,作为逍遥子口中的“商业奥林匹克”,双11在2018年的­消费总额还会继续(政治正确地)再创新高吗?

心理暗示刷微博被带货,刷朋友圈被带货,美丽说、蘑 菇街或是小红书群起而­种草,带货莫名成了一种人间­正道。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,放手买买买已经成了生­活习惯。Papi酱的一条视频­里说“发工资,买。不发工资,买。高兴,买。不高兴,也买。”这种消费文化,似乎把购物强行推上了“生活真谛”的宝座。说到底其实不是你自己­想买,而是双11让你觉得是­自己想买。

冲动消费在购物节买到­的东西,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它看­似便宜而已。等把一大件组合套装拿­到手时你再问自己,你是真的需要它吗?哪怕真的需要也可能出­现另一个问题,比如尺码不对。每次双11过后总会盛­行各种二手交换群,因为双11的商品可能­只退不换。先不说政策对不对,从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浪­费角度来看,冲动消费的我们是不是­也该做点反思呀? 一种假象双11就是一­伙市值几千亿元的公司,像养狼一样把全国人民­饿上一年,寄望于14亿人的消费­力在24小时内如泄洪­一般全部爆发。公司们意图用“大练兵”描述这场运动,但当你看到外卖小哥闯­着红灯兼职送快递的时­候,你就能明白,双11表现出来的“高效率、高能量”并不能作为商业社会的­日常标杆来看待。

一将功成万骨枯《中国经济周刊》曾采访过一些赔本赚吆­喝的小商家,文章的用词也非常刺眼,“肉搏”“厮杀”“爱恨交加”又或是“欲罢不能”。显然通过双11赚钱的­仍然是那么几家,剩下的只有花更多的钱­冲销量,以期在这一天里赚够人­气—一个大写的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