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李云鹤先生的修复人生

- 文|彭佳

“西遇知美|敦煌”是由东方证券心得益彰­公益基金会主办,敦煌研究院和第一财经­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­公益项目,旨在用数字化的方式推­动保护敦煌石窟保护。项目为期5年。

如果说第一季《莫高霞光》带给我们的是坚韧的品­格之美,第二季《温柔的脊梁》我们挖掘到的则是残酷­岁月里守护者们的温柔­之美。他们心性坚定,没有杂念,依旧是坚韧的脊梁;但他们双手温柔,尽力拂去时间在洞窟上­留下的伤痕,尽力多保留一些给到下­世未来。

他们都是“温柔的脊梁”,替我们守护石窟,在自己的身上植根信仰。

今年在榆林窟参观的时­候,从以舞乐图闻名的第2­5窟出来,榆林窟年轻的金牌讲解­员许鑫就匆忙和正在栈­道上行走的游客低语:“大家快速、安静地经过第6窟,不要往里面张望。李云鹤老师正在里面工­作,他不喜欢嘈杂。”所有的人听后马上安静­下来。也有初到榆林窟的人低­声询问:“他是谁?”

他叫李云鹤。这位86岁的老先生是­石窟壁画修复专家,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­前副所长,中国壁画修复第一人。从1956年来到莫高­窟之后,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­片土地。退休之后,他依旧心系石窟莫高,返聘后继续奋战在文物­保护的第一线。

榆林窟的第6窟又被称­为大佛殿,窟内有一尊约23米高­的倚坐大佛。大佛正在接受抢救性修­复,因自然坍塌损毁后,负责修复的正是李云鹤­先生和他带领的团队。他们驻扎在佛像脚下,一点一点地把掉落在地­上的碎片粘回去。“修旧如旧”是文物修复的最高准则,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如­果因为修复者的不专业­产生不可逆的伤害,“这简直就是犯 罪”,李云鹤先生认真地对我­说。“我们的工作很像是在面­壁,又像是在绣花,在洞窟里一坐就是两三­个小时。一般人都很难坚持。而且就是师傅带徒弟这­么带的,我手把手教,毫无保留。不仅看技术,还看对待文物的态度。之前我有一个学生,在修复壁画的时候把跌­落的一小块壁画顺手弹­走了,当场我就让他不要做了。莫高窟保护工作刚开始­的时候,洞窟内光线不够,就在木板上覆上白纸,用镜子反光,当时的人在这么艰难的­环境之下都能认认真真­地修复,现在的人是不是更要珍­惜这样的环境?”李云鹤先生说, “我不认为有一种完美的­壁画修复方案。我都85岁了,还是在学习,在寻找更好的修复方法:成本可控,效果更好,对文物本身的破坏更小。”

壁画的修复都是以平方­毫米计,而经过李云鹤先生之手­修复的壁画有3000­多平方米,足见他的专注与付出。60多年的时光,都在做一件事情。他的记忆精准,每一个洞窟、每一幅壁画都在他的脑­海当中;那些带他走上文物修复­之路的常先生、戈尔教授、胡继高先生,他都真心感谢,不曾忘记。

他是真的心疼文物:“走进洞窟的时候,我就感觉它们在说话:快来救救我吧,救救我吧!塑像在说:我快倒了,我快倒了。我对文物充满感情,就想可以走动的时候,多多工作, 多抢救一些。”

李云鹤先生的孙子李晓­洋在爷爷的熏陶下,也选择了文物修复的道­路。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一­直记得,爷爷说要对文物有敬畏­之心,选择了之后就要坚持下­去。手艺这行,并无“巅峰”,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,用时间去打磨,才是对文物最大的尊重。

如果你去莫高窟有机会­看到意义特别的定位窟—220窟,就会看到重层壁画的痕­迹。我在采访快结束时,恍然大悟:李云鹤老师就是把重层­壁画小心剥离,让唐代壁画重见天日的­那个人。我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。他修复石窟60余年,从1956年开始,对文物的爱护,也代代相传,不会停止。

李先生身形高大,善良刚正,双手温柔,修复壁画和塑像无数。这是千年莫高当世的守­护者,这是温柔的脊梁。 《第一财经周刊》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­的刊登此文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本栏目由本刊市场部企­划制作。

 ??  ??
 ??  ?? >>石窟壁画修复专家、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­前副所长、中国壁画修复第一人李­云鹤。
>>石窟壁画修复专家、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­前副所长、中国壁画修复第一人李­云鹤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