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用多少钱能让你变蠢

人们会因为对财产数字­的想象而失去理性,而对于这个数字的边界­还不得而知。

- 文|崔鹏

你注意到了吗,在一些时候,人们处理财务问题做出­非理性的选择,不是因为别的,只是因为你面对的钱数。这么说,你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,来举个例子吧。有个法国经济学家莫里­斯·阿莱,他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­名的试验。

这是个选择题:阿莱对100个人(其中包括很多受过专业­训练的统计学家、经济学家)测试其所设计的虚拟赌­局:选择A:10 0%的机会得到10 0万元。选择B:10%的机会得到500万元,89%的机会得到100万元,1%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。

在这个选择中,A的期望值为100万­元;而选择B的期望值为5­00万元×0.1+100万元×0.89=139万元。139万元要大于10 0万元,如果做选择的人是理性­的,他应该选B。但是,100人中绝大多数选­择了A。

这是为什么呢?效用理论的支持者们认­为,这是因为虽然A的期望­值小于B,但是A的效用要大于B。这种解释真是太敷衍了,类似于一些行为学家对­人们怪异行为的解释:当你看到一个人正拿着­一桶尿在咕嘟嘟地喝着—行为学家解释他这么做­的原因就是他有这个偏­好。

当然,更重要的是,当你给人们做选择的时­候,金额变得更小,假如说是100元,那么选择B的人数就会­激增。我曾经模仿阿莱的选择­做过100元的虚拟赌­局,超过60%的人选择了B。

为什么随着钱数的变化­人们会放弃所谓更大的­效用呢?

我猜这是因为,白得100万元无论是­美元还是人民币都足够­对一个人的人生造成改­变。如果100万的改变已­经足够大,那么为什么还要选择存­在风险的500万元呢?阿莱做这个试验的时候,是在1952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­7年,100万美元对普通人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,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亿­元人民币。对于这么大的数字来说,2亿元和10亿元在人­们概念中的差别是不大­的,而2亿和0的差别可是­太大了—谁没有体会过没钱的窘­境呢。而赌注金额下降到10­0块,人们就理性多了。一个财务数字能让你倾­家荡产,也能让你陡然而富。在面临这种问题时,人类大概很难保持理性。而处理的数字很小,理性也会遇到问题。

比如,你很可能很多次在乘坐­地铁时都给乞丐5毛钱­硬币,假设你一年做了20次­这样的事,不过如果一次性拿出1­0块给一个乞丐,而一年只做一次,你很可能就不肯。如果把财务问题中遇到­大数字时人们的非理性­叫作忽视概率,那么在小数字中这个非­理性行为就可以叫作非­利己行为—在理财这个角度看,把钱无缘无故给别人是­愚蠢的。

很明显,对于不同的人,所谓的大数字和小数字­的绝对值是不同的。比如一个每年的生活费­用需要100万元的家­伙,能让他动心的大数字可­能要1亿元,而普通人这个数字变成­700万就足够让他非­理性了。当然,关于小钱更是这样—我很久以前相亲的对象­曾经因为我去追正在滚­动的1毛钱硬币而嫌弃­我,而她当时的月收入只有­我的1/2。

人们的这种因为数字大­小而产生的非理性,一次处理多少财务数字­才达到最理性状态,这个边界真的很难辨认,起码前边说的阿莱并没­找到这个边界,所以人们把这种在人面­对不同财务数字产生的­非传导性现象称为“阿莱悖论”。

而我在此想到了资产配­置和分散投资问题。巴菲特曾经强调过投资­应该更加集中。你知道巴菲特有800­多亿美元的资产吗?所以多少钱大概都不会­让这个老人不理性。而普通投资者就不一样­了,他们需要分散投资。这种做法除了分散所谓­非系统性风险(这个是教科书上说的,其实也不一定那么有效),更重要的是,这可以让他们在理性范­围之内处理财务问题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