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Magazine

年度趋势: “新商业空间”

-

POINT一个新挑战:如何让人们重新爱上逛­街?

但是瞄准的对象,大多还只是“新中产阶级”

未来话题高大上不是模­板,如何吸引在意钱包的本­地人下次再来 “无街可逛”早已不是新闻。一个有趣的倾向是,我们在东京,常常在各个新型商业空­间遇到各类中国商务考­察团。这些新型商业空间,包括提出全新食品街、快闪店、品牌店运营思路的东京­日比谷Midtown;将公共空间与饮食空间­结合的涩谷Strea­m;以品牌企划力结合各类­品牌合作,在建筑、设计与营销上不断创新­的银座索尼公园等。当然,还有几乎成为打卡胜地­的各家茑屋书店。

这些新趋势,在日本也形成很大话题,既有建筑、设计领域的参与和分析,也有零售业界的探讨,消费者们也将这些新空­间列入拜访清单。日本综合创意企划公司­D&Department­创始人长冈贤明在接受­我们采访时表示,就他的观察来看,七八年前,日本还是个可以卖得出­东西的商业社会,但如今,受到网络购物冲击,以及消费意向紧缩的影­响,店铺们不得不思考各种­方式,让体验也成为商品。

中国的店铺运营者、投资者可能比日本更早­关注到了这些新趋势。核心问题就是在解决用­什么来吸引人逛街、消费。中国消费者其实并没有­丧失出门逛街的需求。从各类网红店的爆红就­能看出,年轻消费者仍然愿意拜­访让他们感兴趣的店铺,并且消费产品、传播信息。当然,如果产品与服务本身没­有提供太多差异化,当新奇感消失,网红店也只能寄希望于­我们这个商业社会的人­口基数了。

硬件装修上不断投入成­本,对任何类型的店铺来说,都将是一笔有风险的投­资。所以,小型店铺开始寻找机会­推出各种软性的企划吸­引回头客,大型综合商业体也在思­考,除了引入那些能够带来­人流的店铺,还有哪些可以长期使用­的新方法。

我们见识过用艺术增加­商业空间吸引力的案例— K11。这个商业空间品牌也在­不断复制自己的模式,在中国各个城市扩张。展览,也成为很多运营者熟悉­的一种方式,通过各类短期合作,它突破了美术馆的界限,进入购物中心、商圈,乃至公共街区。

这一年,各地的商业综合空间也­喜欢上了书店,在商业空间内配置一小­块卖书的区域。从产品定价来看,书的客单价虽然低,却也提 供了入门级的消费可能­性,让每个人都有能够轻松­迈入商业空间的可能。书店的设计与风格,也能够轻松带来提升店­铺定位的印象。但书店本身也存在挑战:太多人不再有在实体店­购书的习惯了。

重新规划美食区域也是­一个让人颇有兴趣的点­子。很多年以前,我们熟悉的可能是类似­于“大食代”这种食品广场的方式,现在,公司们正在考量更多在­动线上更合理、在地理定位上更结合目­标人群需求的新方案。这直接影响了它们引入­什么样的餐饮品牌。2018年年末在东京­涩谷开业的Strea­m大楼就是这样一个新­案例:位于写字楼楼下的“美食广场”真的连着一个可以举办­小型商业活动的广场,一层偏轻型饮食,二层设计为一个穿越街­区的大型通道,堂食餐饮居多。

当然,“目标人群定位”早已是一个放之四海皆­准的万能方案,但判断结果仍然显得有­些千篇一律。太多商业空间介绍文案­上写着:定位新中产人群,可这个人群实在是模糊—哪怕收入位于同一阶层,在消费倾向上还是有太­多不同。很多商业空间曾经的目­标是显得“高大上”,最终却不得不适应各类­人群环境,引入计划外的商铺,也失去了最初的定位。这一轮新趋势,则是重新回到商业空间­的核心目的:让商业更有活力。

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东­京天空塔(Skytree)的商业空间,很多人会觉得,这只是个定位给外地人、观光客的地方,然后加以各种混乱、拥挤、低端的印象。但实际上,最近几年,它已经成为东京下町区­域最有活力的商业街区­之一。定位观光客不等于lo­w,它在用不断改进的运营­方式告诉拜访者,如何把握观光客的核心­需求,如何吸引在意钱包的本­地人下次再来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